趣味亦是自我
2019-07-24谌贤ShenXian
谌贤 Shen Xian
1 谌贤 运动场 布面油画、马克笔 80cm×100cm 2017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你多以校园里、大学城里的一些常见的场景作为对象,与追求新鲜事物来获得刺激和创作灵感这种方式不同,你不断去描绘熟悉的场景的原因是什么呢?
谌贤(以下简称“谌”):我觉得第一是方便不断观察,发现更多细节和不同的变化。并且,当场景和自己发生关系时,感受会更深刻清晰,我不断看到它,还能不断有新的刺激,我觉得这就对了。
当:从《运动场》到《消防队》,你将画面局部或片段进行区分,专注于细节,形成错位的图像,能谈谈当时创作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吗?另外,你本科是学国画的,研究生跨专业到油画专业,并置不同片段,这种类似散点透视的方法是受到中国画的影响吗?
谌:我的灵感来源于立体主义的绘画和大卫·霍克尼。立体主义大家都熟悉。而大卫·霍克尼有一个系列是宝丽莱照片的拼贴,他用许多局部照片组合出要表现的对象,注入更多细节,扩大了观看视野,同时也强调观看的过程。这样说来,《运动场》更接近立体主义,《消防队》更接近大卫·霍克尼的方法。中国画对我肯定有影响,比如薄画法,利用水性颜料的一些特性去晕染、擦洗;还有国画中的多视点。但这些我都没有滥用,或者说兴趣不全在这上面。画画的时候,我不太会去考虑自己学过什么、会什么,我希望能画出一些脱离自己惯性的新东西。我觉得跨专业的好处就是你知道这些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有很多种办法,而且,只要不断地尝试,总会有更新的办法产生。
当:《消防队》中越是不连贯的片段在画面上越是感觉向后“退”,越连贯清晰的片段越是在视觉上占有优势,感觉跑到“前面”来。你的兴趣不在于解构而创造出新的图像,而是人为地创造出新的空间,你是怎么考虑这种产生新空间和主次的方法的?
谌:当时我的兴趣在于用不同的方法去画风景。这就涉及到本科一直以来接触到的,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个描绘风景的方法——不能去挨个复制一些细节,有的东西得省略掉,不然画面就会失去视觉中心和空间感。但后来发现这其实只是一类标准。我当时想的就是用平面化的方法去处理这张画,我把它分成了三十几个横条,然后每天画一两条。每天画的时候颜色、空间都会有误差,今天画天空是一个颜色,明天可能调出来又是有区别的。每次还会展现出不同的细节与感受。但有些无意中产生了连贯性又会形成很好的空间感,散落在画面的不同地方。我觉得这种观感包括这种创作方法都不同于以前认识的风景画的概念。
2 谌贤 殊途 布面丙烯、铅笔、马克笔 128cm×60cm 2018
当:绘画过程中的偶然性可能把你最初想强调的一些细节给消解了,成为不连贯的色块。你是怎么看待这点的?
谌:在我完成之前是不可能完全预料到结果的。有时候结果会差得比较远,这也很正常,因为我不太习惯画稿子,我更倾向于在画面上实验。起稿的痕迹、画错的地方,覆盖掉的颜色……我会觉得这整个过程有价值,但是不会太刻意去强调它。看似精密的方法,与这种偶然性共同出现在作品中,是我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兴趣点,驻留期间也准备继续做下去。
当:在《殊途》和《集团》等作品中,你引入了现代建筑的结构,可以具体谈谈你是怎么考虑的吗?
谌:建筑结构和画面结构是我一直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一系列多是表现建筑,描绘它们所采用的形状和结构跟我对它们的感受密切相关。它是方正的还是圆弧形的,是安静的还是动感的,有了基本感觉后再去安排最能表现它的角度和构图。这样的方式也会延伸到其他对象,比如带弧的东西会给我一种流动感、未来感,如果要突出这种感觉的
当:近期的作品不再使用错位和并置的手法,有点倾向于 “坏画”,比如画面中主体物的轮廓被颜料涂抹掉,出现更加随意的笔触,有些部分甚至画出了边框,能谈谈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变化吗?
谌:我主要关注建立与破坏,比如说《消防队》,那种画法实际上是对既有的观看方式和描绘方式的破坏。熟练一种画法后就会想去改变一些东西,我更喜欢绘画性强一点的东西,硬边的画多了,也会觉得枯燥、不满足,于是进行新的实验。对什么是绘画、什么是绘画性还需要不断地思考。话,我就会去加强这种结构。
当: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再到驻留艺术家,你的创作观念和心境有什么变化呢?
谌:我觉得变化不是特别大。现在也会经常回到最初画画的状态,很单纯地去描绘某个对象。我觉得趣味、审美包括技术就是不断地去建立和破坏它们,然后才可能慢慢地确立,逐渐有风格和个人的脉络。现阶段,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趣味和思维方式。在学生阶段,我们形成的可能不算是风格,有的时候只是碰巧找到一些方法或某种效果,但却难以为继。我不急于去定型,看自己的感觉和状态来不断尝试。相对于梳理自身创作脉络,我现在更多还是在明确自己的趣味和审美,更加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