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视角下语言模因的突变与重组探析

2019-07-24韶关学院

外文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等位源语言复合体

韶关学院 彭 卓

1. 引言

Meme一词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赵晶 2012: 97),目的在于借助基因类比,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文化进化的现象(Chesterman 1997: 5)。Meme源自希腊词mimeme,意为“被模仿的东西”(谢朝群、何自然 2007: 30),Dawkins取其词根,得一单音节词,让该词的发音近似gene,结构与memory相关,并与法文meme关联(Dawkins 2006: 174)。何自然将meme译成模因,此译名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何自然 2005: 54)

模因定义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模因被看作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其次模因被视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何自然、何雪林 2003: 202)鉴于之前的学者对模因界定不清,Blackmore(1999: 66)将模因定义为:任何形式的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是模因。但Distin(2005: 42-43)认为,并非任何实体都能成为模因,唯有内容具有可确定性和可复制的表征才能当作模因,而表征内容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文化对等物。可见,模因是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的、明确的信息表征。

研究模因论的学者们分成了四个流派:信息观、思想传染观、文化进化观和模因符号观(何自然、何雪林 2003: 202-203)。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模因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模因可在任何两个个体之间平行传播或多项传播并生成。(王斌 2004: 38)模因的表征内容可以是单个模因,也可以是模因复合体。(何自然、陈新仁 2014: 6)按照复制和传播方式,模因可分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基因型是产生表现型的内因,而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模因在社会中的实体。(何自然、何雪林 2003: 203)按照传播力度,模因又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模因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保真度三个因素的影响。(Dawkins 2006: 176)依据Heylighen(1998: 424),模因的成功复制有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模因之中存在巨大的选择压力,它们为争夺人类的注意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模因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如大脑、书本、蓝图、图书馆等。人类与生俱来的元表征能力和语言能力催生了其他非语言表征,因此语言在模因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谢朝群、何自然 2007: 31)何自然先生提出了语言模因论,为语言及其进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语言模因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与信息的交际和交流。(何自然 2005: 55)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复和类推两种(何自然 2008: 69),而它们的进化主要是通过变异来实现的,变异源于两种方式:突变和重组(Distin 2005: 54-58)。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模因的突变和重组鲜有研究者论及。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如Brodie(1996: 27)、Blackmore(1999: 6-8)、Distin(2005: 10)及Dawkins(2006: 192)等,将文化中的模因类比为生物中的基因,其基本功能是自我复制。他们似乎将模因看作支配人类文化传播和衍化的隐性能动实体,能从一个有机体迁移到另一有机体,而有机体则成为受控的寄生宿主,他们对模因衍化的影响遭到忽视。但人类对自然或文化都具主观能动性,人类不大可能机械、被动地接受任何模因及其影响,人类的主体性因素应是导致语言模因变异的重要原因。(李捷、何自然 2014: 61)主体性意指语言使用者的能动性在语言及语言使用中的体现。(Whitt 2011: 350;Nuyts 2015: 106;Wu & Tao 2018: 5)换言之,只要语言模因的衍化受到模因宿主的影响就能体现宿主的主体性。如交际需求、信息表征、概念整合、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型等都必然带有主体性的印迹。鉴于前述,本文拟对模因突变和重组的主体性运作机理(心理表征及概念整合机制)展开研究,为模因论的学科体系添砖加瓦。

2. 语言模因变异的基础与动力

语言的经济原则保证了语言体系的稳定性,它使语言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能够沉淀下来,帮助人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去理解和表达固化的语言结构,这是模因具有保留性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语言体系的稳定性,人类的交际才成为可能。试想在一个共同体内,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一套差异巨大的语法和语义规约,人们在交际中将疲于推测和分析,交流将困难重重,也许语言会难以生存。正因为语言具有稳定基础,才有变异的存在,而且变异被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在语法和语义规约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语言体系中,变异无从谈起,这正如我们不能将英语看作汉语的变异一般。由此可见,语言的经济原则促使语言体系趋于稳定,为变异提供运作平台,即语言的经济原则是语言模因变异的基础。

语言模因进化的力量直接来自常规语言系统与人类交际需求之间的张力。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现象和新事物,常规语言系统中的现存表达式已不能满足人类表达新现象和新事物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无意或有意中,人们发现某种新的语言策略(表达)比常规策略(表达)能取得更大的交际效用。因此,人们开始采用新的语言策略(表达)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模因变异的根本原因。在变异之初,往往不是共同体同时突发奇想地使用某种新语言模因,而是个体在语言使用中首先发生变异,该变异具有较好的可及性和简易性,以及在内容充分性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常规表达式不可企及的语用优势。当该变异接触到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虽然变异因造成语言系统的不稳定而有遭共同体拒斥的风险,但变异具有高度的表达效用,通过共同体内部的认同及顺应,最终变异争取到了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即共同体在变异的语言结构的信息内容和使用方式上达成一致的认识(张德玉、吴炳章 2011: 95),这种变异才具有合法性。当这种变异结构在共同体内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后,语言模因的变异才算成功。

语言是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是在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保持稳定的。(张德玉、吴炳章 2011: 96)动态开放性促使语言可以不断地进化,能够接纳新的模因变异体。可以推测,语言动态开放性的高低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成正相关,语言与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任何一个社会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生态平衡之中,若一个非语言领域由大脑的元表征能力和概念整合机制产生了新的概念、想法、现象、行为或事物(模因变异的触发语境由此产生),势必导致社会文化体系的暂时失衡,这就要求其他相关领域取得相应的发展以重获社会文化体系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变化中,语言往往是反应最快的,这是因为在人类各种表征系统中,语言具有领先性,语言可被作为元表征系统以发展其他的表征系统。(Distin 2005: 163-165)社会文化生态失衡产生的张力拥有较大的范畴和影响。它能自上而下地促成常规语言系统与人类交际需求之间张力的产生,因此社会文化生态失衡产生的张力是语言模因进化的内在动力。

模因虽具自主性,能改变生存机器(人类)的环境来促成基因的进化(Leigh 2010: 8),但在效用原则基础上的进化需要宿主的“强有限理性”概念(张德玉、吴炳章 2011: 98)。若没有人类主观意识、心理取向、认知及创造能力等主体性因素的参与,社会文化生态失衡是难以促成的,信息也是难以成为模因的。何自然(2014: 10)就曾指出,模因宿主对语言模因的触发、复制、传播机制具有能动作用。模因的模仿、复制、选择、变异和传播过程都与人类的认知、记忆、情感、意图和信念等主体性因素相关。因此,语言模因变异不可能脱离模因宿主的能动作用。由此可见,从主体性角度来探究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3. 语言模因变异的主体性运作机理

由前文可知,若模因宿主影响模因衍化则体现宿主的主体性。同时,心理表征是人类在大脑中对外界事物的信息组织方式,它们受制于当事人的认知和表征能力,表征本身就是主体性的体现,而对表征的复制(即模因的传播和变异)也会留有主体性的痕迹。在语言进化过程中,模因宿主由于不精确的模仿或有意在源语言模因中添加、更替或删除某个或某些表征,致使被复制出来的目标语言模因产生与源语言模因不同的语用效用,这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依据Distin(2005: 54-58),模因变异包括突变和重组两种方式。在模因世界中,模因分为简单模因和模因复合体,模因复合体是相互结合在一起而能够同时被复制的一组模因,模因为了生存必须相互组合,构成模因复合体的诸模因比处于分离状态时更容易得到复制,进而发挥比简单模因更大的影响。(陈琳霞、何自然 2006: 110)可见在通常情况下,模因都以复合体的形式体现。因此下文在探讨语言模因变异时都以模因复合体为对象。

3.1 语言模因的突变

语言模因的突变通常发生在宿主接触新的词汇、语音、语法及语义概念的初期,宿主对新接触的语言现象的性质和特征没有深入了解或掌握不全,因此在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宿主会无意识地在源语言模因中添加、更替或删除某个或某些表征,从而导致语言模因产生突发性的改变。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作业中屡见不鲜。一位宿主(教师)传授正确的汉字或英语单词,而另一宿主(学生)在模仿和复制时却产生了错误,如汉字笔画的减少或增加、结构的变换、笔顺的颠倒、注音的错误;英语单词中字母的增加或减少、字母顺序的错乱等。当宿主将这些内容写入作业本中,就实现了模因的传播,模因的突变就随之生成。有趣的是当一位宿主的作业被另一宿主抄袭时,模因突变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类似的语言模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工作、生活等社会文化领域。语言模因的突变可用图1表示:

图1 语言模因的突变

语言模因突变在时空维度上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上例中的教师和学生会对语言模因突变拒斥,甚至会将突变扼杀在摇篮之中(对犯错的同学予以纠正),因此语言突变通常被局限在极短的时间和极小的空间内。但是若语言模因突变的制造者是教师(教师犯以上语言错误),并将这些突变传授给学生宿主,或者突变的制造者是学生宿主,但他抵制环境的制约,那么突变传播的时空维度将得到更广泛的延伸。如中学的词汇“吹毛求疵”和“造诣”仍被某些大学生或教师误读作“chuimaoqiupi”和“zaozhi”,突变传播的时间之长可见一斑。

并非所有的语言模因突变都是有害的,如汉字的讹变现象大多是有益的。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由于汉字使用者对汉字形义的误解,而产生汉字的整字、部件或笔画的误写。但这些误写形式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取得人们的共识,从而在文字运用中取代了原正体的地位。讹变后的汉字一般更为简化、美化、易于书写并顺应表音规律,因此讹变更能促进汉字的流传,汉字也因而得以进化。

3.2 语言模因的重组

当人们对某一语言中的词汇、语音、语法及语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表征集束(模因复合体)。在认知语言学中,某一领域所有储存起来的认知表征即为认知模型(Ungerer & Schmid 2006: 49),可见模因复合体和认知模型是对应的,而认知模型是具有框架结构的,因此可以推知模因复合体在心智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

语言模因的重组可谓对语言现象认识的深化。当人们对某一语言现象进一步感知,往往会对大脑中已存留的语言模因复合体添加、更替或删除某一或某些表征,甚至改变其原始结构。此过程往往是宿主的有意为之。

3.2.1 语言模因非等位体的重组

语言模因等位体是能产生相似表现型效应的一些语言模因,如同义、同音、同形或同构现象。语言模因不借助同义、同音、同形或同构的相互替代而产生语言表征重组的现象即为语言模因非等位体的重组。它是由语境触发的重新概念化,宿主对语言模因复合体的表征进行添加、更替或删除操作,从而改变大脑中原始语言模因复合体的结构,如语义网络的变更、原型语义的更替、语音的修正、形态结构的改变等。此过程与突变不同,它是对大脑中现有语言模因结构的重塑,对已接触过的语言现象的再认识,它对源语言模因复合体拆分,然后将原表征、新表征和新结构模型进行组合再生。此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 语言模因非等位体的重组

宿主将现存的知识应用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这可能会激发以前掌握那种知识时从未察觉的想法,甚至可以促进新事实和技能的获得。(Distin 2005: 57)语言模因非等位体重组的例子如:He bullies/adds(他盛气凌人地说/补充道),语言语境致使句中两个动词的语义结构增添了“说”的表征;在英美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存在-ter/-tre两种语素表征的相互替代以及[e]和[ɛ]音位变体表征的更替;在“He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的语言语境中,sneeze的不及物表征变成了及物表征。

3.2.2 语言模因等位体的重组

宿主出于特定的语用意图,运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模因复合体去认识或表达其他语言模因复合体,借助同义、同音、同形或同构的相互替代而产生语言表征重组的现象即为语言模因等位体的重组。按照重组的方式,语言模因等位体的重组可分为同义异形、同(近)音异义、同形异义以及同构异义四类。

概念整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Fauconnier & Turner 2003: 389),是人类理解和表达思想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人类创新的源泉。语言模因复合体的意义不等于复合体中简单语言模因意义的直接相加。如句子意义不等于句中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因为句子除了命题义,还有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而这些意义都是由概念整合中的新创结构产生的。因此,我们不能将语言模因的重组看作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概念、表征的整合,所以笔者借用Fauconnier & Turner的四空间整合图式来表示语言模因等位体的重组,并将输入空间I1和I2分别更替为源语言模因复合体和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如图3所示:

图3 语言模因等位体的重组

从图3可知,源语言模因复合体和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通过跨空间映射相连,音、形、义就是等位体,重组受限于等位体必须对应,即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和源语言模因复合体之间不能进行音形、音义或形义的更替。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中的音、形、义要素的选择以及源语言模因复合体和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将哪些等位体投射到整合空间以构建新创结构,取决于宿主所处的交际语境与语用意图。语言模因等位体重组分类如下:

1) 同义异形重组。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形,即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中的“形”取代了源语言模因复合体中的“形”。如:餐馆中的女服务员的称呼就经历过同志、师傅、小姐、靓女和翠花等模因形式的演变。

2) 同(近)音异义重组。由源语言模因复合体的“音”与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中的“形”和“义”整合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如:广告用语“骑乐无穷”“终身无汗”“Thirst come, thirst served”。

3) 同形异义重组。源语言模因复合体的“音”“形”都无变化,“义”来自由特定语境激发的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如:网络用语“青蛙”“恐龙”和广告语“做女人/男人挺好”都衍生出有别于原型意义的其他意义。

4) 同构异义重组。源语言模因复合体的结构(词组、句型或语篇结构)无变化,但某些词语被由特定语境激发的语言模因等位体集合中的词语替换。如:由“做人要厚道”衍生出“做广告/生意/营销要厚道”,由水门事件衍化出“电话门”“气囊门”“虎照门”“艳照门”等表达,由《陋室铭》派生出《教室铭》《官吏铭》《小平铭》《喝酒铭》等语篇。

4. 讨论

4.1 突变与重组的关系

语言模因的突变往往发生在宿主接触新的词汇、语音、语法及语义概念的初期,由宿主对某些语言现象不甚了解而引发,导致语言模因中某些表征的突发性改变。由此推知,突变具有相当高的随机性。语言模因的重组是对源语言模因表征的更改,伴随宿主对语言现象的加深了解而发生,促使语言模因更能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及彼此间的真实关联。可见在某种程度上重组制约了突变的随机性,矫正突变中的语言表征错误,使人类不会无止境地偏离语言本质,同时重组能减少突变引起语言表征的异化,使语言模因结构趋于稳定和一致,从而有利于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并为随后的语言模因突变和重组提供稳定的基础与环境。

语言模因突变是语言模因结构中某一或某些表征的突发性改变,这种改变与宿主现存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型结构密切相关。宿主的认知能力低下导致对某一语言现象的表征提取不全或感知错误,或者宿主心智中现存的认知模型结构不能与待认知的语言表征相融时,宿主往往会臆想性地修改语言表征以让它们更好地融入现存的认知模型结构中。如对宇宙的语言描述实则是宇宙表征构成的模因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的过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其他星球,也是宇宙中人类最为了解的星球。于是人类对地球预存了一系列的表征:生存地、资源的来源地、与人类休戚相关等等。可想而知,当时对宇宙不甚了解的人们要运用语言对宇宙表征进行复制、传播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表征与人类对地球的预设表征(认知模型)能极好地相融,因此“地心说”这一语言模因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语言模因重组是人们对语言现象有了深入的感知后,对大脑中已存留的语言模因结构的修改或为实现某一语用意图而采取的语言策略。当宿主对某一语言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往往会根据此结构来修改、构建或重构大脑中现有的认知模型结构,以将新的语言模因纳入自己的知识库中,并借助新的结构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修正,在“日心说”产生初期,人们要接受这一语言模因势必要对心理预设的地球表征做出修改,即去除“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表征,从“地球对人类重要”表征中分离出“地球在宇宙的地位”表征,并明确源表征与分离表征关系微乎其微。在此基础上人们就能很好地将“日心说”纳入到自己的心理知识体系中,并用此语言模因实现语用价值。

4.2 重组更为重要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对自然界和社会文化的认识更趋近事物的本质,用语言对事物进行表征也更为科学有效,因此语言表征事物出现的错误日趋减少,加之,计算机、平板、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复制和粘贴提供便捷的途径,致使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保真度更高,所以语言模因的突变仍保持较低的几率,甚至可能有减少的趋势。

相反,语言模因重组则呈现更活跃的状态,尤其在互联网中更是如此。互联网营造轻松愉快的虚拟环境,减少交际者的心理障碍,语言规则的约束明显减弱,人们的语言创造思维活跃。同时互联网加速不同文化的交融,多模态和多语言的语言模因混合体频繁产生。如中英结合、数字加字母、文字夹杂图形的语言模因重组方式层出不穷。一方面,概念整合是人类心智的基本运作方式,我们时刻都在无意识地进行概念(表征结构)的整合和拆分(Fauconnier 1997: 187);另一方面,语言表征系统中的表征是粒子性的,是独立选择的单位(Distin 2005: 157),同时具有离散性和统一性。因此无论是心智运作还是表征属性都表明重组应是人类语言最适宜的变异方式。加之,重组常常伴随有交际者的语用意图和效应,所以重组可能较突变更具理性。概括而言,语言模因重组是语言变异更为重要的途径。

4.3 变异的负效应

语言模因的变异能使语言得以进化、历久常新,但并非所有变异都是有益的。前文论及突变能使语言更为简化、美化、易于书写并顺应表音规律,但变异却不利于语言文化的传承,对文字溯源和文字演变的探究带来很大障碍。人类对语言模因突变要介入主体干预,以控制语言模因突变的速度,让突变尽可能趋于理据性,确保语言衍化的延续性和可追溯。

语言模因重组所产生的负效应也许更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具有概念整合和拆分的思维能力,以至于语言模因的重组在任何时空都能轻易进行,所以重组负效应产生的速度快、影响面也广。广告、娱乐和网络用语对青少年的用语规范影响尤为突出。何自然、何雪林(2003: 208)就曾举例:一名小学生在自己作文中使用大量网络用语,这些言语就是通过模因重组产生的。如:“GG”“恐龙”“GF”“PMP”“酱紫”“BT”“7456”和“打铁”等。同时,广告用语如“闲妻良母”“痘人喜爱”“痔在必得”“丰胸化疾”等模因重组用语都时刻映入青少年的眼帘,对他们习得规范用语造成障碍。因此,有关文化单位很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语言的使用,从外部抑制恶意模因的复制,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何自然 2005: 63)

5. 结语

语言模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重组,它们是语言模因的进化方式。语言的经济原则是语言模因变异的基础,社会文化生态失衡产生的张力是语言模因进化的内在动力。突变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宿主对新接触的语言现象的性质和特征没有深入了解或掌握不全,在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他们会无意识地在源语言模因中添加、更替或删除某个或某些表征,从而导致语言模因产生突发性的改变。当人们对某一语言现象进一步认识后,常常会对大脑中已存留的语言模因添加、更替或删除某一或某些表征,甚至改变其原始结构,从而实现语言模因的重组。语言模因的重组包括非等位体重组和等位体重组。非等位体重组由语境触发,发生在新遗传阶段;等位体重组往往伴随宿主的语用意图,包括同义异形、同(近)音异义、同形异义以及同构异义四类,可用四空间整合图式表示。语言模因的突变具有相当高的随机性,重组能制约这种随机性,使人类不会无止境地偏离语言本质。同时重组也使语言模因结构趋于稳定和一致,从而有利于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突变和重组都与宿主现存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型结构密切相关。心智运作方式和语言的表征属性决定了重组是人类语言更为重要的变异方式。对于突变和重组所引起的语用负效应,人类应从外部介入主体干预,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探究语言模因变异的主体性机理能让我们洞悉语言模因进化的实质,并为语言模因论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进一步加强语言模因论的学科独立性。

猜你喜欢

等位源语言复合体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
西南地区一次对流复合体调控下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特征及机制
芥菜种子颜色调控基因TT8的等位变异及其地理分布分析
GID/CTLH 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水稻延伸因子复合体家族基因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术语解析·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花时间在餐厅门口等位值吗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