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振兴初探
2019-07-23龚晓东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以信任、互惠规范、社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在凝聚乡村内生力量、构建共同参与合力,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信任;互惠规范;社会网路;乡村振兴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0.19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1号文件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性目标。乡村振兴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重要发展战略。目前理论界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机制、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信任、互惠规范、社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社会资本的内涵及与乡村振兴关联
1980年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并认为社会资本是资源的集合体,并把社会资本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形态。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信息渠道和责任规范的集合,有助于促进集体行动的实现。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规范和网络,它能够提高集体行动的效率。总之,社会资本是基于持续性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信任、网络、非正式规范。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实现,需要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发力,但农民是主体,挖掘乡村内在潜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是主要方向,乡村社会长期形成的信任、互惠合作、非正式规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内生动力。
2 我国乡村社会资本存量分析
2.1 村民关系疏远与信任度降低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邻里互助合作的行为被“讲效益”的观念取代,许多人情交往是以货币这种交换形式出现的,农户经济活动中的互助合作关系,更多体现在利益方面。农民对家庭以外的、社会上更广泛的陌生人关系的社会信任度较低,农民的社会资本建立在家族和与之相关联的私人朋友圈子。传统熟人之间重人情、血缘的“重义轻利”取向变为追求货币,关心权利和利益。村庄成员之间传统的质朴真诚情感逐渐淡化,成员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越发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
2.2 村民对村庄认同感下降
农业效益不强,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人员流动打破了村庄的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这些长期在外的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系日益淡薄,对村庄的关注和认同度减低,参与村庄事务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共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内部互动的必要性要求村民认同并遵守内部规范(村规民约),这种认同感成为农村地区重要的社会资本,起到监督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现代观念等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的社会网络出现分化的同时,内部规范逐渐失去认同。农村社会所尊崇的一些价值观、邻里情分、家族观念、群体舆论压力已大为弱化,使得内部规范失效。
2.3 社会网络不健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方联动、协同发力。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网络连通机制,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业等产业融合范围有限,营销网络不强,信息流通不畅,销售渠道不宽,出现一些地方农产品由于销路不畅出现大量滞销。社会网络不宽,村民不易获得环境处理技术、信息,想处理生活垃圾、想参与环境治理,但缺乏技术。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动性强但村民、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农村劳动力参与就业网络面窄、机会不多。
3 重建社会资本 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发挥道德约束、信任、声誉以及一些非正式行为规范的作用。
3.1 构建新型多元化社会网络
在一个共同体中公民参与网络越密,其也越有可能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公民参与网络促进了交往,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奠定了未来合作的基础。目前乡村需要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清晰的链接机制,首先,要打通联通网络。要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解决农产品运输和农业旅游业融合中的交通问题;加大农村广播电视、通讯及互联网建设投入,农业科技部门、服务部门要善于运用移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方式将农业科技在农民中普及,使农民及时获得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行情,更便捷获得创业信息和拓展市场机会;依托电商平台,促进当地农产品、旅游等资源与外界市场需求的对接。其次,构织参与网络。要培育民间志愿组织,增强农民之间横向交流,培育农民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品格,积极组织农民参加集体活动,如利用农民丰收节开展生产技能比赛、生产成果比赛,开展农民运动会等,让农民在参与中加强联系、增进感情。再次,善用人脉网络,充分利用亲缘、同乡、同学关系,打造外出务工、经商、从政、从教的能人网络,为带动地方务工输出与返乡创业搭建关系纽带。
3.2 提升民众信任度
社会信任能使各参与主体对未来有明确一致的预期,提高集体行动效率。首先,重塑干群互信关系。当前,一些干部利用对信息的垄断性和政策执行中自由裁量权重新解释国家政策,使资源和利益向自身和与自己亲密联系的人员倾斜,使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村民参与村庄自治的能力,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将普通村民吸引进来,建立监督机制,增强村民在村庄事务中的话语权,加大村务信息公开力度消除村民心理芥蒂。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中。其次,提升政府威信。乡村振兴需要企业、投资者、农民等力量广泛参与,为此,政府应为投资者创造优惠条件,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劳动力提供和培训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对农村经营大户给予充分支持,让农民对投资农业、发展农业更有信心。再次,吸收当地劳动力进入帮扶企业,让农民成为乡村工业受益者,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邀请贫困户参与扶贫工程规划、实施、监管、评估的全过程,及时公开扶贫信息,认真听取贫困户对扶贫开发的意见及需求,并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增进政府、企业及贫困户的沟通、了解与互信,提升扶贫项目的精准性与实施效益。此外,还要提升乡村内部的互信。由村民代表组成发展小组,定期举行大会,讨论及决议有关农村发展的议题。通过扫盲班、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等机会,培养村民自信、自我管理、爱护公物、自力更生等信念,促进村民间互助互信。
3.3 完善社会制度建设
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规范能够用来消除和降低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行动的效率。首先加强道德规范教育。要通过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使农村青少年从小就懂得理解和运用信任、公平、平等、合作、勤劳等理念,同时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加强村民之间认同感、培育村民的集体精神和互惠意识。其次弘扬社会资源共享和互助互爱传统美德。依托文化下乡政策,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电影、戏剧等演出形式向农村推广,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挖掘农村内部、农民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引导农民学习身边好人、好事。再次,重塑乡规民约。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地方实际,依托地方农机合作社、种植协会、村庄事务理事会等组织,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互惠行为,确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开展文明家庭表彰、孝老爱亲评选等活动,移风易俗,让村民养成文明新风尚。最后,建立健全信用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农民信用共享机制,使金融机构能够了解农民的信用状况,使重信用、守信誉的农民更易获得金融机构金融支持,为脱贫致富提供资金保障。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对正式制度的替代和补充提升机体行动的效率。要充分挖掘乡村非正式组织与民间力量所蕴含的社会网络、共同规范、信任等社会资本,为正式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内在支撑。
参考文献:
[1]牛喜霞,谢树芳.新农村建设:重建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2]吴光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分析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07(02).
[3]胡中应,胡浩.社会资本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江淮论坛,2016(06).
作者简介:龚晓东(1980-),男,河南唐河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