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普通高校的Co-op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实习实训的启示
2019-07-23范茏,徐农,董强
范 茏,徐 农,董 强
(合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系,合肥 230601)
1 加拿大Co-op教育的定义和发展
Co-op教育是Co-operative Education 的缩写和中文翻译,Co-op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英国桑德兰学院为海洋建筑工程而设立的“不列颠三明治”教学项目,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Co-op教育记录[1]。如今,Co-op教育已经被美洲大陆特别是北美的高校普遍接纳。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最早将Co-op方式应用于工程类教育。北美五大湖区的滑铁卢大学在1957年首次将Co-op教育引入加拿大,1970年以后,全加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类学科都开始借鉴滑铁卢大学的Co-op方式,到1989年,已有超过115家大学的本科教育登记注册了Co-op模式。在南美洲,巴西的圣保罗大学(EPUSP)于1989年首次从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引入Co-op教育模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到了1999年Co-op教育已经被提升为必修模式。
1.1 加拿大Co-op教育的定义
加拿大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认为,Co-op教育是指一种教育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该方式和方法旨在通过设定工作实习期或实训期,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在Co-op教育模式下,学生本人的角色在课堂与企业(或事业单位)之间切换,因此学生可以习得专业的技能与相应的从业技巧,可以从容面对市场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快速适应技术革新与知识升级带来的变化。整个Co-op教育活动由一系列的实习期组成,可以在政府机构、工商企业、社会服务、国际组织等部门之间切换,但必需满足如下的基本要求[3]:
(1)每一次学生的Co-op实习或实训内容由学校的Co-op教育办公室根据加拿大全国Co-op教育协会制定的Co-op教学大纲来确定。
(2)每一位接受Co-op教育的学生在实习单位是具体岗位上的工作者,而不是一名观察员;换句话说,学生在实习单位不是参观或访问。
(3)每一位接受Co-op教育的学生应该获得与工作岗位相应的报酬或经济补助,这些经费(报酬或经济补助)来源于用人单位。
(4)高等学校的Co-op教育办公室有权监督大学生的完整的Co-op教育过程和教育经历。
(5)用人单位在学生Co-op教育期间,有权指导大学生的工作,评估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表现,并最终评定学生的Co-op教育成绩。
(6)每一位大学生接受Co-op教育的时间大约占该学生高校生涯总时间的40%或以上。
1.2 加拿大Co-op教育的实习期
加拿大的Co-op教育是通过安排“四个月”实习期来实施的。它要求学生在大学本科某一个学术(课堂授课)阶段结束后,必须接受为期4个月的Co-op教育,这4个月被称为工作期或实习期[4]。在这4个月的工作期,学生接受Co-op教育的内容应该基本与刚刚结束的课堂授课内容相对应,并且实习期的工作地点必须在政府单位、工商企业或国际组织,而不能在高等学校的课堂里度过。从时间上看,这样的“四个月”Co-op构架,完全是对传统教学进程的颠覆,它要求Co-op教育办公室与教务部门(学校的教务处和各院系的教务科)合作,重新规划和安排本科阶段的学期和每一学期的时间长度。表1是一个传统的本科教学日历,而表2则是根据Co-op教育的“四个月”结构重新安排的教学日历。由表2可知Co-op教育的“四个月”实习期完全贯穿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全过程,而且由于Co-op教育的加入,本科教育的时间由4年延长到5年,且5年中每一年的某4个月时间,一定是被安排了Co-op教育。总的来说,参加Co-op教育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涯由9个学术(课堂)学期和6个Co-op教育的“四个月”实习期组成,其中,这6个“四个月”的实习期穿插在每个学术(课堂)学期之间,每一次由4个月的Co-op教育组成,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到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尝试到世界各地参加面试,短期受雇于跨国公司或国外企业。因此,对于学术课程表以外的专业训练和专业技能的积累,十分有利。
表1 传统的大学本科教学日历(四年制)
表2 Co-op教育的“四个月”实习期和学术学期(五年制)
1.3 加拿大Co-op教育的双向评价
加拿大Co-op教育实行学生对雇主、雇主对学生的双向评价制度,具有双重效果。
Co-op教育的学生对雇主的评价,既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也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实习单位甚至对社会的了解和感情,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雇主的评价也给实习单位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增进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学校的了解和情感。据发表在亚太地区Co-op教育权威期刊上论文的统计,通过六个Co-op实习期的大四学生,他们给雇主的平均评分是7.55分(从0到10分,10分最高),统计的标准差是2.51。因此可见,学生们对他们的Co-op实习期和企事业雇主总体满意。[5]
雇主对Co-op学生的评价分为总体评价与分类评价两个部分,总体评价分为七档,分别是杰出、优秀、非常好、好、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其中从杰出到好分别对应5分到2分,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全都对应1分。文献的统计显示,雇主对工程类Co-op学生的平均分为3.74,介于非常好与优秀之间,标准差是0.90。另外,雇主还从19个进一步细化的指标中给出对某一位Co-op学生的分类评价,这19个分类评价指标包括:工作的主动性、工作中显示的智力水平、组织计划性、工作目标是否明确、学习的能力、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创造性、预备知识是否充分、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独立性、人际交往的能力、工作冲突的缓解能力、能否遵守领导的工作指导、学生本人的领导能力、本人适应工作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类评价依然采用5分制,各项分类评价的平均分介于3到4之间,标准差在0.6—0.7之间,通过6个周期的Co-op实习全过程,用人单位对Co-op学生的多项个人能力、工作技能和技巧是满意和肯定的,这一点也极大地增加了Co-op学生毕业后被同一雇主或用人单位正式雇用的可能性。[5]
1.4 加拿大Co-op教育的收效
通过大学生涯6次、每次4个月的Co-op教育,实际上是给予一名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24个月左右(约两年)的带薪实习期,这样的安排,极大地拓宽了工程类大学生的工程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与经验,锻炼了他们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了他们适应专业岗位的能力,快速提升了学生毕业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加拿大大学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参加Co-op教育的大学生都可以从这种培养模式中受益,统计资料显示,在加拿大60%的Co-op岗位有超过一个工程训练的机会,学校会鼓励学生们申请这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程训练机会或岗位,仅有3%的大一新生在第一年获得非工程类的岗位,但是到第6个Co-op教育期(通常也是最后一个“四个月”实习期),这个数字由3%上升到10%,这充分说明高年级的工程专业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非工程类就业机会,或者说通过Co-op教育拓宽了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扩大了他们在非工程(金融、财税、销售以及管理)岗位的就业机会;另外,大约72%的Co-op实习岗位通过正常的招聘活动和学生申请获得,只有17%的岗位是前一年Co-op学生的回流。因此可见,在6个Co-op的实习期,“四个月”的Co-op结构使得学生们更倾向于寻找不同的工、商企业或事业单位,可以促进他们在不同岗位上获得特定的锻炼。[5-6]
1.5 加拿大Co-op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Co-op教育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函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最主要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普遍面临较大的Co-op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入学,主要接受的都是基础教育,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专业知识几乎为零,所以他们很难胜任Co-op教育中企业所提供的专业岗位。另一方面是提供Co-op实训岗位的雇主们普遍希望接收大学高年级的Co-op实习生,因为高年级学生具备更完善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有前期Co-op的经验,能够迅速进入Co-op角色,完成企业提出的专业化任务,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
二是Co-op岗位实训的时间长短问题。如上文所述,一般来说,参加Co-op教育的学生一年最少接受一次Co-op实习,这个实习的实习期长度一般是4个月。但是长久以来,4个月够不够,是多了,还是少了,一直困扰着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他们普遍希望延长4个月到6个月或8个月,因为工业(或商业)单位处于生产的第一线,频繁招人,不仅增大了岗前培训的成本,而且极容易影响生产或商业贸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企业希望延长时间,但是校园课堂的学术教育时间和质量也需要得到充足的保证,目前Co-op教育的总时长已经接近或达到了24个月,而且还有继续延长的趋势,长久下去也容易侵占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
2. 加拿大三所知名大学的实践
笔者曾实地考察Co-op教育在加拿大三所知名大学的推广和实践。
2.1 滑铁卢大学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在安大略省,位于北美经济发达的五大湖区)是加拿大最早推行Co-op教育的学校,有着一套成熟而又完善的Co-op管理和服务体系,每年大约11 500名学生参加Co-op教育并获得在企、事业单位实践和实习的机会,长期支持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大约3 500家,这些实习单位大多数位于加拿大和美国;此外每年还有约2 000家各类新兴的中小企业加入滑铁卢大学的Co-op教育,它们一共可以提供大约14 000个工程类或工程相关的Co-op实习岗位。该校一般一年要举办11 000多场企、事业雇主与Co-op学生之间的招聘会或见面会。目前,该校已经建立起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计算机云服务系统,用于辅助Co-op学生与雇主之间配对,信息搜集,分享与反馈。[6]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乃至北美高校中Co-op教育的领头羊。
2.2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坐落在太平洋岸边温哥华市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位于太平洋沿岸)于1980年引入Co-op教育模式,如今已经推广到它下属的全部学院,并且覆盖了主校区和分校区。在过去的十年,平均每一学年,大约有超过2 000名工科学生参与Co-op教育,接受相应的工程岗位实训。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Co-op教育的特点是:严格接受加拿大Co-op教育协会的指导,在第一个Co-op“四个月”实习期(通常是大一年级)之前提供给学生全方位的Co-op教育辅导,这些辅导包括Co-op“四个月”实习期和实习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荐书和应聘简历的撰写与修改,模拟用人单位的面试及面试技巧的培训,还有大型的Co-op招聘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等等。通过学校Co-op教育办公室的这些宣导工作,参与Co-op教育项目的工科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顺利适应角色的转换,在招聘会上签署Co-op工作协议,完成每年12—18个星期的Co-op实习和岗位实训,并在5—6个Co-op实习期之后顺利毕业,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7]
2.3 纽芬兰纪念大学
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在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位于大西洋沿岸)是加拿大大西洋海岸区的一所重要大学,该校目前在校大学生总数和各种学科门类的数量在大西洋沿岸四省中首屈一指,笔者曾经实地考查纽芬兰纪念大学工程学院的Co-op教育办公室,并与办公室的多位员工一起探讨Co-op教育,该教育办公室一共有20位员工,负责整个学院五个工程系(过程工程系、市政和环境工程系、电子和电器系、机械工程系、海洋和船舶工程系)约4 500人的Co-op教育工作,包括Co-op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制定、Co-op招聘会的组织和安排、学生的Co-op教育派遣以及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并开拓新的Co-op教育基地等登,在纽芬兰纪念大学的不同学院里,接受Co-op教育的学生人数众多,该校Co-op教育的实习地点遍布整个加拿大,有些学生甚至出国到欧洲和美国的公司去实习,完成每年为期四个月的Co-op岗位实训。[8]
3 Co-op教育对我国高校实习实训的启示
3.1 国家和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实习实训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在加拿大,普通高校包括知名大学普遍采用工程教育实习与实训制度—“Co-op教育”制度。国家对实习实训十分重视,它是国家认可和要求的。国家为实习实训环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广大民众对实习实训十分认可和支持。这固然由其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也与其国家的长期坚持和宣传教育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从国家层面看,对职业型或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实习实训尚缺乏深刻的认识,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广大民众对实习实训的认识程度尚不高。有人认为,实习实训属于“劳力”,读书学习是“劳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低人一等。因此,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认识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3.2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加拿大的国家层面,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组织参与,如加拿大“Co-op教育协会”统一制定Co-op教学大纲,对全国学校的实习实训工作给予协调指导。学校层面,各高校专门建立Co-op教育办公室,并与企业(或商业雇主)之间紧密联系、密切合作。这种“紧密联系、密切合作”,根本任务是协调学校、学生和实习实训单位三方的关系,使三方都有利,发挥三方积极性。教学层面,学校教师和实习实训单位员工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学校课堂所学的,就是下一步Co-op实习要用的。在这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职业型或应用型高校由于缺少社会的大力支持,实习实训难以安排,更难以深化。从实习实训单位来说,由于生产或工作任务重,接受学生尚无硬性规定,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付出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实习实训的内容与单位生产、工作任务不完全一致等等原因,很多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加强加快高等教育实习实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十分迫切。
3.3 推行双向评价制度
加拿大的Co-op教育,既有学生对雇主的评价,也有雇主对学生的评价,这对实习单位的发展和学生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已经取得许多实效。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无实质性的学生对实习单位的评价,或仅仅征求一下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这与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评价评估制度不够健全有关,亦与实习单位的利益和认识程度有关。如何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型和应用型高等学校的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Co-op方式能够将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紧密结合,高效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且教学计划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国高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