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对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抢救的临床作用
2019-07-23邓益民李雄斌李广芬
邓益民,李雄斌,李广芬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 510180)
在临床上,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是心血管科一种常见急症,若是未能及时有效地对心室率进行控制,则很容易造成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脑栓塞等一些急性并发症,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上多采取西地兰静脉注射治疗,但是起效时间较长,多在30 min以上,药物发挥其最大效应所需时间为120 min,对交感兴奋性诱发的心力衰竭效果较差,心室率下降的幅度也相对较小[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作用效果显著,安全,应用广泛,对心肌缺血能够产生良好的抵抗效果[3]。有研究[4]显示,胺碘酮不会产生显著的负性肌力效应,静脉用药时,可产生强大的扩张冠脉、增加血供、降低外周阻力和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等作用,为现阶段临床应用前景最好的一种促进房颤转复的药物。本研究中,出于胺碘酮对抢救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并接受救治的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共计选择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1岁-87岁,平均(65.7±11.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1.1)年;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0岁-86岁,平均(66.3±12.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2±0.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5],自愿接受临床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高辛治疗(对照组)及胺碘酮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测定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及用药前、用药30 min后、用药24 h后心室率差异,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等心功能指标差异。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具体方法为:对患者展开吸氧、扩血管以及抗凝治疗,静脉推注西地兰0.2 mg,并给予地高辛片口服,剂量为0.125 mg,每日给药1次,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等,对用药剂量进行适量调整。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用法用量为:每天1次,每次滴注0.3 g,连续用药1周,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等,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节。
1.2.3 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经过查体、心电图检查确诊,心室率超过120次/min,房颤病史在3个月-5年之间[5]。
1.2.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房颤症状基本不发作;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房颤发作次数减少或由原来的频繁发作转变成阵发;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甚至发生恶化。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各治疗时段的心室率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另外1例出现明显眩晕症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为70.83%,有效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率为47.92%,有效率为29.17%,总有效率为77.08%。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治疗时段心室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室率均较治疗前发生显著降低(P<0.05),并且用药后30 min、用药后2 h以及用药后24 h,各时段观察组患者的心室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为(45.5±13.4)min,对照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为(72.2±11.4)min。观察组房颤转复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4.17%,症状均为恶心、呕吐;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为6.2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n=48]
表2 两组患者各治疗时段心室率变化情况比较(Mean±SD)
3 讨论
临床上,心力衰竭为患者心脏的各个结构或者功能性疾病造成心室充盈,射血功能受损,进而诱发的一组心脏综合征[6]。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为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多是由于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的较多小折返环,最终诱发房律紊乱的一种现象[7]。临床研究与实践中证实,快速心房颤动为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一疾病的主要机制为:血液动力负荷及心肌梗死造成心肌损伤,心室血供受阻[8]。曾有调查[9]显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会有20%左右的患者并发快速心房颤动,使患者死亡率增加。快速心房颤动可使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造成血流动力学恶化,尤其是合并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低血压等,加重现象更加突出[10]。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心力衰竭与房颤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对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房颤实施积极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患者复律、心室率的控制,有效促进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1,12]。
胺碘酮为目前临床上一种治疗房颤的常用药物,研究证实,胺碘酮对α、β肾上腺素受体可产生一定的阻滞效果,同时能够对心房以及心肌传导纤维钠离子的快速内流产生抑制作用,有效改善患者房颤症状[13]。胺碘酮属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含碘的呋喃衍生物,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出钾通道阻滞剂,通过对钾离子外流进行抑制,可有效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动作电位时间,进而导致复极缓慢,消除折返,延长房室结、旁路的有效不应期,前向、逆向传导延缓,窦性心律减慢,进而产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14]。除此之外,胺碘酮可以直接扩张冠状动脉,使冠脉血流量、心肌血液供应量增加,有效降低心脏对儿茶酚胺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效应、抗纤颤作用,使心肌细胞电生理的稳定性增加,因此,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5]。
目前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6]。曾有学者对7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对照组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经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射血分数、QTc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了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17]。另有学者对70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胺碘酮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QT时间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证实,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值得关注并推广[18]。
本研究中,出于对胺碘酮对抢救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接受救治的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30 min、2 h、24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室率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19]报道结果相似。
综上,在抢救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过程中,胺碘酮的应用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安全,可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心室率,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临床价值显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广,以提高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