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在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2019-07-22黄献群
黄献群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经研究发现,对于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患者行有效护理可缩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灵活度。康复护理是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护理[1]。为探究将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患者的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给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8例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两组。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各20例、19例,年龄范围为39岁~74岁(61.54±3.99)岁;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各18例、21例,年龄范围为38岁~75岁(62.39±4.39)岁。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护理等。
给予观察组患者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中医康复护理:①中药熏蒸:将鸡血藤、葛根、地龙、伸筋草以及红花等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进行煎煮成药剂后,应用熏蒸的方式将患肢清洗,每日熏蒸两次,每次半小时;②按摩护理:以红花有作为按摩介质,起活血化瘀通络、渗透肌肤以及润滑的效果。按摩下肢时,主选血海以及伏兔等穴位,按摩上肢时,主选曲池以及臂孺等穴位,按摩头部时,主选顶旁线、四神聪以及百会等穴位,同时对掌指关节以及手指进行按摩[2]。按摩手法采用捏、拿、揉、按以及滚,每日一次。
(2)患侧刺激护理:对患者进行的脉搏测量、测血压、进食以及洗漱均应选用患肢,增强对患肢的刺激,并在与患者沟通时将患侧手掌握住,并促使患者降头部转向患侧[3]。
(3)康复训练护理:下肢多进行改善步态的训练,上肢多进行作业疗法与运动疗法相关的训练,每日空闲时进行训练,并督促患者完成康复师布置的任务[4]。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FMA评定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量表包含50项。每项满分2分,分值与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成反比,。
根据FIM量表对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其中认知功能满分35分,运动功能满分91分。低于18分者为无法自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19~35)分者为极重度依赖;(36~53)分者为重度依赖;(54~71)分者为中度依赖;(72~89)分者为轻度依赖;(90~107)分者为极轻度依赖或由条件独立;(108~125)分者为基本独立;满分者为完全独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FMA评分 FIM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9 26.53±3.73 49.32±5.01 30.94±7.01 64.91±9.42观察组 39 26.48±3.56 63.32±5.88△ 30.89±6.99 76.35±9.99△
3 讨 论
患者中风抢救成功后,多会伴发失语、肢体麻木以及半侧肢体障碍等后遗症,需及时给予康复治疗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在传统的护理中,未对患者的康复过程实施针对性护理,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后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欠佳。为提高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效果,合理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研究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康复护理通过中医康复护理、患侧刺激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护理起到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抑制痉挛模式的效果。中医康复护理,通过药物熏蒸以及穴位按摩法,起到通经活络以及活血化瘀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关节痉挛以及肌肉萎缩的发生几率[5]。患侧刺激护理可通过提高患者对患侧的感觉避免感觉丧失的发生,使患者注意到患侧的空间。康复训练护理可督促、监督患者按时完成康复治疗师布置的作业,使其在自我锻炼时更为准确,避免因患者怠懒或操作错误影响治疗效果。多种护理手段起协同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给予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患者行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各肢体功能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