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9-07-22王亮
王 亮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医院 江苏无锡 214000
白内障是引起后天眼盲的主要原因,发病率较高,且多见于老年人[1],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影响较大。其中硬核白内障的是最常见一种白内障,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包括、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2]。为探究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最佳手术方式,我院选取102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56 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6 例,男30 例,女26 例,年龄54~81 岁,平均(65.37±3.47)岁,Emery 晶状体核硬度Ⅲ度22 例,Ⅳ度24 例,Ⅴ度10 例;研究组56 例,男28 例,女28 例,年龄55~80 岁,平均(65.47±3.56)岁,Emery 晶状体核硬度Ⅲ度24 例,Ⅳ度22 例,Ⅴ度10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均进行术前检查,术前3 天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手术使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麻醉。
对照组给予常规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麻醉生效后,使用穿刺刀在患侧眼部透明角膜的3 点位置做一辅助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并使用穿刺刀在10 点位置穿刺进入前房,进行环形撕囊,水分离后使用超声乳化仪将晶体粉碎后吸出,再次注入黏弹剂,随后将人工晶体置入,并清理前房的黏弹剂,对切口进行水密处理。
研究组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待患者麻醉生效后,通过眼科手术显微镜在患者的角膜缘后方作一巩膜切口,分离透明角膜后,使用穿刺刀穿刺进入前房,将黏弹剂注入,实施开罐式截囊,适当扩大切口,撕囊后水分离晶状体核和皮质,将晶状体核拨至前房,在前方中注入黏弹剂,使晶状体娩出,随后置入人工晶体,清除黏弹剂,注水恢复前房,将地塞米松注射结膜瓣,使结膜瓣水肿遮盖切口,包扎眼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角膜散光度数和裸眼视力。
(2)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巩膜损伤,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 分析数据,角膜散光度数、裸眼视力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表示为(),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度数和裸眼视力
两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角膜散光度数和裸眼视力比对(,度)
表1:两组角膜散光度数和裸眼视力比对(,度)
组别 例数(n) 角膜散光度 裸眼视力对照组 56 1.34±0.23 0.85±0.15研究组 56 0.95±0.14 0.78±0.17 t 7.664 1.634 P 0.000 0.054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n,%)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治疗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方式,药物主要是维生素C、B2、E 等[3],对于缓解早期白内障病情有一定作用,但是在患者视力和晶状体浑浊上无明显改善,对于成熟期的白内障更是无效,因此白内障治疗以手术为主。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时易引起角膜水肿、巩膜损伤等并发症[4],此外,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需采用专业的超声乳化仪,治疗费用昂贵,多数基层医院尚未配置该设备,在临床上应用较局限。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术后角膜散光度是评价手术源性角膜损伤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对102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实施不同手术,结果显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数显著低于超声乳化手术患者(P<0.05),证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够减轻手术对角膜损伤,提高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这是因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能够有效减少对前房的反复操作,提高前房稳定性,降低手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具有保护角膜安全的作用,而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无需超声乳化仪,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中,研究发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超声乳化手术(P<0.05),表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能够获得超声乳化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更安全。
综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较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角膜散光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