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认同与人性哲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2019-07-22张婧瑶张永芹
张婧瑶, 张永芹
(1.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2.青州市西苑小学,山东 青州 262500)
一、引言
道德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道德认同又被称为道德的自我认同,在道德人格的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道德认同是在道德自我的基础上得到的,国内学者曾晓强等认为道德认同也可以表现为道德的自我重要性,即道德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1]。本研究认为,道德认同是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自身个人认同的统一,即一个人对某种道德品质的认可程度。
曾钊新先生认为人性为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道德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性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欧阳旭曦在研究中也表明,人性是道德的原动力,道德基于人性产生且规范人性[2]。我们认为人性的理想阶段与道德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下文中我们将对人性哲学的“值得信任”和“愤世嫉俗”两个方面展开谈论。另外,王慧萍、张积家、李克信等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人性哲学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女生得分高于男生[3],对此我们将作进一步验证。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道德判断一直较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定义是个体遵循自己内心的原则,在知晓判断标准和决策力后,从根本上将之付诸于实践的能力。我们认为,道德判断是个体运用自身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认识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能力。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的研究得出道德判断受年龄影响显著,国内心理学领域学者多以研究年龄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主。文斌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得分高于女性,且道德认同与道德判断之间有显著正相关[4]。
我国一向提倡德育的发展,那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究竟如何呢?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认知能力,那么其与道德认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文斌的研究中显示,道德认同与道德判断之间有显著正相关[4],我们将对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关于道德研究的被试多为初中生等青少年,在大学生阶段道德水平发展已接近成熟并趋于稳定,其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也相对丰富,所以,本文将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探究。对于人性与道德的研究,多为哲学领域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心理学相关量表对人性哲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展开详尽的研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假设:(1)道德认同总分及各维度与道德判断得分有显著正相关。(2)人性哲学中的“信任倾向”维度与道德判断得分有显著正相关。(3)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得分有显著负相关。
本研究重在探讨道德认同与人性哲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充实三者的相关理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另外,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有关信任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社会和学校急需寻找新的解决问题方式和途径,本研究将为此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通过二维码对鲁东大学各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共发放232份问卷并完整回收,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被试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基本情况分布表
(二)研究工具
1. 《道德自我认同量表》修订版
Aquino和Reed的《道德自我认同量表》(MIS)一共10个题目,分为“内化”和“象征”两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题目中间值为3。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在MIS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题目“我经常会买一些能表明我具有这些特征的单品”,该题目属于“内化”维度,计分方式同MIS。最终量表共11题,其中第4题和第9题采用反向计分,该量表的信效度较高,在本研究中α=0.842。
2.《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RPHN)
该量表共20个项目,分为“值得信任”和“愤世嫉俗”2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包括10个题目,每个题目的计分均为6级,从“完全同意”记+3分到“完全不同意”记-3分,两个分测验量表的总分均在-30与+30之间。在每个分测验的几个题目中得分越高,说明该维度的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较高,在本研究中α=0.875。
3.道德判断任务修订版
本研究使用的道德判断任务借鉴了国外学者Geipel.J[5]和Knobe.J[6]的研究。一共13个题目,其中分7个维度,每个维度计分方式不同:“模糊意图”、“积极意图消极结果”、“该受谴责”和“该受称赞”四个维度采用10级计分;“功利意图”采用9级计分;“破坏意图”和“挽救意图”采用8级计分。在每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对此维度事件有较好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施测程序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通过二维码对鲁东大学各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剔除无效问卷,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道德认同情况的基本分析
表2 道德认同总分及维度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差异检验
注:*代表p < 0.05,**表示p < 0.01,下同。
大学生道德认同均分为3.74,远高于中间值3,均值为95%的置信区间为[3.66,3.82],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总体高于平均水平。另外大学生在两个维度中,内化得分明显高于象征。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及各个维度在人口学变量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道德认同总分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F(3, 209)=2.918, p < .05,象征维度同样显著,F(3,209)=3.109, p < .05,事后检验得出大一学生在道德认同总分和象征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道德认同及维度在性别等其他方面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5),和文斌的研究结果[4]一致。
(二)大学生人性哲学情况的基本分析
大学生在“值得信任”维度均分为0.85,远高于中间值0,均值为95%的置信区间为[0.72,0.97],表明当代大学生值得信任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另外,在愤世嫉俗维度上,均值为0.30,置信区间为[0.15,0.46],即大学生人性中愤世嫉俗得分较高,值得信任的得分明显高于愤世嫉俗。对大学生人性哲学及分测验得分在人口学变量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2所示。大学生在“值得信任”与“愤世嫉俗”两个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道德判断情况的基本分析
大学生在“该受谴责”分测验得分最高,均值为6.37,置信区间为[7.33,7.82],远高于中间值4.5;在积极行动消极影响测验的得分次之,均值为7.02,置信区间为[6.78,7.24],远高于中间值4.5;另外,在模糊意图分测验得分均值为6.37,置信区间为[6.18,6.57],大于中间值4.5;在破坏意图分测验中,大学生得分均值为4.79,置信区间为[4.60,5.00],大于中间值3.5;在挽救意图分测验中,大学生得分均值3.67,置信区间为[3.38,3.92],约等于中间值3.5;在该受称赞分测验中,大学生得分4.44,置信区间为[4.12,4.73],约等于中间值4.5;在功利意图分测验中,大学生得分均值为3.35,置信区间为[3. 07,3.64],小于中间值4。
表3 人性哲学的两个分测验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差异检验
表4 道德判断的分测验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各个分测验得分在人口学变量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3所示。大学生群体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F(3, 209)= .04,p < .05,大一学生得分明显比大三和大四高,在其他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跟邢强[7]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四)道德认同、人性哲学和道德判断相关分析
道德认同总分及各维度与道德判断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1),道德认同量表中的内化维度与“该受谴责”成显著正相关(p<.01),与“破坏意图”呈显著正相关(p<.05),与“功利意图”成负相关(p<.01);象征维度与“积极意图消极影响”、“该受谴责”和“破坏意图”呈显著正相关(p<.01),与“该受称赞”和“挽救意图”呈显著正相关(p<.01);道德认同总分与“积极意图消极影响”、“该受谴责”和“挽救意图”得分显著正相关(p<.01),与“破坏意图”得分呈显著相关(p<.05)。在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相关分析中,两个维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p>.05),“愤世嫉俗”维度与“该受谴责”呈显著负相关(p<.01)。
表5 道德认同、人性哲学和道德判断的相关分析
注:1表示内化;2表示象征;3表示道德认同;4表示值得信任;5表示愤世嫉俗;6表示模糊意图;7表示积极意图消极影响;8表示该受谴责;9表示破坏意图;10表示功利意图;11表示该受称赞;12表示挽救意图;13表示道德判断。
四、讨论
(一)道德认同、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特点
从研究结果看,道德认同的得分远高于中间值3,说明大学生道德认同高于平均水平,道德认同的象征维度和总分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分数显著小于大三的分数,这可能与大学开展的较系统较深入的道德教育有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发展也更加完善,更能表现出对道德特质的自我认同。但是大四学生的得分没有继续增加,原因可能在于大四学生开始专业实习、应聘工作,与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接触,见识了社会的冷暖和职场的优胜劣汰。如张志文[8]所描述,整个社会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大学生身处其中时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侵蚀。因而大四学生的道德认同得分没有进一步提升。
从人性哲学量表两个维度的结果看,大学生的值得信任均值为0.85,远大于愤世嫉俗得分0.3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值得被信任的程度较高。原因可能在于校园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简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思想纯洁,不被世俗所污染,更加值得信任。然而,在愤世嫉俗维度的得分高于中间值0,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生活经历较缺乏,还没有到承担重任的年纪,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相对利己。在对人口学变量的分析中,人性哲学总分及两个维度未发现显著差异,表明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年龄相近且所受的教育大同小异,对人性的看法无明显差异。
道德判断总体得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判断能力,对客观事件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在人口学变量上,只有在年级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大一同学的“模糊意图”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说明大一学生接受的系统道德教育较少,对道德事件的判断更可能以结果为主要依据,而高年级学生能够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也说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二)道德认同与人性哲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认同总分及各维度与道德判断总分均有显著的正相关,符合本研究的假设。道德认同所有维度都与道德判断总分成正相关,而道德判断所有维度并未都与道德认同成正相关,即一个有较高道德认同水平的人,道德判断能力一定强,反之则不然,说明道德认同水平高与道德判断水平高之间是充分不必要的关系。简言之,道德判断是促进道德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中的数据显示,人性哲学的两个维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相关,不符合我们之前的假设。但是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中的该受谴责维度出现了显著负相关。该结果说明,一个人愤世嫉俗水平越高,越不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这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个人不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才会做出更多的愤世嫉俗行为。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道德、人性等精神层面的教育。
高校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大学生道德与人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性观,使其在以后步入社会时,能够准确判断是非美丑,更好的向社会传递正确的道德与人性理念,为社会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