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妇科良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9-07-22林汇斯李小婵黄耀全
林汇斯 李小婵 黄耀全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 530021)
术后恶心呕吐和肠麻痹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是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如何促进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使其尽早进食,减少痛苦,是术后康复急需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证明术后12 h进行针灸治疗或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可有效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1-2]。本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出一种更简便、有效且安全的术后康复手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12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区,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良性肿瘤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加速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年龄为18~65岁的妇科良性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植入起搏器等电子设备;对试验所需药物过敏。脱落、剔除标准:中转开腹者;对针刺治疗不配合或对脉冲电流不适应,无法完成电针操作者;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术前12 h禁食、6 h禁饮,采用口服药物(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商品名:和爽)清理肠道。术前使用阿托品,采取全身麻醉。术后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常规禁食禁饮,适当留置导尿管,根据切口等级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补充能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不予促胃肠动力药。及时与患者沟通病情,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嘱其量力下床适当活动。
1.2.2 针灸组 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术后12 h内在病房接受电针治疗。取穴双侧手三里、支沟、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定位,上述穴位通过针刺时提、插、捻、转以达到平补平泻,得气后于同侧手三里与支沟、同侧足三里与上巨虚穴刺针之针柄连接 KWD-808I脉冲电疗仪(常州市武进长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予连续波型(4 Hz固定频率)连续刺激20 min,刺激参数(2~6 mA)维持在患者可忍受的强度,期间通过询问刺激效果酌情调整电流刺激强度。疗程:1次/d,共2次。所有针刺操作均由同一名针灸医师完成。
1.2.3 加速康复组 术前1 d进食半流质食物,晚餐后口服乳果糖15 mL,共1次,晚上10点口服800 mL麦芽糊精果糖液(素乾)。术前3 h口服400 mL素乾,术前不需要给予阿托品。术后清醒后进食少量温开水,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凯纷)止痛治疗。术后1 d后半流质饮食,排气后予普食,其余治疗及护理方法同常规组。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从麻醉结束开始计时。不良反应:记录针灸组出现的晕针、弯针、血肿、疼痛难忍等不良反应;记录三组的肠梗阻情况。
2 结 果
2.1 手术总体情况 三组患者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各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均顺利完成治疗,如期出院,无脱落。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比较
2.2 术后胃肠功能情况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及加速康复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加速康复组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短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针灸组在操作过程中未出现晕针、弯针、血肿、疼痛难忍等不良反应。三组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
表2 三组患者的肠道恢复情况比较
注: 与常规组比较,*P<0.05;与加速康复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最早由丹麦 Henrik Kehlet医生提出,旨在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进而达到加速患者康复的目的[3]。这个过程中,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手术康复的关键环节,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阻碍腹部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主要因素。在我国,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4],包括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等。
本次研究发现针灸组及加速康复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常规组因术前使用了阿托品,阿托品可减少腺体分泌物,避免手术误吸,同时也抑制胃肠道蠕动,延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针灸组虽然术前同样使用阿托品,但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常规组,说明术后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减轻阿托品术后对胃肠道的影响。加速康复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常规组,一方面为术前未使用阿托品,另一方面为术前及术后均进食乳果糖。乳果糖具有双糖的渗透活性,可使小肠内的水、电解质等保留在肠腔内产生高渗效果,加上乳果糖到达结肠后被细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肠道pH值下降,刺激肠蠕动,从而起到了缓泻作用。
针灸组与加速康复组相比,两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灸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长于加速康复组。究其原因可能是针灸组因术前清洁肠道、术后进食晚,导致肠道内容物少于加速康复组,且加速康复组在乳果糖的高渗性缓泻作用下,肠道内容物得以更早排出体外。
腹部手术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可激活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相对受抑制,抑制肠道蠕动[5]。本研究的针刺穴位以四肢为主,结合传统针灸对胃肠功能有调节作用的穴位,选取了大肠经的手三里、支沟及合谷配伍胃经、大肠经及小肠经的下合穴。配穴的优势体现为:(1)腹部术口、引流管及敷料往往覆盖了腹部穴位,不易选取。以四肢穴位为主,避免选取腹部穴位,既方便施针者操作,又可避免术区感染。(2)针刺四肢穴位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肠运动。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能活化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的迷走神经通路,从而增强胃肠道活性[6]。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选取四肢穴位可有效促进术后胃肠蠕动,原理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肠运动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针灸对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正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祖国传统针灸在这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