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户友好原则修订《新华语典》的建议

2019-07-22王小郴

辞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首字棒槌辞书

王小郴

一、 引言

“辞书的高低悬殊主要在于设计师的理念。理念的不断更新,推动了辞书的不断发展。”(张志毅,张庆云 2015)《新华语典》(以下简称《语典》)就是主编温端政先生在他倡导的“汉语语汇学”理论指导下基于大型俗语语料库编纂出来的一部辞书。《语典》无论是宏观结构还是微观组织上都有许多亮点,立目上大胆摒弃以前被许多语类辞书收录在内的复合词(如“拍马”“铁公鸡”等)和专有名词(如“西施”“诸葛亮”等);释义上认真执行“三个原则”和“三个注意”[1],使释义达到一个新水平,不少释义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清楚明白,如:

(1) 板板六十四 〈方〉 形容不知变通或不能通融。

《现汉》

(2) 板板六十四 〔惯〕板板: 原作“版版”,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① 比喻做事刻板守旧,不知变通。② 指人做事非常严格认真。

《语典》

总之,《语典》在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为中国语典辞书编纂探索了一条新路。本文主要基于用户友好原则对《语典》提出些许修订意见,希望能对其有所裨益。

近年来,辞书界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辞书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脱离现实的活动,它是现实世界情景中的交际行为”(Geeraerts 1989)。当代辞书编纂正在经历一场思维转变: 从以编者为中心转向以用户(user)为中心。所谓“以用户为中心”,即用户友好原则,是指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将用户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纳入考虑范围,让词典的内容编排更符合用户内认知规律和查询习惯,使得词典“查询更快捷”“使用更方便”“理解更容易”“信息更全面”,从而使词典易查、易学、易懂。(刘柳,陈丛梅 2010)它要求辞书编纂的一切工作应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把用户从过去静态、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化为动态、主动参与的角色,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设计、组织和修订辞书知识信息。因此,从辞书编纂的准备工作开始,辞书设计者就要保持和潜在用户的对话,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来进行辞书的设计和编纂。(章宜华 2011)

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修订,“要体现语言学与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更新其编纂体例”(苏宝荣 2013)。笔者以为,《语典》可从用户友好原则出发,从以下五个方面修订辞书。

二、 加大检索的便捷性

根据Hartmann(2000)的解释,单语辞书的解码功能主要是通过释义为用户的阅读活动提供帮助,但对用户来说,首先必须查找到目标条目。因此,辞书的编排是否能让用户快捷检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解码功能水平的高低。这里所涉及的解码功能主要是释义和检索(武继红 2006)。检索是辞书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语典》的外索引有两种: 一是音序法,正文前面附“语目首字音序索引”;二是笔画法,正文后面附“语目笔画索引”。音序法和笔画法确实能很大程度地解决检索问题,但各有各的弊端。音序法弊端是用户必须知道被检字的读音(至少声母),若是常见字不成问题,但若是罕用字(如“谄”“魑”“杵”“踧”“蠹”“碓”“亘”“毂”“赍”“齑”“踽”等)或者多音字的罕用音,如“苣(qǔ)荬菜掉尿坛子里——又支棱起来”“侧(zhāi)歪身子睡觉——想偏了心”,那么用户检索起来就很不方便。笔画法弊端是语目首字同一笔画的很多,语目首字相同的也很多,《语典》“语目笔画索引”页眉仅提示笔画数,这就意味着用户用笔画法,按照语目首字笔画来查只能从前看到后,直到找到被检字为止。《语典》笔画法1列按平均30条语目算,1页分3列,首字六画的多达34页,有102列3060多条,七画26页有78列2340多条,八画28页有84列2520多条。即使找到首字也不轻松,因为如首字相同的语目很多,如首字“千”“天”“无”“吃”有180多条,“三”“大”有240多条,“小”有270多条,“人”“老”“有”有300多条,“不”有450多条,“一”更是多达720多条。如此检索费时费力,如果笔画相同的能再按第一二笔的笔形分类排序(例如《汉语方言大词典》),并在页眉提示本页笔画和首字,就方便快捷多了。

《语典》参见检索也不方便,《语典·凡例》指出,所收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及格言、名言一般是常见的语汇形式。含义与主条基本相同或相近而构成成分或结构方式有所不同的,列为副条,用“也说”表示。主条后面加注释,举出用例;副条不注释,不举用例。副条首字和主条相同的,不另出条,采用“见‘××××’(主条)”的形式。

《语典》主条未提示副条页码,副条也未提示主条页码。这就意味着,用户如果查到主条还要查阅副条就得重新检索;如果查到副条,因副条不释义只提示主条且无主条页码,要了解主条意思也得重新检索,这样一来无疑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麻烦,如:

(3)安居乐业也说“乐业安居”。

(4)乐业安居见“安居乐业”。

(5)矮半截也说“低一头”“锉一截”。

(6)低一头见“矮半截”。

(7)锉一截见“矮半截”。

(8)凤凰落地不如鸡,虎落平川被犬欺也说“虎入平川任狗欺,背时凤凰不如鸡”“老虎离山被犬欺,凤凰落难不如鸡”。

(9)虎入平川任狗欺,背时凤凰不如鸡见“凤凰落地不如鸡,虎落平川被犬欺”。

(10)老虎离山被犬欺,凤凰落难不如鸡见“凤凰落地不如鸡,虎落平川被犬欺”。

仅以《语典》35页为例,该页共收录21个条目,其中正条13个,副条8个,副条占38%。《语典》收语目2.56万条(包括首字不同的副条),若按20%是副条计算,就有5100多个副条未提示主条页码。这一点《现汉》做得很好,副条都提示主条页码,一些条目参见相关词或插图,也都提示了页码,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如:

(11)宇宙② 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也叫世界。参看744页空间、1184页时间、1191页世界。

(12)用行舍藏见1580页用舍行藏。

(13)渔人之利借指第三方利用另外两方的矛盾冲突而取得的利益。参看1607页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4)硬腭腭的前部,是由骨和肌肉构成的。(图见543页“人的喉”)

国外不少辞书在检索便利性上做了人性化的设计,如《牛津当代英语成语词典》(考依,麦金等 1988)有详密的互见指示,第1、2两卷之间和各卷内部的相关条目(同义、反义、衍义等)均可互相参见;书末附有详细的索引,书中所收的每一个成语,都可以通过其中所含的任何一个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查看。《语典》在这方面还可加以改善。

三、 提高释义的准确性

辞书的服务对象常被称为“用户”而不是“读者”,因为辞书不是用来通读和欣赏的——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阅读一部辞书,大多数用户是出于解码的需求去查阅辞书,这就要求语文辞书释义必须准确、贴切,这也是对任何一本辞书的基本要求。准确就要对语言材料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以科学的观点揭示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或意义。释义不正确,不符合语言实际,就背离了辞书供人查考以释疑解难的宗旨。(韩敬体 1996)《语典》释义问题笔者已有举证(王小郴,常俊之 2016),现发现一些新情况,以下做简要说明。

《语典》凡例指出,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通释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语典》少量条目释义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分释有误或错后、分注误成通释或通释有误、误用释义提示词。

(一) 分注有误或者错后

(15)不堪言状状: 情况。

(16)罔知所措措: 措施,办法。

(17)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渔父: 以打鱼为生的人。

例(15)—例(17)分注皆误。《现汉》“状”: ③ 陈述或描摹: 不可名~。“措”: ① 安排;处置: 不知所~。“父”(fǔ): ① 〈书〉 老年男子: 田~|渔~。《语典》相关条目对同一疑难词的释义可作旁证:“不可名状”“无可名状”两条中“状”分别释为“描述”和“陈述,描述”;“不知所措”条“措”释为“处理”;“田父可坐杀”条“田父”释为“老农”。又,《汉语大词典》“渔父”: 老渔翁。类似例子又如“瞎家雀儿飞到谷垛上”和“卖片儿汤”等。

(18)剜去眼前疮,安上心头肉比喻清除掉隐患,安插上自己的人。

(19)剜肉补疮剜: 用力挖去。

例(18)和例(19)都含疑难词“剜”,排在后面的例(19)分注“剜”,排在前面的例(18)反而没有,“剜”释义位置显然错后,这可能是分工不同的编纂小组(前者是惯用语,后者是成语)在各自完成任务后合并时未注意调整导致的。类似错后的例子还有“拈不得轻,负不得重”和“拈花惹草”的“拈”、“自作穷,嫁女婚男赛富翁”和“自作穷,朝朝睡到日头红”的“自作”等。

(二) 分注误成通释或通释有误

《语典》中不少地方把分注和通释混淆了,原计划分注疑难字词,编纂者不小心连带释义其他部分,变成了通释,如:

(20)露出狐狸尾巴狐狸尾巴: 古时传说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始终变不了,成为妖的标志。比喻暴露居心不良的言行举止。

(21)拙老婆切面——全闹些片儿汤片儿汤: 不会和面,把面和得太软,只能揪成小块,煮熟后成汤了。讥讽人能力差,把工作做得一塌糊涂。

例(20)和例(21)把分注变为通释,“狐狸尾巴”和“片儿汤”的释义实际都是针对整个条目的。

(22)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怎样才能得到靠在天边的宝剑,横跨大海斩杀吃人的长鲸?

(23)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土山,只缺一筐土而没有完成。

例(22)词目中未含“吃人的”之意,此系编者所加;例(23)词目中未含“堆九仞高的土山”之意,这里的释义显然是用来解释“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条的。类似情况又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等。

成语中有不少是典故语,典故有两大类——语典和事典,语典是出自古人古书中的精言妙道,事典则源于古代的故事,给典故语释义免不了要交代相关典故,释义又离不开解释典故,应该如何处理?《语典》不妨参照《现汉》的做法,先完整地说明典故,指明典故大意,再单独说明该条目现在的意义和用法。

(三) 误用释义提示词

释义提示词是指语文辞书释义时用来提示词义的由来、引申途径,或与字面义不同的实际语义、深层含义以及表达功能等的前导词语,一般用在释文的开头或中间。(江蓝生 2013)《语典》前言指出,释义提示词“指”表示引申义,“形容”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的描述,“比喻”表示比喻义,提示词使用规律有3条: 1. 体词性成语,中心语素与释文中的中心词同质的,不能用“比喻”,宜用“指”。2. 语目中含有“如、似、若”等比喻词,表明是由比喻手法构成的,释文不能用“比喻”,宜用“指”或“形容”。3. 释文不是指事物,而是描绘性状的,不宜用“比喻”,而要用“形容”。《语典》虽有理论认识,但在操作时仍存在误用、混用的现象,如:

(24)膏粱子弟比喻过惯奢华享乐生活的富家子弟。

(25)彪形大汉形容像老虎般体格健壮、身材魁梧的男子汉。

例(24)和例(25)中的提示词都不恰当。比喻义是由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它们具有相似性。如“担子”的比喻义“责任”,“做梦”的比喻义“幻想”,“光明”的比喻义“正义的或有希望的”。A比喻B,就要求A、B不是同一概念,而“膏粱子弟”和“富家子弟”、“彪形大汉”和“男子汉”(笔者以为改成“男子”更恰当)是等价的,人比喻人显然不合适,因此例(24)和例(25)两条都是体词性成语,中心语素和释文中心词同质,符合上述提示词使用规律,应用“指”。

四、 注意释义的简单性

《语典》封底指明该辞书用户是中学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而用户友好原则要求“理解更容易”,这就要求“释文中不应包含比被释词更难理解的词汇”(Landau 2005)。“从特定意义来说,辞书其实也是做一种通俗论述的工作,如果辞书中的释文比专门论文还要艰深,还要难懂,那么这样的辞书就只配束之高阁,它起不到传播知识的作用。”(王耀楠 1992)

相对于字典、词典,语典对释义元语言的简单性和可理解性要求更高,这是因为字典、词典都收字,用户使用过程中遇到疑难字词可以通过检索字典、词典本身来解决,化难字为易字,化不可理解的“死字”为可理解的“活字”。《语典》只收至少三音节的语,用户如果遇疑难字词,依靠本典很可能无法解决,还需寻求其他援助,这样就大大降低该典的实用性。《语典》不少地方释义过难,如:

(一) 分注不够简单明白

(26)溪壑无厌溪壑: 两山之间的溪谷沟壑,比喻难以填满的欲望。

(27)绝世无双绝世: 冠绝(远远超过)当世。

(28)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诤: 直言劝谏。

例(26)难字“壑”双音化为“沟壑”并未说清意思,不利于用户快速理解,《语典》相关条目“万壑藏云”“以邻为壑”“冰壑玉壶”都分注“壑”可作旁证;例(27)“绝世”释义太书面,虽有括注解释,但拖沓冗长,直接用括注内容释义更加浅近明白;例(28)“诤”用“劝谏”释义过于文言,《现汉》“谏”: 〈书〉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另外“诤”和“劝谏”也不等值。《现汉》“诤”: 〈书〉 直爽地劝告。“劝谏”: 旧时臣子对君主进言规劝,后泛指规劝上级或长辈改正错误。“劝谏”的使用范围是下对上、晚辈对长辈,“诤”则没有这个限制。《语典》“父有诤子,不行无礼”一条“诤”释为“直爽地劝告”,“士有诤友,不为无义”一条“诤友”释为“能直言相劝的朋友”,可为旁证。

(二) 通释不够简单明白

(29)藉草枕块古人居父母之丧时,要睡卧在草荐上,用土块当枕头,表示极度悲痛。

(30)街头庙脚蓝缕身,半是当年奢靡人在街口、寺庙的角落寄身的流浪者,有一半是当年奢侈靡荡的膏粱子弟。感叹生活奢靡的危害之大。

(三) 分注和通释都不够明白简单

(31)吃一次亏,学一次乖乖: 乖觉。指吃上一次苦头,就能得到教训,变得乖觉起来。

“吃一次亏,学一次乖”本是常见谚语,《语典》的释义却让人看不明白。分注“乖觉”艰深晦涩,让人难以理解,《现汉》“乖觉”: 机警;聪敏。通释也有问题,“吃亏”就是“吃苦头”吗?《语典》“吃得亏,做一堆”“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两条都将“吃亏”释为“遭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吃眼前亏”释为“指当下受到损失或伤害”,“吃哑巴亏”释为“指受了损害却无法申诉”,而“吃苦头”则释为“指身体或精神上遭受磨难与痛苦”,可见“吃亏”和“吃苦头”是不一样的,“吃亏”意义比较广泛,金钱、机会、荣誉等方面遭受损失都可以叫“吃亏”,但不能叫“吃苦头”。“吃一次亏,学一次乖”可释为“遭受过一次损失或伤害,就学得比原来机警一些”。

五、 统合条目的关联性

用户友好原则要求词典的内容编排应符合用户内认知规律和查询习惯,而汉语语汇学证实,词汇有系统性,语汇也有系统性,语汇条目释义措辞应当相互照应,以体现语目在纵向上的关联性。《语典》在不同条目释义的关联性方面尚有缺失,可从以下两方面改进:

(一) 贯彻同场词语同模式原则

吕叔湘先生(1958)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细则》中指出: 同属一类的条目,注释措辞必须一致,避免分歧。相关词语的释义要表现出平衡、相应的关系。相关的或同一类的词语释义方式,要尽可能一致,释义内容和措辞要相互照应。这些有关词语的释义一定要平衡处理、相互协同,不可轻重失调、详略悬殊,更不可相互抵牾、自乱其例。(韩敬体 1996)同场若干个词的释语模式应该相同,这是辞典释义系统的重要体现。辞书的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衡量,相关照应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毛永波 1999)同场词语同模式原则要求编纂者统一体例,有意识地在相关词语的释义中表现出平衡、相应的关系。《语典》同类词语前后释义不统一的主要表现有两种:

1. 同一疑难词分注有繁有简,有详有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如:

(32)悲不自胜胜(shèng,旧读shēng): 经受得起。

(33)不胜其烦胜(shèng,旧读shēng): 能忍受。

(34)弱不胜衣胜: 能够承受。

(35)喜不自胜胜(shèng,旧读shēng): 承担,禁受得起。

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单音节疑难词如“好高骛远”“登上泰山想升天——好高骛远”的“骛”、“悲愤填膺”“义愤填膺”的“膺”、“蠹众而不折,隙打而墙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培根而去蠹,木之寿也;清心而寡欲,人之寿也”的“蠹”;双音节疑难词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的“中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本是人间子,宰相亦非天上儿”的“状元”、“爱惜五谷,儿孙多福”“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五谷杂粮,保不住不生病”“六月不熟,五谷不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五谷”;三音节疑难词如“五里雾中”“堕入五里雾中”的“五里雾”,“错认定盘星”“按定坐盘星”“打定盘星”“拿不住定盘星”“压不住定盘星”的“定(坐)盘星”“光尥蹶子不拉套”“兔子尥蹶子——没后劲”“苍蝇尥蹶子——小踢蹬”“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了——让尥了一蹶子”的“尥蹶子”等,不一而足。

2. 同一疑难词有的释义,有的未释义。

这种情况也为数不少,如“笔力扛鼎”分注“扛”,“拔山扛鼎”则无。类似例子又如“哑巴吃黄连——苦在心头”“啄木鸟啃黄连树——自讨苦吃”“黄连拌苦瓜——苦上加苦”分注“黄连”,其他条目如“嘴含蜜糖忘了黄连苦”“苦瓜泡进黄连汤——苦得没法说”则无;“拿柳条当棒槌”“活人眼里杵棒槌”“借棒槌带来槌木石”“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槌”“石头棒槌——没心眼儿”分注“棒槌”,其他条目“把针当棒槌”“棒槌打锣——响当当”“刺槐做的棒槌——扎手”“给个棒槌就纫针”“染坊铺里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的棒槌”“实棒槌灌米汤——寸水不进”“三棒槌砸不出个屁来”“吞下一个棒槌——横竖都窝心”“枣木棒槌——一对儿”则无,这些相关条目之间释义体例很不统一,破坏了辞书释义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这类情况应该引起注意。

(二) 要注意参见的相互呼应

《语典》参见有两种: 一种是语性相同的同义语之间的参见。含义与主条基本相同或相近而构成成分或结构方式有所不同的,《语典》列为副条,用“也说”表示,这种参见按凡例首字相同的不另外出条,首字不同的则出条并提示主条,主副条能够内循环,如上文例(3)—例(10)。

另一种是与条目相关的其他语的参见,二者之间一般字面上一长一短,短条目截取自长条目,《语典》提示“也(单)作××××,则为……语”,如:

(36)牛舔鼻子——舌头长牛的舌头很长,能够舔到自己的鼻子。比喻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如单作“舌头长”,则为惯用语。

(37)舌头长形容好说闲话,搬弄是非。

(38)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单作“暗箭难防”,则为成语。

(39)暗箭难防如作“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则为谚语。

这种参见处理有些随意,大多长短两条都出条并释义,但只有一条有参见,另一条没有,如例(36)、例(37);仅6对两条都列,如例(38)、例(39);还有90多条参而不见,如“打鱼人难躲狂风巨浪,打猎人难避虎豹豺狼”提示“如单作‘狂风巨浪’‘虎豹豺狼’,则为成语”,实际未收“狂风巨浪”和“虎豹豺狼”;“饿着肚皮说笑话——穷开心”提示“如单作‘穷开心’,则为惯用语”,实际未收“穷开心”。

还有一些参而见其他,长短两条目有出入,也是《语典》一失:

(40)千般易学,一窍难通如作“一窍难通”,则为成语。

(41)绊三跤,方知天外有天;跌几跌,才晓人后有人如单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则为成语。

例(40)和例(41)都有相关条目的参见,但《语典》实际未收成语“一窍难通”,而收“一窍不通”;未收成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收谚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六、 增加信息的趣味性

用户友好原则追求“理解更容易”“信息更全面”,增加趣味性的方法之一是给一些条目添加必要的插图。插图的作用主要是定义性的或举例性的,它常常用以弥补释义的不足。总的来说,释义是抽象的、分析性的,而插图则是主要的、综合性的。(黄建华 1987)如果说条目文字是通过平面的叙述提供信息的话,那么插图则是通过“三维空间”提供有立体感的形象,令辞书用户有真实感。对于用户不易见到的事物或单纯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器物,如果能在释义中附上一个恰到好处的插图,用户就能一目了然、清楚准确地理解条目文字,同时增加查阅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林飘凉 1992)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来自民间智慧,所涉及的事物和动作行为在当今农村已不多见,即使对生活于农村的用户来说也未必都清楚,有的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在那里生活的用户可能很陌生,如磨(涉及“打磨磨”“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磨扇压在身上也不弯腰”等20多个语目)、秤(涉及“秤杆不离秤砣,老头不离老婆”“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错认定盘星”等20个语目)、椽(如“出头椽儿先朽烂,离群骡马先挨鞭”“风吹连檐瓦,雨打出头椽”“枪打出头鸟,雨淋出檐椽”等)、碌碡(“鸡蛋斗不过石头,乌龟碰不过碌碡”“碌碡砸在碾盘上——硬碰硬”)、石臼和石碓(“头顶石臼,不知轻重”“运碓臼的翻船——石沉大海”)、辘轳(“辘轳串当眼镜——各对各眼”)、风箱(“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木锹(“老鼠拉木锹——大头在后边”)等事物和推磨(“瞎驴推黑磨、脱了裤子推磨——转着圈儿败兴”)、驾辕(“老虎驾辕——谁赶”)等动作行为,在没有插图参见的情况下,用户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成语多来自古代文献,不少成语组成部分所表事物已成历史文物,如戈(“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倒戈卸甲”)、圭(“白圭玷可灭,黄金诺不轻”“不露圭角”)、觥(“杯觥交错”“觥筹交错”)、樽(“移樽就教”“折冲樽俎”)、戟(“折戟沉沙”)等。这些不易见到的事物和动作行为(“戟指嚼舌”)若有插图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枯燥为生动,济文字之穷,扬插图之形,让释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方便用户理解。现代语文辞书越来越重视插图的作用。“一部好的辞书特点是‘图文并茂’。”(刘尊棋 1983)《新华字典》从第10版开始增加插图,《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已有“花”“房子”“人的骨骼”“人的喉”等插图,第6版又增补近百幅古代器物等方面的插图。

国外不少语典都有插图,如《美国习语、俚语插图词典》等。《牛津英语习语词典》(以下简称《牛津习语》)break sb’s heart, in the doghouse, be sb’s middle name等词条都配有幽默搞笑的漫画,一改语文辞书一贯的严肃面孔,让用户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印象深刻。

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语典多带插图,成人语典也有不少带插图的,如《插图成语词典》《常用成语词典》《中华成语词典》《成语大词典》《万条成语词典》《分类成语词典》等,其他语典如《常用歇后语词典》《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等,《语典》修订前可调查用户,判断哪些条目需要配置插图,怎样配置插图,还可在插图与文字之间、插图与插图之间相互参见,让插图在有限的空间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增加趣味性的方法之二是采用双色印刷、附录一些趣味练习和主题目录。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辞书采用双色印刷甚至四色印刷,如《新华字典》等,双色印刷成本高,但能提高用户阅读兴趣、方便用户快速查询。另外,语典与字典、词典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在于所收语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口语性,往往巧用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对比等修辞手法,言简意赅,活灵活现,妙趣横生,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释义是解码,练习是编码,适当有趣的练习能让读者用户参与到辞书互动中来,对于充分发挥语的功能、传播语的使用有所帮助。《牛津习语》和《柯林斯英语习惯用语词典》(COBUILDIdiomsDictionary2012)都附录30多页的学习专页(STUDY PAGES),《牛津习语》学习专页分“时下走红的人物”“举起手来”“考考自己”等不同主题,设置归类、选择、填空、排序、连线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使用户在查阅之余,也能通过练习题以考察自己对习语的掌握程度,以此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深度与广度。学习专页附答案,方便用户自练自测,独具特色。《柯林斯COBUILD英语习语词典》(2000)还有配套《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练习册》(2000),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购买(“柯林斯”不少辞书配有练习册)。总之,“牛津”“柯林斯”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辞书,更像是集辞书和教材于一体的实用工具书。

目前手机和电脑在我国已非常普及,互联网也已基本全面覆盖,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学习和查询。《新华字典》已成功开发出App,《新华词典》《语典》乃至《现汉》也可在这方面努力,让用户切实体验到科技与辞书结合所带来的实用、高效、方便和快捷。

在辞书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户友好性已成为辞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市场上主流学习辞书的发展轨迹,无不在用户友好性上下足功夫。辞书的“市场生命”只有五到十年,也就是说一部中型辞书如果五年内不修订,就会失去生命力,失去市场。(章宜华,雍和明 2005)《语典》出版至今已近五年,修订工作刻不容缓,以上建议谨供修订时参考,期待这本辞书能继续接力“新华”精神,成为中国语典界当之无愧的楷模。

附 注

[1] 《语典》前言指出,“三个原则”是: 坚持释义的叙述性原则;坚持释义内容与“语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原则。“三个注意”是: 注意做好重点语素的注释;注意语义的融合性,不望文生义;注意“提示词”的正确运用。

[2] 本文所举例子多为新近发现的,极少数例子与王小郴,常俊之(2016)重合。

猜你喜欢

首字棒槌辞书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直销企业家群情激昂(以姓名首字拼音为序)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汉语双字听觉词高频首字通达中的字形激活
小棒槌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
片名连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