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

2019-07-21王金涛李冲锋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宋庆龄樟树

王金涛 李冲锋

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起读课题。

师: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樟树?想想作者是怎么写樟树的?(生自由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写一写我们所读到的樟树的样子,你会用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

生:蓬蓬勃勃、四季常青。

师:很好,请同学上黑板把它们写下来。(指名一位学生板书)

师:我们来看黑板。要注意这个“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把它写错了。(师范写)两个词语理解吗?

生:“四季常青”就是在一年四季中它都是蓬蓬勃勃,绿色的。“蓬蓬勃勃”的意思就是长得很旺盛。

师:如果单独用这两个词语来写樟树,樟树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你们觉得合不合适?

生:还行。

师:还行,说明还有点不行,总之不是最满意,让我们来看看文中是如何写樟树的?(指名读)

师:是这一段话写樟树具体,还是上面的两个词语写樟树具体?具体在哪里?

生:這一段话写樟树写得很具体。这两个词比较简单,而这一段里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比如说“稠密”和“绿得发亮”等。

师:“稠密”和“绿得发亮”在不在“蓬蓬勃勃”的意思当中呢?

生:在,因为这段话里面解释了这两个词语,所以就不会显得枯燥。“四季常青”和“蓬蓬勃勃”本来是单独两个词语,但这段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

师:我们常常说要把一个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理解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说“四季常青”你能不能联系这段话来说一说呢?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秋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显示出很有生机,才会四季常青。

师:有没有发现这句话里有一个关联词?

生:我发现是“无论……总是……”。

师:如果我们再这样去说一下,你还能说出来吗?(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____

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严寒还是酷热,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风吹还是日晒,它们总是那么茂密。

师:本来我们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描写樟树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们放到这段话中,还用“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把它串起来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更具体、更生动了。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樟树?

生:课文第5自然段也写到了樟树,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和它的作用。

师:樟树的特点和用处是什么?

生:永久保持香气,还可以驱虫。

师:(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香气驱虫)对比一下,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4自然段是直接写出樟树,第5自然段是和石榴树对比的,是间接来写樟树。

师:再读第5自然段,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间接的手法来描写樟树的?

生:他是先用石榴树告诉大家除了樟树以外,别的树都容易招虫。之后再慢慢的移到樟树上,说樟树有一种香气能够驱虫。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感觉到樟树的作用非常大。

师:把你刚才说的课文中所对应的内容,读出来。(生朗读)

师:这段话中也用到了一个关联词把它串了起来,找出来了吗?

生:“只要……就……”

师:来,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

师:读完有什么疑问吗?

生:樟树为什么会有这种香气?

生:虫类为什么怕樟树的香气?

生:樟树的香气为什么能永久保持?

生:作家有很多的树可以写,为什么要写樟树?

生:老师,我想回答一下。作者写樟树,应该就是像课文《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一样,用环境来衬托出人物的品格,这篇课文是用樟树的品格来衬托出宋庆龄的品格。

生:文中有一句话:“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如果把它比作宋庆龄的话,可以这样说,只要宋庆龄存在一天,那些坏人就怕她一天。

生:只要宋庆龄的精神存在一天,那些坏人就不敢轻举妄动。

生:只要宋庆龄存在一天,儿童们就安全一天。

师:你们的理解太深刻了,连王老师都感动了。刚才有同学说,樟树的特点也就是宋庆龄的特点,那樟树的这些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呢?找同学上黑板写一写。其他同学如果你感到很疑惑,可以再读一读我们的材料。

(生板书:坚强不屈、一身正气)

生:我想起以前有个诗人写了一句诗是这么写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觉得“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这个意思吧。

师: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生:可以理解为“香气”。

师:在这里我们把它内化为宋庆龄的一种品质,我们可不可以用“一身正气”这个词来形容?

生:可以。

师:“坚强不屈”对应着樟树的什么品质?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樟树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

生:樟树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宋庆龄无论面对怎样残忍的敌人……

生:宋庆龄无论面对怎样残忍的敌人,她总是坚强不屈,一身正气,英勇奋斗。

师:那作者写樟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生:衬托宋庆龄的精神。

生:借樟树,写宋庆龄。

师:樟树,这个物怎么样?

生: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

师:宋庆龄,这个人怎么样?

生:坚强不屈,一身正气,大义凛然。

师:看看课题,此时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现在我真正感觉到,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樟树的样子和可贵之处,还在向我们介绍宋庆龄这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这样写,用的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作者就是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课文最后一段话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读了之后,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人们崇敬佩服宋庆龄一身正气,爱国爱民的精神。

生:“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个影”也就是说这两棵樟树象征着宋庆龄。

师:能不能把“总爱”两个字去掉?

生:课文中说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还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证明他们特别的喜爱宋庆龄。

师:课文当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宋庆龄她独特的心声。

生:我认为应该是“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一句。

师: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在这篇课文中却非常重要。“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只是简单的舍不得吗?是因为……

生:这两棵树传承了她的精神。

师:如果你能挑战一下自己,能用上我们刚才所学的两个关联词语“无论……,总是……”,“只要……,就……”那就更厉害了。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无论严寒还是酷热,总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这两棵樟树只要存在一天,我的精神就存在一天。

师: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这两棵樟树,更了解了宋庆龄这个人。今后,如果我们有机会一定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去真切地感悟一回宋庆龄的人格魅力。

【点评】

1. 词语教学扎扎实实。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王老师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所读到的樟树的样子,接着就学生提出的“蓬蓬勃勃”“四季常青”两个词语进行教学。一是指导学生读出它们的“味道”;二是指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又分为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词语解释的层次,即让学生解释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一个层次是“把一个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理解”。经过这样两个过程,学生就能够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真正理解这两个词语了。在后续教学中,王老师还抓住了“一身正氣”“坚强不屈”“总爱”“崇敬”“瞻仰”“纪念”等词语,让学生结合语境进行课文理解。可以看到,本课中所重点强调和突出的词汇量是十分大的。众多词语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学生丰富的语汇库,进而形成学生准确的词语运用能力。教词语就是在教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是在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

2. 句段教学循序渐进。在初步理解“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基础上,王老师抓住关联词“无论……总是……”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这样的句式。王老师不是单纯的进行关联词语句式的训练,而是注意引导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更具体、更生动了。这样,教学就到位了。在后续教学中,王老师还特意把“只要……就……”拎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后来,又让学生在一段的表述里,用上刚才所学的两个关联词语“无论……总是……”“只要……就……”,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表达的难度,同时巩固练习了这两个关联词语。在词语、句子教学的基础上,王老师扩展到段的教学。段的教学由两段的对比,到樟树与人的关联,由树到人,也是循序渐进的。王老师的教学遵循了由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的课程内容逻辑,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3. 写作知识帮助理解。语文教学中教写作知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阅读教学中教写作知识,其目的不在学习写作知识本身,而在藉由写作知识去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是阅读教学,教写作知识不是为了指导写作实践,而是为了促进阅读理解。王老师与学生提到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描写、借物喻人等写作方法,并通过这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由树及人的课文理解。

王老师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个关键进行教学,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只有落实到字词句篇,语文教学才不会跑偏。王老师有着清晰的语文课程意识,能够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王金涛,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银城小学教科室主任;李冲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宋庆龄樟树
宋庆龄,三城记
香樟树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宋庆龄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