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建筑室内空间生命体特征
2019-07-21王莹
王莹
摘要:赋予室内空间生命体特征,不因为空间的重置、功能的变换而扫除所有旧有的物质与空间结构,让其部分地保留下来,参与到新的空间中,在述说历史、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延续着建筑空间的生命力。在室内设计中引入生物有机体的观点,运用怀特海的有机哲学的认识论,学习赖特的“活的有机建筑”,融入中国传统的“天人相应”“物我交融”的概念,塑造具有生命体特征的室内空间,为室内空间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生命体;有机哲学;新陈代谢
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原有建筑整片地块的拆除,肆无忌惮地制造建筑垃圾、破坏环境,不管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还是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都已经不合时宜。在这种背景下,室内设计思维需要加以改变,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把室内空间提高到和人的同等地位上来,既考虑人的利益,又考虑到生物及生存环境的利益,承认生物及生存环境和无机物的主体地位。
一、从哲学层面,怀特海和中国传统哲学都为室内空间的生命体特征提供认识论支持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影响着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把建筑看作居住的机器,其无生命的特征,助长了西方社会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我们的设计也是只考虑居住其中人的意识和感受,忽视了对自然和无机环境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也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里,我们从怀特海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找对自然和无机环境的认识,从世界的本原来寻找设计的出发点,寻找时代赋予设计的新的使命。
1.赋予自然以生命,活的自然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为把室内空间视为有机体提供认识论来源。在当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怀特海的有机体有别于西方现代哲学观的抽象的物质(把几何上的抽象误认为实际),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广延性,以及本体上的自组织性和创造性,是具体的实体。他的自然包括:人、动物、植物、无机体和无限小尺度上的显相构成。”这六类之间没有本质上不可逾越的鸿沟,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有机哲学明确了主要研究要点,从科学唯物论的“死的自然”转向有机哲学的“活的自然”,赋予自然以生命体特征。从有机哲学的理论出发,由无机物构成的室内空间也具有了生命体特征,构成空间的材料本身就是活的自然,它们可以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互动,随着时间的延续生长、变化着,改变着自身。
2.创造性是事物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结果
在设计中一直强调创造性,创造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对于事物的主观臆造,根据有机哲学理论,它是现有事物在一般确定和不确定关系领域的自我构建或自我组织。“无论人类经验还是任何与之相类似的事物,都不完全是由外部活动决定的;相反,每一真正的个体都是部分自决的。”这其中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事物从原有的情况下改变自身,过去的影响隐藏在其基因里,在潜在的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事物面对未来的创造性施加影响,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选择使世界具有多样性。南美的蝴蝶煽动翅膀,美国德克萨斯就有可能引起一场龙卷风,微弱的气流变化在接下来的可能性选择中引起一连串反应,最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极大变化。这是混沌学的经典案例,也是事物自我建构和自我组织的结果。室内空间改造设计的过程中,不管设计者做什么样的主观设想,空间自身潜在的基因密码都会隐藏在空间中,在设计的多种选择的微妙变化中塑造空间,设计者和空间自身的潜在选择共同创造了新的空间形态。
3.“天人相应”“物我交融”的世界观
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有机论”这样的术语,“有机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在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天人相应”“物我交融”的概念蕴含了事物的有机体特征,也贯穿了中国人对于自身与外界事物的认识。中国典型的传统建筑一院落式建筑,正体现了这种人与物的对话、创造、发展的关系。在这一建筑体系中,正房、厢房、倒座等建筑单体围合成院落,在世世代代居住繁衍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功能转换,建筑就像生命体一.样不断演化。中国传统思想强调有机体的自决的因果观、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自然观和整体论的认识方法等,与怀特海的有机论不谋而合。传统建筑在世代更替的过程中杜绝了我们今天粗放地把整个街区推倒重来的做法而得以保存下来,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今天的设计师们好好借鉴学习。
二、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践行了建筑室内空间生命体特征
用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来分析建筑室内空间活的生命体特征,室内空间由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围合起来,虽然由无机体构成,但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广延性,成为创造性的具体实体。实体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使用功能转换或者部分材料及其部件替换,建筑与室内空间在运转中演变,调整自我,就像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许多建筑大师们用他们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向人们揭示着建筑室内空间的生命体特征。
1.赖特提出有机建筑及有机生命相类似的“活”的概念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明确提出建筑具有与有机生命相类似的“活”的概念。所谓“活”的概念就是像生物生长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进化过程中。赖特的塔里埃森就是一個生长着的建筑。经历了几次火灾和大量的重建、变更和添加之后,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建筑在适应环境和本身自决的选择和变异的过程中创造了自身。可以说塔里埃森是莱特和建筑自身一起建造的不断增减变化的活的有机体。
2.罗西视建筑为一种自主的生命体
罗西提出了“建筑形式的自主性”原理。在他看来,城市在历史上形成的形式是建筑师设计工作的基础,这种形式展示着特定的文脉和场所的识别性。但这不等于同一个城市都建造一种形式的建筑。建筑形式可以理性推理出来,但在其逻辑进化中,又不可或缺的是个性和偶然性的创造,在秩序中又包含了许多非秩序因素,必须充分考虑有机体的自决性。建筑和室内空间不是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要设计成什么样,而是事物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创造性结果。
3.当代室内设计师把新陈代谢机制引入建筑与室内空间,新旧并置,
在这种有机哲学的概念下,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设计,就不再是简单地修旧如新或是修旧如旧,而是新旧并置,把旧有的修复加固如旧,显示其历史久远的一面,同时增添新设备、新材料,为历史建筑创造更多功能方面的舒适性。BorisPodrecca设计的威尼斯国际艺术画廊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促使建筑自身进行新陈代谢,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替换下建筑中已经损毁的材料和部件,新添加的部分没有有意进行遮挡和修饰,而是新旧并置,形成有时间深度的整体,也赋予了这一历史建筑生命体特征。
结论
综上所述,从哲学层面到设计实践,全方位立体地认识到建筑与室内空间作为活的有机体特征,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在生长的过程中去旧迎新,不断生长繁衍,在时间的延续中,发展自身的组织性和创造性,给予空间特有的生命属性。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引入生命体的观点,为空间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可能。
参考文献:
[1]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怀特海.思维方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项秉仁.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