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9-07-19边景珍刘广路魏晓芸阴强李宁宁张海燕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边景珍 刘广路 魏晓芸 阴强 李宁宁 张海燕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材料分析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京津冀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得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置、人才组织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依据不同的人才类型来制定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方案,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a)-0220-02

1  京津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

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中,培养目标是指人才通过专业塑造后所要达到的具体质量和规格、标准,其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内涵,同时也确定了受教育的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以及素质需求,这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模式。因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来源于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是否契合,这也是衡量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通过调查京津冀地区部分体育类高校、师范类体育高校、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发现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其目标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仍旧有待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这五大方面,而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公共基础的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则是从专业素养基础和专业知识进阶培养这两方面来开展课程,实践课程则是侧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这五种课程是相互补充的。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课时间在京津冀地区较为不合理,其课程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针对文化素质基础较差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需要进一步改善。

1.3 人才培养组织与实施有待进一步改革

高等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才能够适应社会各种职业与岗位,但经过调查,在社会中并没有与民族传统专业完美契合的岗位。在体育院校中,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都是去向人才培养机构继续任教。在京津冀地区的高校中,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较多,整体师资力量都较为雄厚,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中也是较为全面的。但其中依旧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需要加强综合类、师范类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队伍建设,完善学校的专业发展历程等。

1.4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京津冀地区高校在培养传统体育人才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都逐渐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教育,包括毕业论文的制作、教育创新、学术活动以及一些有组织、目标清晰的社会实践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涉及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但在这些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生还是不足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相对较为落后,而同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的学生对课外实践、教育创新重视程度不足,对实践课程不予以重视,整个实践课程的执行过程也都是较为松散的情况,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依旧有待提升。

2  京津冀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于京津冀地区高校所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笔者发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都逐渐从“专业性人才、专业性通才”到“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培养过程。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不同的,也都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人才社会需求。但伴随我国当前社会的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类型与质量、规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应当适应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的教育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专业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渡为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人才的个性培养,而这些都说明京津冀地区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2.2 以人才类型为目标,创新“模块化”课程方案

从课程的方案的设置上来看,京津冀地区高校应当依据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主要框架进行建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实践课程。从课程构成来看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要能够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要體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建设,通过以人才类型为目标进行创新“模块化”课程方案的设置。同时注重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设置。整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创新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区域,并且课程的方案创新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导向,依据人才的实际社会需求进行分类,随后采用不同的人才教学引导方案进行不同人才的培养,进行多类型人才课程的“模块化”设置,确保课程设置更有侧重点,保障人才课程设置始终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课程创新。

2.3 以实践为抓手,创新学生能力培养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成为了检验人才质量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专业创新可以发现:高校应当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实践和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落实到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则是要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也需要多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保障人才不断的发展和得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中,培养目标是指人才通过专业塑造后所要达到的具体质量和规格、标准,其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内涵,同时也确定了受教育的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以及素质需求。经过调查发现:当前京津冀地区高校在培养传统体育人才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都逐渐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教育;从课程的方案的设置上京津冀地区高校应当依据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主要框架进行创新建构,更侧重实践课程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我国文化、体育强国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鸿飞.浅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J].农家参谋,2019(3):141.

[2] 王晓芳,刘江宏,辜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的本质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39-42,70.

[3] 闫树人,万会珍.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4):184-186.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