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革新的困境与突围路径

2019-07-19刘冬冬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学校体育

刘冬冬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视角,对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进行了一系列梳理,并对如何突围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研究认为,当下学校体育存在着重“体”轻“育”、家校教育脱节、场所设施缺失与电子设备影响等因素。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笔者认为学校体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围:第一,确立“健康”与“育”为学校体育的落脚点;第二,以需供给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与形式;第三,强化“家校联合”并增加体育设施投入。

关键词:学校体育  革新的困境  突围路径  “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a)-0131-02

近年来,学生健康水平持续走低,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学校体育的展开是有一定的关联的。虽然,学生健康水平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但学校体育的展开是否持续执行了“健康第一”为宗旨则值得商榷。2016年10月,国家高层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一词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如何展开,怎样调整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则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当下学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1 学校体育强“体”而缺少“趣”

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升学率的驱使,体育教学课程往往会处于相对被动的阶段。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性也相对较低,即使有一系列体育指标要求学生必须有体育参与才能得来的,但是,学生大多是采用“突击式”、超负荷式的来完成,一般情况下,很难较为投入的来进行体育参与,学校体育也因此而偏重于“短期效应化”色彩。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化教育之中,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体育教育教学处于“被动”、功利化状态,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与学习的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仅仅是累与苦,而难于产生“快乐”。缺少“快乐”的体育课程则使得体育课程失去了诸多“育”的元素,坚毅、勇敢、成功等品质皆在体育课程中无法得到体现,这也致使体育课程更加不为学生们所接受。在高等教育中,没有了升学率的要求,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则相对较好一些,然而,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对体育课程无趣的影响,大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参与能力也相对不足。

1.2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衔接不足

众所周知,人类的教育启蒙大多源于家庭,没有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体育运动参与的过程中,没有父母陪伴的体育教育也是相对缺失的体育教育。然而,当下部分家长认为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事情,部分家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性不高,则导致了体育教育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个维度。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难以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与孩子一起运动,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不关心运动,对运动无兴趣。即使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给孩子一个较大的影响,孩子也很难在体育习惯与行为上获得较大的收益。从教育的合力来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是教育发生与形成的两股重要力量,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起到较大的作用,对于体育教育与教学也一样的。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参与,仅仅靠学校体育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然而,事实上恰恰是家庭体育却一直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盲点。

1.3 运动场所缺失与电子产品的影响

随着现代文化更迭,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电子产品如此发达,人们对电子产品如此依赖。根据调查,2008年以来学生中有近59%的个体拥有电子产品,并且,其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同时,有报告显示,由于有不少学生常期沉溺于网络与电子产品之中,加上部分学校的场所限制,电子游戏便成了学生们首选的生活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指出,目前部分学生沉浸于电子产品之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个体对自我的约束性不足所致,另一部分原因也与外部环境有关。部分个体意欲参加运动,可是大多数社区缺少体育设施或者体育设施陈旧,不利于使用,则严重地影响了个体对运动的参与。在国外,许多青少年热爱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周边或身边拥有便利的体育设施与场地。例如纽约市市民的调查显示也证实了这一点,其市民热衷于锻炼身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纽约市随处可见的健身设施与设备,以及可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有着极大地诱惑力的,部分喜欢电子产品的青少年,也会抽时间参与一下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随处可见的体育场所与设施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个体对电子产品的沉溺,而在当下,国内大多数地区体育设施与场所还是相对较为缺失,加之电子产品的诱惑,使得部分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运动。

2  “健康中国”下的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2.1 确立“健康”与“育”为学校体育的落脚点

《“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指出:“立德树人、健康第一”是未来学校体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也指出,新时代的起点,必须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抓起。从学科的视角来看,不同时期国家与社会对体育教育则有着不同的需求。很显然,处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当下,学校体育的重要导向则以“健康”与“育”为导向,其中,“育”与“健康”则是相互关联的。近年来,重“体”而轻“育”使得学校体育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片面的理解了“健康”与“育”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是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各类体育项目就是体育教学,而教育、教学者应明白。体育课程实施的终极起点是为了“健康”,而并非是为了“达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体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等多方面,而并非仅仅是体育运动的参与。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学校体育的实施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强化体育教学中“育”的实施,诸如对个体情感、社会交往、個体人格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加强与关注,使个体“乐学、善学”,并且,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才是学校体育教学所追求的预期目标。

2.2 以需供给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与形式

学校体育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执行者,除了明晰“健康中国”对学生个体、学校体育的总体要求外,还要努力地从学校体育自身抓起,查找问题,调查教学模式、内容与形式,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健康战略”的基本要求。自“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部分学校在出于对“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形式开展了诸多尝试。例如:上海电力学院提出了“健康中国”+2S教学模式,强调“健康优先”,以“微笑、出汗”为指标把控,该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与积极参与。课程以对学生身体功能筛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诸多利于学生参与的课程,并且,增加了当下流行的诸多课程,以供学生们来选择;北京语言大学分析了“健康中国”的基本理念后,提出了“快乐体育课,阳光我身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身体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权,对学生的需求给予一定的满足,如学生乐于课程游戏,因此,体育教学中便增加了体育游戏的份额,以此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梳理以上两所学校体育教学的经验可以发现,在“健康中国”战略的當下,教学模式开始出现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的转向,也因此而获得了学生们对课程的更多认可。显然,在“健康中国”推进的当下,以“需”为供的教学模式、内容与形式上的转变,对于当下学校体育教学来说,应该是可取的。

2.3 强化“家校联合”并增加体育设施投入

健康中国报告指出:“教育是关乎全民素养提升的教育,教育是家庭、学校、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教育。”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健康中国”推进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更加强调合作化教育,全民化教育。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这一理念也是通用的。个体的教育源于家庭,部分体育技能也可以在家庭中获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当下,学校作为教育环境中重要的基地,虽是最重要,但并非是唯一,学校体育也不是单一体育课程实施的完全推手,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校外活动相配合,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最初目的。近年来,学校体育以科研、学科为重点,对学生的身心促进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校期间,在一定程度上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然而,学生一旦离开课堂回家家庭中,不管是周末还是假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则会大幅度的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学校体育的重要功用。因此,在“健康中国”推进的当下,利用“健康中国”的契机,教育主管部门与社区、民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增加体育设施与场所的投入,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更新与维护,积极动员家庭参与体育锻炼,促使家长对体育运动有所兴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家校联合机制,来促进学校体育效果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张鑫华.学校体育现代化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2):86-89.

[2] 陈涛,韩宝红.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研究——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6):98-102.

[3] 王茂.健康中国背景下动商的内涵与价值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6):36-38,53.

[4] 唐韶军.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学校体育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