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新时代创新教学话语体系的思考
2019-07-19李钺
李钺
[摘 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在牢牢把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在精神诉求领域呈现出的新特征、新情况,不断创新教學话语体系,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关 键 词] 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138-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为此,国家审时度势,及时推出2018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方案,对教材体系及内容均做出重大调整。而做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深挖细耕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诉求特征的变化,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就成为提升思政课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由路径。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长中的精神诉求特征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牢固树立主流意识形态至上的意识。然而,即便是再先进、再正确的价值体系,如果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表达形式,也很难让大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及践行意向。
具体来说,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经济、文化多元化等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性格和心理的变化,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以及思维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权威意识开始淡化,而个体作为“独立的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因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将个人从各种权威组织如家庭、教会或政府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不用为了生存而必须从属于这些组织。”因此,比起传统社会的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集体的命运,追求同质化、整体化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大学生则更加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心成长及未来发展,并且渴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生活模式。特别是随着多元文化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从“高高在上”的主流媒体的发声中获得资讯,而更倾向于从平等的自媒体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了解信息。
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时代到来,人们从传统社会中重视科技、政治转为开始转为重视日常生活,“两性、明星、娱乐、旅行、购物、游戏、化妆美容、健身、时尚”等都成为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带来的幸福感,并逐渐将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当做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对于与此获得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空洞说教无法提起兴趣。
最后,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从贫乏走向丰裕的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日益增大、加快,人们开始逃避沉重,喜欢轻松;拒绝“高大上”,喜欢“形而下”;质疑权威和主流,喜欢平等和多元;厌烦长篇大论、深奥晦涩的说教,喜欢娱乐化、碎片化式“心灵鸡汤”的慰籍。自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平台开放自由等特点,“给信息传播方式和群众接收方式带来极为深刻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即时、无过滤、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仅抹去“主流”和“边缘”的区别,而且追捧轻松愉悦、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大学生获取资讯、了解信息方式的首选。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政课要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就必须要完成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从教材像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像信仰体系转化”,就必须在尊重、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话语体系,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结构要素及创新的思考
大学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和人格发展的高峰期,“青年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并对社会、人生和自己都开始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当中国进入新时代,如何着眼时代需求,正确规划未来人生,大学生特别希望能够获得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指引。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陈旧,不仅没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话语体系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
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可以分析出,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主要应该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更新(说什么)、教学方式的更新(怎么说)以及教学环境的更新(在哪儿说)三个方面。
(一)说什么:话语体系从崇高走向平实
传统思政课以宏大叙事为主,追求的是普遍性和崇高性;反对解构主义的“个人日常叙事”,摒弃个体性和现实性。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过是远离其生活世界的某种神秘力量”,这种话语根本无法为现代意识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解决他们当前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并提供精神指引。
从“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到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描述,我们看到这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创新都已经开始采用日常化的叙事风格。不仅构建出国家集体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且充分尊重了个体欲望与追求;不仅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同时落脚点又是每一个普通个体的具体生活。在辨证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了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以及共识与多元的高度有机统一。
因此,2018版思政课教材修订已经将“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编入教材,为我们思政课话语内容如何将“宏大叙事”和“个人日常”,“普遍性”和“个体性”以及“主流性”与“多元差异性”相结合的学科话语体系内容的创新提供了规范性和学术性的依据。
(二)怎么说:教学用语从书面化转向大众化
思政课教材是对社会实践生活的高度抽象的理论概括,因此要多使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教师还原到教学体系中则必须结合生活化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应当配套还原为具体、生活化的语言。然而,为了追求思政课教学理论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话语往往疏离了社会生活,缺乏生动性与时代性,与学生自身常用的话语体系因存在隔阂而发生交流障碍,无法形成交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
“什么叫做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要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理性和感性高度融合的系列课程,不仅需要“以理服人”,还需要“以情动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要在思想情感上和学生打成一片,熟悉和了解学生的语言风格。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抛弃传统的晦涩抽象、刻板教条、政治色彩较浓的话语,多使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且时代性和感染力强的语言,才能和学生做到“心灵的碰撞”,获得“情感的融合”,从而达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目的。
(三)在哪儿说:充分利用自媒体创新话语传播方式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起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通讯社”的自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传播起来,交融与交锋频繁,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大,使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既然自媒体碎片化、随时化的获取信息方式已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和首选,就不能拱手将这片舆论阵地放任其他势力占领。因此,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环境创新就是要主动改造环境以为我所用。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将主流意识以及党的主张转化为即时性、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各种参与性、趣味性、感染力强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和推广。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中国最强声音”,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最终达到用主流意识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志武.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N].南方周末,2007-11-21.
[3]李超民,鄧露.自媒体时代如何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J].思政学者,2018(11).
[4]闫方洁.“中国梦”与“美好生活”:现代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政学者,2018(11).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