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

2019-07-19王慧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

王慧芳

[摘           要]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市级“课程思政”改革精品建设课程为研究对象,同时通过调研国内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多层面的科学分析,构建出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各门专业课的作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    键   词]  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10-02

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新时代,201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元年。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内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案讲义、教学过程、学科和专业建设,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各门专业课“一核三环”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让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一、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现状分析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试点工作,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沪上高校推出了“大国方略”“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创新中国”“创業人生”“闻道中国”“法治中国”“智造中国”“人文中国”“绿色中国”“锦绣中国”“走向深蓝”“大国工匠”“大国安全”等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中国系列”课程紧扣时代发展,囊括了新时代中国内政和外交等主要方面,同时又发挥了各校的专业特色,回应大学生关切,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课”,是搭建跨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平台的成功尝试。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上海高校的示范带头作用下,我国开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如教育部牵头,各地教委负责,集中各地名师的“学习新思想 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已在各地陆续开讲;各高校因地制宜,北京、武汉等地多所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关于“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的实施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高校大都已制定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其教学质量是否达标仍是高校密切关注的课题之一,急需构建“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打造“课程思政”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主要负责,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忽视需求侧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个性化,造成供需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教育效果弱化,导致价值灌输达不到预期目标,可见单靠思政课程和辅导员进行德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专业课教师总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无关。因此,无心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二)可行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融合机制

在教学平台建设上,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为“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

大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还仍停留在会议和文件要求上,并未主动采取相关具体措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尚未将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和要求细化、固化;在教学督导听课、教学评比等方面尚未将“是否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没有兴趣或缺乏自觉意识。

三、高校“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有效实施的路径选择

(一)学校的高度重视

(1)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市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同时要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浮于表面,避免一阵风,避免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因此,高校党委书记要切实承担起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应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定期检查、研讨、督导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建一批“课程思政”系列优质课程。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优势特点,统筹全校资源,发挥相关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集合思政课教师优势,积极筹备,努力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和实效性强的新时代思政选修品牌课、综合素养精品课、专业育人特色课,形成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并努力在全校形成示范效应。(3)共筑多元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课堂教学教师的言传与身教,日常各种教育和管理规范,各职能部门和各院部的职能设置和日常工作都要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体现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院部之间协同育人的机制。同时各高校之间也要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协同育人,共筑全员育人和全体系育人的机制。各地还应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形成高校间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