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色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2019-07-19李红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提升素养以人为本

李红霞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集基础、能力、实用于一体,如何进行教学?回归“本色语文”是根本。以读为基础,以想为创新的,以多元解读为提升,以落实实践为目的。

关键词:本色语文 以人为本 读想思议说 提升素养

语文集听说读写想于一体,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一门工具学科、一門人文学科……学生的听、说、读、写、想“五能”是语文课程之“本”。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部编版教材的问世,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谓百花盛开。但正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一文中所说,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常常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迷恋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中,我们常常沾沾自喜学生的所谓的“自主”学习的喧嚣热闹情景时,而我们却真的陷入了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忘记了把握语文“本色”这个“度”,忽略了常规教学。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文字、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决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岂能因为追求“形式”而抛弃文本的利用,脱离常规教学,让语文学习成为天马行空呢?

如何上好语文课?多年来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一线老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语文是我们生活交际的必备,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承,所以语文教学要传授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掌握中国语言的规律、博大精深,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回归语文本色。那么如何围绕语文的这个“本”进行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以读悟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只有通过读,才能理解意思,体会情感,激发想象。新大纲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可以看得出,这里充分地读,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批注,还可以是思考与想象,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仅有读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老师要让孩子多读,给孩子读的时间,创设各种情境读,自读、对读、齐读、检查读、感情读……让孩子养成读的习惯。具体做法:1.让孩子读时要给孩子明确的读书目标,比如自读时有什么要求,可以是读会字词,读通语句,也可以是解决一些问题。2.多给孩子读书的时间,每节课必须有不同层次的读。3.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或三用:用眼、用口、用心)。4.引导孩子学会品析名篇佳作,学会复述课文。大量事实证明,读是孩子学产语文的万能钥匙,能够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浸润情操熏陶,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二、结合文本想象 ,训练想象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想象是语文的“文”味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想象孩子们会对语言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对学习语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要想语文课“文”味突出,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多想象。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就是对文字和想象关系的形象概括。可以读文想象,引导孩子反复读文,透过文字想画面,加深理解,与读者形成共鸣;可以充分挖掘课文的留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文中没有呈现的故事情节,丰富课文内容;也可以借图想象,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亲身体验,创编故事情节。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古文《司马光》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的场面,从而反衬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就把有限的文本,变成了清水的源头,实现了“大语文观”的新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多元解读的价值观取向问题

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谓的多元解读并不是孩子所说都给予肯定,而不做正确的引导纠正。现在有些老师在多元解理念的指导下,孩子说什么都是对的,不敢对错误的、偏离主题的、甚至是以自我为主中心的狭隘观点提出不对的声音。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是对的,也是我们老师,尤其语文老师必须尊重的事实不。孩子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才能激起孩子思考研究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会为创新打下基础。所以老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够重视,不做评价,不做正确引导,因此,忽略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也让语文失去了本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我们在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及时恰当地给予孩子引导、纠正。

四、联系生活实践,强化语言的应用能力

课堂上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多创设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学《中奖那天》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拾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恰巧又没人知道,你会怎么做?”这样的语言表达活动,也同时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学生常常忘记这是在上课,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的交际情境。还可以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不同的情境,比如扮演售货员、记者、推销员、导游等,融入相关的情境中,品味语言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语境中的作用及魅力。

另外,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买文具,买食品,帮爸爸妈妈买一些简单的日用品等。学生在买东西的时候,他必须把要买东西的名字、特点、数量和售货员说清楚,有的学生还可能与售货员讲价还价。这样便把语言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让语言服务于生活,加强了实践应用能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色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开发语言的魅力,把握文本言语的“精、气、神”,让“语言”与“精神”融合在一起。把感受文本、品味语言、内化思想融于听说读写想之中,从形式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位,抓好常规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提升素养以人为本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尝试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