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众史学的历史乡土教材应用探讨

2019-07-19祝俊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用

祝俊杰

[摘   要]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将乡土教材和本地历史文化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乡土教材在课堂应用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中学师生并不重视历史乡土教材。然而新兴的公众史学所具有的公众性却能很好地与历史乡土教材联系起来,由此打破历史乡土教材应用的困境。

[关键词]公众史学;乡土教材;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67-02

历史乡土教材是指“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1],主要选取本乡本土的文物史料、历史遗迹等内容的教材,但当前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使用却受到多方桎梏,难有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兴起的公众史学是一种以口述、编写通俗文章等独特方式记录公共社区人员的新形式,它有更广泛的受众人群,且针对的是身边的人或事,因而蓬勃发展起来。美国公众史学委员曾定义公众史学是一场推动历史协作研究和实践的、使专业成果更容易为公众所理解并从中受益的运动。对此,也有人持开放的态度,“认为保持公众史学概念上的开放性,有利于保持公众史学发展的自由度和活力”[2],这样不断扩大“公众”的范围,从而形成了“人人都是自己的史学家” “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等口号。而在我国,“公众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众历史,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公众历史的参与、生产与消费三大活动”,“这是一个全方位与公众相关联的史学体系”[3]。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以村镇为单位,修村史、村志,让人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4]。至此不难看出,历史乡土教材和公众史学之间的联系:二者研究对象都限定在本地范围内,都是出于让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历史情况的目的,只不过前者更包罗万象,涵盖了后者对本地区历史人物的评述。以笔者愚见,历史乡土教材完全可以从公众史学思想中借鉴一二,从而再焕生机,而这就需要中学历史教师重新审视乡土教材,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其当前所处的困境。

一、历史乡土教材的重要性

中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之前并非对历史一无所知,他们可以从身边人口口相传的事迹,或是影视文学作品以及参观遗址博物馆等渠道获知部分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构成学生的基础学科构架,教育心理学将这一阶段称为“前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本地的历史文化,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游访,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取这部分贴近生活的知识,乡土教材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文化知识。同时,学科教学法要求教师重新为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纠正系统教学前学生的错误知识,这也就是“结构重建阶段”。乡土教材无论是在课外自学,还是实际授课,都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构建一个正确的知识框架,为往后的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补充,比如补充地方史料,向学生展示众多历史现象背后的联系,所以乡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很有必要的地方性教材。正是由于意识到乡土教材的重要性,“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试用)》颁布,明确规定‘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同年,乡土历史教材《江苏历史》编写出版”[5],到了2014年,经过多次修订的《江苏历史》(第四版)也已正式出版。江苏省内各市教育局及教研中心纷纷组织师资,先后出版了极具本地特色的历史乡土教材,比如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编纂的《南京历史》等等。

二、历史乡土教材的使用困境

乡土教材固然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地方性教材,但毕竟不包括在教育部门令行的学科教材中,因此在实际教学时难免会被遗漏。中学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和升学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一般不会在意历史乡土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为考试大纲上并未有这方面知识点的硬性要求,教师宁愿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反复记忆理解考点,也不会舍本逐末地使用历史乡土教材。再加上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定位本就是次于语数外的副科,学校在引进教学资源时,也就不会留有余力顾及历史乡土教材。即便有少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历史乡土教材,学生也不会对此重视,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既然考试不考这本书,那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精力去细读?面对如此困境,中学历史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出改变。

三、历史乡土教材的编纂与使用

历史乡土教材使用上存在困境,不仅仅是应用层面的问题,还有教材本身的问题。因此编委会在编纂乡土历史教材时需要注意:第一,在原则上,符合国家主体立场,遵循课程大纲的要求,保证学科正常授课;第二,在内容上,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贴近本地生活,尽可能地选取学生身边的人或事作为教材内容,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第三,在编排上,文字生动凝练,观点表达清晰,图文并茂,丰富而不芜杂,并采用教科书式的章节单元体例,提升乡土教材的教学地位;第四,在审验推行上,教材需要保留一定的“弹性”,便于及时调整试行时出现的偏差。而在使用乡土教材时,中学教师则需要注意,不能为追求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而本末倒置,也不能过于追求正常教学进度和学生成绩而忽视乡土教材的作用,应该做到兼而有之,形成互补。不仅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同样需要注意,乡土教材是教科书的补充,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具体的各个历史现象之间。学生在使用乡土教材时,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还是一个知识收集者、传递者和评论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正确、科学的知识框架下,不断补充教材内容,甚至是纠正错误,这也有助于给教材编委会提供有效的修改意见,更好地完善乡土教材。

依笔者愚见,在使用乡土教材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以公众史学思想作为引导。此举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史学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大量的资料往往都散落在公共社区,甚至有些内容都已不可考,仅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保留有部分,这也是口述史等新形式逐渐生出活力的原因。这些形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中学,尤其是三年制的初中、高中,升学压力和其余主学科的学业压力对历史学科的干扰还是很大的,因此,充分利用教材本地性的内容和学科实证性的特点,以实践导向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当然,公眾史学思想和方法在乡土教材授课时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并不可能要求学生完全理解,所借鉴的方式也只是公众史学里较为基础的方法,即便如此,也需要教师注意教法的选择。实际应用时,教师不一定非要将学生局限在村落社区的范围内,大可以放到整个城市,搜集城市中典型的正面人物资料,而这可以是杰出的“英雄”,也可以是普通的“人民”。另外由于人物资料来源繁杂,教师需要把关学生所搜集的人物形象的正面性,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搜集完资料后,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性地一笔带过,而应该指导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如可以演话剧、说故事,也可以模仿人物写日记。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把全班的成果优化整合,汇总成班级文化成果。

总之,乡土教材作为地方编写的特色教材,很好地衔接上了国家教材,也为校本教材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结合公众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不受重视的乡土教材还会再焕生机,成为师生教学活动中的得力教辅。

[   注    释   ]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郎需颖.美国公众史学运动简论[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  钱茂伟.公众史学:与公众相关联的史学体系[N].人民日报,2016-02-22(14).

[4]  钱茂伟.浅谈公众社区史的编写[J].中国地方志,2015(9):23-32.

[5]  全武.从《江苏历史》看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逻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4):15-1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