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中渗透的儒学思想

2019-07-19许婧

活力 2019年7期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

许婧

【摘要】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构成了儒家以中庸和谐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国人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处世观、仁义礼信的道德观、清廉高洁的人生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本文从“以茶利礼人,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三方面阐述了我国茶文化中渗透的儒家思想,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儒学思想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了儒家的治世之慧、佛家的淡泊顿悟和道家的幽雅超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共同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其中,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借品茗倡导和、美、廉、真的高雅精神,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

一、以茶利礼人

在唐朝,宫宴、殿试和祭祀等大型活动,都有大型茶事礼仪活动;宋代,儒家引入茶礼,在婚丧、修屋、待客等大事环节,无不举行茶礼,其中“客来敬茶”是最为普遍的礼俗,是儒家“礼制”思想最为通俗的表现。敬茶作为一种礼节,不仅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更彰显出主人的修养与气度,体现了儒家“仁礼”思想的核心内涵,由敬茶这种简单的行为表达出的深刻内涵,超越了敬茶本身这种行为,也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传承弘扬的精华。

在茶进入人们生活并担当精神载体后,茶被看作是一种吉祥、高尚的礼品,是纯洁的化身,茶礼与婚姻的关系就是一例。古人认为“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认为茶树只能植播,移栽即死,寓意爱情的坚贞、不迁,同时认为“茶树性洁多籽”,因此以茶作聘礼,寓意爱情的无瑕和婚后的多子多福,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到大唐请婚,唐太宗决定把宗室养女文成公主下嫁于他,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按照汉民族的礼节,她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成为我国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载。此后,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茶礼。

二、以茶可雅志

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概而言之,就是修身为本、修己爱人、自省慎独、自尊尊人、敬业乐群的君子人格。陆羽认为茶的本性便是“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齐国的宰相晏婴平日进食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两晋南北朝时,针对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士人纨绔斗富的豪侈之风,陆纳以茶待客,不让他人玷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反对浪费以对抗奢靡之风;晋代的桓温以茶养廉,请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牲畜,并要求天下人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以茶崇俭;这些茶事反映出古人以茶崇俭、以俭育德的精神和情操,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重要思考范畴,进而促进了茶德,把儒家崇尚君子人格的思潮推至社会。

此外,在品茶的過程中,茶味先苦后甘,层层回味,正是人生的体现,正是茶淡如君子之交的体现: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将视茶为高雅的象征,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欧阳修《双井茶》中“岂知君子有常德,不改旧时香味色”,也是借茶表示人对雅志的追求。儒生们“以茶可雅志”,固然有清高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标榜茶的高雅品格,这正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茶人“雅志”是从茶文化的形态理解人生,是儒家在茶性与人性的契合点上的深刻认识,是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映。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用茶来让自己的情怀得到表达,用茶事使自身的品行风范得到陶冶,可以说历代茶人把习茶品茗推向了美好的境界。

三、以茶可行道

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家精神,“以茶可行道”实质上就是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庸被看成是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和”作为茶道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们对茶事的想象力以及文人推崇和渗透之中的儒家思想。儒家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以一定的刺激,但相比酒的乱性,茶更加益思、悦志,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沉静,使人能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相吻合的。在茶艺中遵循“浅茶”的礼节也体现出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即茶水不可没杯沿,以彰显做人谦逊,满招损、谦受益的人格要求。儒家以极具亲和力的茶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来达到沟通的目的,通过以茶会友,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通过茶事礼仪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可以说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的标准。

在泡茶过程中,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共同创造茶之精华,共同享受茶之美好,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在泡茶表现为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凸显中庸之美;在待客方面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论;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儒家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

总之,中国茶道与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生们将品茶比作品味人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各人有各人的偏爱,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比佛家和道家要复杂得多;并且主张通过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同理想,同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用以明伦理、倡教化,蕴含着积极的人生观。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中国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