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师升格后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

2019-07-19覃红

活力 2019年7期
关键词:德育管理

覃红

【摘要】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中师升格为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会出现新的挑战,本文就不同学制的学生德育管理方式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中师升格;生源特征;德育管理

中师升格为专科学校,学制和办学层次势必发生根本变化,三年制中专学历层次会很快取消,五年制大专学历教育会迅速壮大,高中毕业起点的大专学历教育会成为发展方向。中师升格后的专科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会剧增,初中毕业的五年一贯制与高中毕业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学生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校园,升格后学校如何健康有序地开展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

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学生同时存在,势必给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传统的中师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升格后的专科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创新高校学生德育管理新理念、健全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制度和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在维护学校的稳定,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在社会上的美誉度,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显得异常重要。

一、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生源特征的辩证分析

五年一贯制大专是国家教育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是国家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差额性计划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生源来自初中相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毕业后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去处,家长也寄予厚望,一般学习态度端正,有相对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强的学习动力。但这些学生入校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与高中毕业进入大专的其他学生类型相比,文化基础薄弱,且彼此之间的性格差异及个性发展变异也较大。

普通高中及中职毕业起点大专生源,普遍存在中学阶段成绩不会很好、个体基本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养、生活与学习习惯都存在有一定的缺陷,普遍存在心理承受力差,注重自我利益、个性张扬、自私任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低,纪律观念较差,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等。

二、不同学制的学生德育管理方式的辩证分析

五年制大专学生德育管理,在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现行的方法是参照中学管理模式,如两课一操制度、晚自习制度、请假与考勤制度、上网规范制度、奖惩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等。这种方式在低年级效果还是明显的,学生也是听话顺从,但这些学生在校一待五年,正是学生身体成长、个性形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相对缺失家庭辅助教育和帮助的前提下,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就非常关键。但在实操中不少学生德育管理者纯按制度办事,未能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把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一些切实问题都引入传统管理制度的范畴中,难以发现学生随年龄增长势必带来的个性差异,很少结合新形势需要和生源的实际状况与时俱进。改变管理者中心地位,探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个性化教育管理,从思想意识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减少学生由初中直接进入大学后产生的不适应时期,采取多样式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

高中毕业起点的大专生源,年龄稍大、个性鲜明,少部分学生心理甚至可能是将学校作为避难的场所来逃脱父母的约束,优缺点明显,行为习惯不良,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必须健全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大人文关怀方可见效。如果过分强调制度,不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采用传统中师的学生德育管理的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忽视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对制度管理相当麻木,甚至对制度管理有抵触或逆反心理的学生而言,管理难度很大,简单的训斥和限制收效甚微。如果学校制度达不到学生德育管理的目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管不住学生,势必造成学校混乱,甚至波及五年制学生的教育管理。

三、推进大专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

(一)以人为本主,创新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制度体系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本质要求。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多元化的转化,必然导致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显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状态。学生德育管理及教育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遵循中师学生德育管理制度,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根据不同学制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特点,从养成学生“三观”人手,以解决学生心理、生理和学习、生活实际问题为前提,创新学生德育管理理念,组织德育管理工作者学习高校教育与德育管理法规,从招生入学开始全方位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共同探讨和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体系。

在學生德育管理工作制度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意识,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尊重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加大对学生的关爱力度。重视个别化管理原则,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点,因人施教,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推动专业、科学、人性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以德为纲,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高等教育与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的空前繁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生在认同与迷惘、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矛盾中形成了可塑性特强的特殊人群,具有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矛盾心态。

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应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以培养合格的人为目标,在传授知识、创新技术与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以德为纲,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从行为教育出发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自我奋斗、积极发展个性、探索自我设计、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会谋生的本领,学习适应和从事社会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自觉接受专业文化知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熏陶和教化,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个性心理品格,高尚、独立、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人的精神品位得到提升,全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德、有志、有识、有为的人才。

(三)以育为主,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意识

“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集“师、教、育”为一体,要时刻保持育人的心态,克服说教习惯,从内心真心关怀学生。一些管理者在对违规学生处理时,不是暴风聚雨式的批评,就是生硬地要求学生对错误行为认错,不给学生留有解释的余地、纠正错误的机会,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当面认错或写检讨,背后仍是我行我素,犯错违规现象仍频频发生,屡禁不止,更有甚者会对学校、老师产生敌视、对立情绪。所以,对待问题学生不能一味采用惩处态度。在学生的问题出现前先发现、先处理,不要到形成不良后果时,再按制度事后进行“治病救人”。学校在健全德育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加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给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与优待,全方位提升德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实践证明,在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管理过程中又过于偏重制度、忽视学生德育管理团队建设和培训、不能树立育人的德育管理意识、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等的管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中师升格后,学生的人数增多,层次不一,学校也应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改善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队伍,积极培养一些辅导员助理及学生工作者,帮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推动系统化学生德育管理规范的运行。

猜你喜欢

德育管理
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管理中的德育和安全管理问题
班主任德育管理探究
分析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中职德育工作的四个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试析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职德育管理艺术
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研究
《论语》中的德育管理思想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