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案例评析

2019-07-19袁婷

化学教与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有效互动师生互动

袁婷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即是师生合作。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给予全体學生平等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师生融入情感交流的互动,是有灵魂的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互动的奠基石。欲取得有效的互动要准备预设性的方案,因为学生的学力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与老师的心情和临场发挥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师生互动;有效互动;情感互动;预设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6-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6.013

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点燃火焰,而不是一味灌输”。化学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采取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课堂教学互动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美国教育家霍瑞思·曼曾说过:“一个教师在不鼓励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尝试教书是在冷铁上敲击。”在课堂教学中融人情感互动,有情感交流的互动是有灵魂的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掌握更牢固,有利于取得师生共赢的效果。

一、“密信”导入

在“淀粉葡萄糖”这节课上,我准备用一封密信作为导入,在上课前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了“加油”二字,晾干后“加油”二字就隐形了。趁下课我先到班级用磁力贴把准备好的“白纸”固定在黑板上,有学生立刻就凑过来,好奇地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我用很神秘的表情和语气反问道:“你猜!”正式上课后,我清了清嗓子说:“老师今天先变个魔术,大家仔细瞧了。”所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白纸”,像要把白纸看穿一样,这正合我意。随后我用提前准备好的棕黄色液体(碘酒)快速地喷在白纸上,深蓝色的“加油”二字立刻显现,“加油、加油……”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激动地说出谜底。在激动的“加油”声中,我情绪昂扬地说:“在中考即将来临之际,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坚持,认真学习,祝愿大家最终都能考上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加油!”话音刚落,一片掌声响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用这种热烈的方式回应我对他们的衷心祝愿,导入的效果出乎预料的好,学生整节课的积极性瞬问被调动起来。随后我再解释了“密信显字”的原理,即淀粉溶液与碘单质作用变蓝色。这节课过后我再也没提过这个原理,但是每次习题或者测试,这个原理没有人忘记过,都能正确答出现象。我回顾总结了一下,一句简单的祝辞达成了师生互动中最重要的情意互动,我用真诚的祝福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心的关怀,师生关系融洽,正是这个巧妙的导入使得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所教的原理学生理解起来变得那么容易,整节课非常流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评析“淀粉葡萄糖”一课的成功的导入需要有很多预设性的准备。从设定密信为导入开始,首先是密信的内容,因为平时和学生相处就比较融洽,而且每年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还有三个月左右就会中考,想给他们一些真情的鼓励,所以选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加油”二字。然后是密信纸张大小的选择,A4纸太小,后排同学会看不清,纸张太大会显得字太少、空白太多,最终选取和8K试卷大小一样的纸。再用玻璃棒蘸取淀粉溶液书写的字样有点“细胳膊细腿”与纸张大小不匹配,我又再换毛笔写。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提前多长时间写?时问短了淀粉溶液不干,一眼就看出书写的内容,密信就会失去“密”的意义;时间长了,喷碘酒还能不能显色?……在不断的实验中,我找到了恰当的书写时问,为了防止一次实验失败无法达到有效互动的效果,我多写了几张密信备用,为互动的预设性环节都做好备份。当然预设再好,也还需要教师课堂上运用巧妙的教学机智临场发挥,全情地投入到互动中、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个互动才会有预期的效果,才能达成一个有效的互动。

二、“奶粉”检验

“淀粉葡萄糖”这节课成功导入后,紧接着趁热打铁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学生合作实验:找出哪瓶是添加了淀粉的不合格奶粉?我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先用PPT显示出来:“请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规范操作,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再口头复述强调一下稍作提醒。学生们遇到实验就开心和激动,在老师讲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开始拿试管、捏滴管、嗅“奶粉”样品……跃跃欲试起来。随着教师“动手实验”指令一下达,学生分组实验就开始了,我一边巡视一边用手机拍摄学生做实验的视频。其中有两组同学急切地向白色的真、假两支奶粉样品的试管里直接滴加数滴碘酒……“咦?两个试管里看上去都是棕黄色的固体,怎么会没什么区别呢?”有学生嘀咕道。他们连忙举手向我求教,我指指其他组说:“去取取经呀。”在我提醒过后,这两组同学走到其他组去瞧个究竟,发现人家在样品里先加水振荡后再滴加碘酒,两支试管中样品液体一支变蓝另一支呈现棕黄色颜色稍变浅些。找到操作差异的症结后,这两组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往刚才做过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后,真、假奶粉样品也显出不同的颜色。一番忙碌过后,教师开始进行实验活动的总结,我把其中正确操作的一组实验视频投放到班级大屏幕上,当视频里播放“某一位熟悉的同学用药匙分别取两种奶粉于两支试管中,再加水振荡,然后滴加碘酒,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画面时,这组同学看着自己实验的视频,无比的激动和兴奋。其他组的同学对比着视频,讨论着实验中的操作细节和现象,比自己做的时候更热烈、更认真。

从心理学观点看,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奇的未知事物具有深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取化学实验现象,即使是简单的试管实验,也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有关情感交流和同伴互助学习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本课的实践,一开始盲目操作的两组学生终于学会了其他组鉴别真假奶粉的经验和方法,大家喜形于色都有所收获。投放视频是想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我的学生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实验中,在手、眼、脑的配合中,学生对淀粉检验的操作过程的感受比我单纯讲十几遍甚至几十遍都有用。

三、“表达”规范

然后我请视频中出现的这一位同学把他们组的实验过程再讲述一遍,他腼腆地笑着说:“把奶粉放在试管里,加水,不合格奶粉里会变蓝,”我预料到他会这么说,这是学生经常会犯的错误:先人为主先说出结论,再描述现象。然后我说:“这样的描述你们认可吗?认可的请举手”。“刷”!绝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只有几个学生没有动静。此时,我很惊讶,因为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同学举手赞同,虽然我预料到会有学生把现象和结论的顺序说反。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说:“大家再想想看”,其实我是采取“拖延战术”,以便让我有时间想想应对的办法……我按时间先后顺序再放一遍视频。这回是分成两段放:第一段视频先是操作,第二段视频后是现象;每放一段我就让其中一个举手的学生描述视频里的主要内容。视频播放结束后,我依然选择了第一次回答顺序颠倒的学生再次完整地总结,这回他有点小兴奋,但更多的是自信,他大声说道:“把少量奶粉样品放进试管里加水振荡,然后滴加数滴碘酒后再振荡,试样液体变蓝的是不合格奶粉,也就是添加了淀粉的奶粉。”我以满意的神情和肯定的语气告诉他:“你回答对了!”再示意他坐下。紧接着,我说:“做鉴别实验时,我们不可能拿所有的样品来完成鉴别或检验,‘把少量或适量样品放进试管里,这个步骤我们用两个字描述叫作‘取样。”随后,我把淀粉检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完整地板书于黑板上。

课堂中的互动出现意外时采取适当的课堂停顿,学生和老师利用这个时间当堂反思,也许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分组实验是连续进行的,但实验视频的播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暂停,在讲解完一段视频中描述的内容后再播放下一段,使得学生对于操作的正确与否,现象和结论描述的顺序印象加深。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还涉及到葡萄糖的鉴别,所有的同学都学会用“取样”两字,现象和结论描述顺序正确的人也从寥寥无几的几个同学增加到至少有一半同学正确,也有同学继续说反,但能及时自我纠正。

四、课后反思

实验是化学课上师生互动的一根特殊的纽带,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教师指点为辅,给予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神奇,感受物质变化的奥秘,维系着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那份热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全员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问良性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老师用眼神的传递,表情的变化,肢体的动作无处不在地与学生进行着学习内容的互动。拍摄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播放,更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身临其境地再次感受到实验的魅力;视频播放产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比干巴巴讲述回顾实验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借助多媒体老师对内容讲解更有说服力,学生印象更深刻,能体现“教得轻松,学得快乐”的理念,达成学生深度学习的良性循环之效果。

遗憾的是有两组实验一开始不成功,我没有及时地拍摄记录,没能从另一个角度剖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不成功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师生对实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会培养学生遇事不气馁、不焦躁,帮助学生形成踏实稳定的学风。教师把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和现象与结论顺序总结归纳,用板书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作为学生日后复习的“干货”,能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然,一节课中的师生互动不可能事事都如预期的一样,总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讲到奶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本来预想学生肯定会知道的,也没有准备备份方案,结果课堂上一问,学生满口都说奶粉是用来补钙的,只字没提到蛋白质。怎么办?我一时也没想出怎么引导学生从奶粉中知道蛋白质,只能硬生生直接说出答案,瞬间就变成“高高在上的灌输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这是由于我对学生目前已有的生活知识了解不全面,预設问题的准备工作没做好,而且临场也没想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而导致互动的尴尬,假如用“大头娃娃事件”引出蛋白质,告诉学生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放出约18kJ的能量,是机体生长的主要原料,也许学生接受起来会更顺畅。

总之,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有很多,预设准备的充足与否、班级学情、学生学力的差异,同样的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状态的实时变化都影响着互动的效果,所以课堂互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及时的课后反思,随时调整互动计划,可使互动更有效。

猜你喜欢

有效互动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几点体会
问题导引下的课堂有效互动内涵与特征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推动有效互动,成就精彩口语交际课堂
英语教师课堂互动反思研究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