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分析

2019-07-19王成彦

活力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思政课程传统节日

王成彦

【摘要】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诉求与寄托,教育意义深刻。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勇担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重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剖析其德育资源,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成为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资源;思政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节日表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节日的庆祝方式也不断简化甚至消退。如在春节吃饺子,而不再游艺,在端午吃粽子,而划龙舟却成了“电视上的节日”。对青少年来说,可能只知道是“汤圆节”“粽子节”等,相比之下,他们好像更关心法定节日假期时间,因为可以去旅游放松,而对于节日的产生与内涵、怎样庆祝节日等问题并不会去深究。据调查统计,能准确说出我国法定五大传统节日名称的学生也才只有四分之一。可见,我国在传统节日方面的教育太过贫乏。而与此同时,西方节日大量涌入,年轻人对于情人节、圣诞节更是大肆追求,也给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点探讨传统节日德育资源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爱国情怀

爱国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扛起爱国主义的大旗,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展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伟大爱国精神。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忠事楚怀王,任三间大夫、左徒,监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明修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开创“楚辞”文体。后遭贵族排挤打压,君主信任不再,便被流放,屈原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看国家灭亡,悲愤绝望,生无可恋,遂怀石投泪罗江自尽,一代爱国忠臣就此陨落。楚国百姓痛惜屈原的离世,将粽子投江喂鱼来保护这位爱国忠臣的尸身,后来为表示对屈原的怀念敬重,便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扫墓的节日,由于清明与寒食时间、含义上都很接近,因此,逐渐合二为一。而关于寒食,也有一个传说。相传爱国大臣介子推在重耳落魄时,“割股啖君”,十九年后,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多次差人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却多次被拒,后听说介子推隐居山林,又求之不得,便放火烧山,而最终介子推仍然没有下山,与其母被烧死在山上,只留下血书,告诫晋文公要勤政清明,以此为鉴。晋文公后悔不已,悲痛万分,命全国上下皆忌烟火,只吃寒食,此后也是时时自省,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介子推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可见一斑。而中秋节、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无论身在哪里,都会希望能够“回家”。“家”是亲人之间的血浓于水,更是民族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之情。爱国主义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进行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更加有兴趣。

二、至孝品德

“百善孝为先”,我国自殷商之时就有对孝的文字记载,可见,孝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观念。像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展示孝道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也充分体现了先人于重阳节难以归乡敬老孝亲的失落、思念之情。2012年,国家正式将重阳节设为“老人节”,带动全国上下敬老、孝老,引领大家多多关爱老人,传承中华文明。倡导孝行,就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孝行践行到实际行动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求学、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每逢传统节日的交通压力明显增加,这也表现出我国人民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思乡、尽孝之情。因此,传统节日的教育重点应当落实到情感的体验与诉说上,这种“孝道”已经流传了千年,已不仅是简单的团聚,更是珍贵的回忆、宝贵的财富。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空巢老人”也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应当勇担重任,挑起大梁,努力学习,完成国家对我们给予的厚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敬老孝老,身体力行,将此作为终身事业,是义务,更是身为中华子孙的责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孝道对学生发展与德育的重要意义。

三、感恩美德

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讲究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帮助,感恩在心。对祖先、先烈的丰功伟绩,或者良好品德更要缅怀学习,并常常通过祭祀神灵的方式来表达对先辈的感恩与祈福之情。就像春节,会有祭祖仪式,是孝道,也是感谢赐予生命之恩。而在清明时节,海内外人士都会纷纷祭拜黄帝炎帝,履行炎黄子孙的义务,表达对祖先的高贵品格的赞颂,并借此告诫后辈要见贤思齐;通过对先祖不辞辛苦创造我国五千年宝贵文明的赞扬,告诫子孙要笑对坎坷、努力拼搏;通过对先祖赐予生命的感恩之情,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学会感恩与珍惜。七夕节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传统情人节,寄予了先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寄托与向往。七夕节源于我国传统神话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封建礼数下,很多人的爱情都是身不由己,而牛郎与织女在七夕这天相会的结局也表现出人们对自由爱情的肯定。而七夕节最初的根源其实是对天上星辰的祭拜。古时将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而辨识度最高的便是北斗七星。其中,古人将最亮的也就是第一颗星星叫作“魁首”,后来,科举制度下,将高中狀元的人称为“魁首”,意为最闪亮、最耀眼的星。纪念七夕节,可以看出古人通过对神灵祭拜,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实现心中所想的愿望,诠释了先人们的美好寄托。祭祀所传达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先人们的崇敬怀念的精神是可贵的,这份感恩之心是令人动容的。身处复杂的社会之中,我们要从容面对,感恩拥有,笑对失去,怀着一颗感恩、乐观的心面对生活。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思政课程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