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软管外露长度对次日输液通畅度影响的研究
2019-07-18陈月琴
谭 静,陈月琴,彭 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中心,重庆 400040)
留置针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但临床还是存在部分患者甚至部分护理人员拒绝使用留置针的情况,其常见原因除了与医疗费用增加、留置期间活动不便、穿刺过程较为复杂等因素以外,与留置针次日输液不通畅,需要护理人员反复调整,发生静脉炎有着极大的关系。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穿刺时将留置针的内套管保留一定长度能够有效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从而延长留置时间。本研究采用留置针部分外露,提高次日输液通畅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2月住院期间使用留置针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42~71岁。所有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6例,对照组43例。
1.2 纳入标准
(1)输液治疗时间≥3天、输液量≥4小时。(2)意识清楚,无语言交流障碍。(3)心、肺、凝血功能无异常。(4)一针穿刺成功,即针头的一次向前推进和向后撤出。
1.3 排除标准
(1)紧急情况下置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2)二次穿刺,即针头撤出后再次进入。(3)关节部位穿刺。
1.3 方法
1.3.1 置管前:两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均采用美国BD公司24G安全型留置针进行穿刺;均使用精密输液器连接输液。
1.3.2 置管中:严格无菌技术,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置管方法,即将软管全部置入血管内;实验组使用改良穿刺方法,置入的软管距穿刺点2-3mm。穿刺成功后按医院标准固定规范进行固定;记录穿刺人及穿刺时间。
1.3.3 输液持续通畅,最大滴数不小于60滴/分。均用统一模板行置管前、置管后的教育指导。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24h以上。
1.3.4 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留置时间及使用情况。
1.4 评价标准
1.4.1 穿刺点局部:出现发红、疼痛、渗血需拔除留置针。
1.4.2 输液通畅度判定:连接输液器,打开滑轮,茂菲氏滴管液体滴注顺利,无需进行皮肤牵拉或肢体活动,无需重新调整位置。
1.4.3 输液通畅度标准(自拟):通畅:连接输液套件后,打开滑轮,最大滴数不小于60滴/分。基本通畅:轻轻牵拉皮肤或活动后,最大滴数不小于60滴/分。不通畅:需胶布固定皮肤,或肢体保持固定位置,最大滴数小于60滴/分。
1.4.4 满意度判定:采用医院静疗学组统一制定的满意度表格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次日输液通畅度记过显示,实验组总通畅率为97.8%,对照组总通畅率为79.7%,经改良后的留置针留置方法对次日输液通畅度效果良好;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留置针次日通畅度、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随着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护理也正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护理学专业化发展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专科护士应运而生。在众多的实践领域中,静脉输液应用多、范围广,约90%以上的住院患者需要通过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输液治疗方式越来越普遍,静脉留置针因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减轻静脉反复穿刺的损伤,节约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却存在以下情况:留置针使用前评估无红肿、无渗液、留置时间小于48小时,都出现了输液不畅。仔细查看发现留置针基座与穿刺点紧密贴附,临床实践中,通过将留置针尾端往后拉2mm,输液立刻通畅。随即撕除敷贴,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后将留置针后撤,并同时更换敷贴。问题解决了,可是却耗费了很多时间,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国内护理学者对留置针的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封管技术等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但对留置针的外露长度报道鲜少,常规外套管置入长度为全部置入。在留置针的留置期间,套管的末端会对穿刺点局部产生摩擦与刺激,此类问题不容忽视。浅静脉留置针的前端均是由针头和针柄组成的,由针头到针柄逐渐变粗,如果将套管全部置入血管,留置针的软管更容易贴到血管壁,增加对血管的摩擦和损伤,导致静脉炎。
国内外专家呼吁:对钢针“零容忍”,对血管伤害Say No!改进的穿刺技术已经行小规模预试验,结果证明外露长度2-3mm有利于留置通畅性的构建,制定优化的操作SOP, 排除输液障碍的原因,解决输液不畅的临床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住院费用成本,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实现输液零障碍、留置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