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涌泉穴预防重症监护病房抗凝禁忌患者深静脉血栓40例
2019-07-18孙芸蕾
孙芸蕾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有发生肺栓塞危及死亡的可能。西医治疗以注射或口服抗凝药物为主,辅以物理治疗,但部分患者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存在抗凝禁忌,治疗风险较大。笔者采用艾灸涌泉穴预防DVT,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ICU住院的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9~72岁,平均56.71岁;消化道出血术后18例,脑出血术后16例,腹腔出血术后6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1~75岁,平均57.17岁;消化道出血术后20例,脑出血术后13例,腹腔出血术后7例。两组资料均衡(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每日进行下肢气压治疗,每日2次,30min/次,共2周。
2.2 观察组:行双侧涌泉穴艾灸,具体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软枕垫高双下肢,将点燃的艾条对双侧涌泉穴进行温和灸,以患者足底部局部红晕为度,防止灼伤。每穴艾灸15min,每日1次,共2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无下肢疼痛、肿胀,皮温正常,无异常感觉,无腓肠肌挤压痛,双下肢对称,管腔内无回声;有效:一侧或双侧下肢酸胀、隐痛,体温正常,腓肠肌试验阴性,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管腔内充满不规则的低回声;无效: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下地困难或直立后疼痛加剧伴有不同程度发热,腓肠肌试验阳性,彩超显示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
3.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3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2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40观察组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股深静脉10.39±4.31 12.38±4.68 10.25±4.47 16.69±4.09*腘静脉11.95±5.19 13.45±5.28 12.17±5.51 17.69±4.15*
3.4 两组治疗前后患肢周径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比较(±s,c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比较(±s,cm)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40观察组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髌骨上缘上方10cm 41.29±4.26 40.83±4.11 43.14±4.51 37.32±3.28*髌骨下缘下方10cm 37.38±3.87 36.53±3.41 38.79±3.92 34.17±3.11*
3.5 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5例(12.5%),观察组发生1例(2.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体会
DVT属于中医学“脉闭”“股肿”范畴[1]。笔者认为ICU患者发生DVT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为血瘀湿热,二为血瘀气虚。若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若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则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因此预防本病的主要原则即为益气清热、活血化瘀。艾灸涌泉穴具有补气、散热、活血的功效。笔者通过艾灸涌泉穴,刺激穴位后对血瘀湿热者起到清热活血的功效,对血瘀气虚者起到补气化瘀的功效,此外对足底部的拍打亦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静脉回流速度加快后DVT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