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研究现状与启示探讨

2019-07-17陈思远刘俐利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校

陈思远 刘俐利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体育运动重视程度愈发提高。大学是学生培养体育爱好的黄金时期,运动不仅有助于发挥部分学生特长,促进其进入到体育领域开展专业学习,更将在有序推进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中,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更多人才。针对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以简析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现状为切入,探讨其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较为关注,其学生在校园中便能够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和学习机会。随着我国高校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各大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开展愈发重视。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教学形式,在实际开展中,因训练管理中存在目标不明晰、管理者对训练任务的内容认识不够;训练形式较为单一、运动员对训练参与缺乏主动性;运动训练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学生训练与日常课程安排难以取得平衡等,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与组织较为单一、片面、缺乏体系性问题突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一、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研究现状

1.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的本质

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形式,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技能[1]。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其在参与运动队训练中,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将使其在感受体育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培养其奋勇不屈的意志品格,使其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进以树立大学生运动员良好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从而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2.进行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意义

实现对大学生运动员课余时间的有效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如篮球、网球、跆拳道、韵律操等运动队招新,使大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长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开始课余运动学习生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体育训练,促进其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体育运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体育队训练中,除了训练和技能学习,也有助于塑造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2]。例如:可以以定期召开区域高校联合运动会,为运动员大学生提供竞技平台。实现为国家选拔专业运动人才,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此外,在一场高水平、高品质的区域联合运动会中,对于高效率培养人才的院校,将逐渐形成其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中,课余体育运动队的组织没有相应的主管机构,对学生的管理松散,使训练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此外,教练员的素质决定了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在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位体育教师同时兼任几种运动或运动队教练,因其精力有限、分身乏术。一些人数较少的运动队常常都与其他队一起做准备活动,然后教练进行简要指导后,让其自主练习,其实际训练水平和效果可想而知。

(1)体育运动往往具有场地和器械需要。但因部分高校重视不足,课余运动队训练经费不足,导致很多课余运动训练不能正常开展或“打折”进行。此外,因管理工作无章,使运动队训练无序,学生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低。与此同时,体育科研是指导课余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想要提升本校的训练质量,对运动人才的培养,应借助科研的力量,将其转化为现实中的助力。

(2)较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且未对本校运动员培养建立相应标准。使运动队训练目标较为模糊,运动员大学生只是机械训练,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这就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帮助大学生运动员构建职业规划,进行针对性训练。此外,设置纳新机制,使具有较好体能素质的学生经过筛选,进入到运动队中。并充分发挥学生运动员在校园中的表率作用,以推动校园体育的深入推进。

二、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研究启示

1.科学设置训练计划

组建专门的运动队管理机构,以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出发,优先考虑学校的体育传统与优势项目[3],并将特长学生进行统一安排,制定符合学生运动员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与学习的之间的协调。

2.提升教练员的素养和任教专业性

在高校执教的教练员中,90%以上源自体育院校或师范类体育专业。其虽具有理论知识储备,但相对缺乏高水平训练和实际比赛经历,为了达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学校应引进专业体育教练。其能够合理安排运动队的训练强度,运用科學的训练方法,将训练时间充分运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建立体系化管理制度

建立高校课余运动队训练管理标准与规章管理制度,将本校培养运动员的目标、定位、方针、策略、工作应如何开展以及怎样突破重难点等进行详细阐述,为课余训练及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并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一方面使课余运动队训练及管理更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对教练员及运动员做规范管理,以实现统筹兼顾。

三、结语

总之,高校领导应提升对课余体育运动对训练的重视,加强在资金、管理、人员协调等方面对大学生运动员及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开展的扶持力度,规范对教练员及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使其能够认真对待课余训练,进以提升高校培养运动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吕乾星.江苏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27

[2]杨磊.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49

[3]李刚、赵君.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中州体育,2010(12):30-32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