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其千遍也不厌

2019-07-17林玉梅

教师·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品读解读诵读

林玉梅

摘 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诵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用心书写,写读出古诗文的格律美;启发想象,品读出古诗文的画面美;理解探求,解读出古诗文的内在美。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写读;品读;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6-0024-02

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将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新教材中大量增加古诗文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古诗文一百二十八篇,篇目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就连一年级新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开始让学生背诵并测验默写经典古诗文名句,如上册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下册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千古名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都是名诗佳句,不但语句精炼,音韵优美,而且有的立意高远。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旨意,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故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不断品读诵读中,加强语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指导学生用心书写,注重格式的布局,感受古诗文的格律美;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欲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细品味古诗文,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吸取其营养,探索其内在美,才能使学生渐渐充实起来,“灵秀”起来。下面笔者《题西林壁》为例,谈谈如何做到“读其千遍也不厌”的古诗文教学。

一、反复吟诵,诵读古诗文的音韵美

古诗文讲求韵脚的押韵,句内要求平仄交错,句间要平仄相对,以充分彰显古诗文的音韵美。所以,但凡是诗,即便不用唱,诵读起来也要郎朗上口、抑扬顿挫,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以及和谐有序的节奏美。有些经典的古诗文,更是读其千遍也不厌。因此,古诗文教学中,也是“读”占鳌头,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吟诵形式,如比赛吟诵、自由吟诵,分小组吟诵、集体吟诵,配乐吟诵、分角色吟诵等。让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不但能促进其字、词、句的积累,而且还能增强其记忆力。因此,教师要花点心思,充分利用早读课,让学生诵读古诗文,让其一天的生活在优秀古诗文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外在家里的时间,与家长共读一首古诗文,让家的生活也诗情画意起来。学生坚持长期训练,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相信在“黄河入海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中,会不断增强记忆,丰富字、词、句的积累,使中华优秀文化的本色,潜移默化晕染着生命的底色。

本人教学古诗文过程中,特别是教学篇幅比较长的古诗文时,一般先不要求学生背诵,以免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只是要求学生在安排好的时间段内诵读某一则古诗文:每天课前诵读几遍,课后在家里诵读几遍。这样,每当走进教室,学生们在琅琅的诵读声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语文课堂,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熟读成诵。好多时候,本人都是悄悄走进教室,不忍心打断学生那摇头晃脑、声情并茂的吟诵情境。特别诵读到最后一句时,学生往往会因为诵读古诗文的节奏感,情不自禁地把最后一个词重复一遍。如在吟诵《题西林壁》最后一句,学生会诵读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山中。”此时最后的“此山中”,比我们每次课前用“上课”“起立”等来组织课堂纪律的效果好多了,大家不妨也试试。课后学生在家,与家长共读诗文,也能在诵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乐趣,不断提升诵读品味,养成终身诵读的良好习惯。这样,既促进了父母与孩子间积极的对话,又能够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成员间共同进步,让中华民族经典的、优秀的文化因子注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二、用心书写,写读古诗文的格律美

古诗文大都是用最精粹的语言文字提炼而成的,字数、句数整齐、均衡,章节错落有致,但节奏各不相同,比如五言诗和七言诗,显示出了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格律美。这种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书写来感悟。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集音形义于一身的文字,堪称人类一绝。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心书写古诗文,在刚柔并济、松弛有度的点横撇捺之中,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睿智与精华。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用专门的宣纸、毛笔书写。此时,既要让学生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又要让其注意整幅作品和谐统一“布白”的整体美。这样在写读轮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能深刻地领悟到古诗文的格律美,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學《题西林壁》时,因为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带方格子的书法纸张书写,或用专门带有山水底纹的精美书法纸张书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用毛笔书写。当然,教师得指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版面安排与布局。并强调行文走笔一定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在横平竖直间,学生能感受古诗文的格律美。书写完成之后,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为自己书写出来的诗文配上相关的画面,欣赏自己的“杰作”,更有一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有人说,写和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一对孪生姊妹,就是在这种写读之间,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文的古香古色的语言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素养。

三、启发想象,品读古诗文的画面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所蕴藏的画面,是诗人种种情思意象的融合、凝聚、附着。有时候这些情思意象在字里行间染得很淡,浮得很虚,藏得很深,其间又会使用间避、映衬、暗示等表达方法,学生一时是很难见悟得到,所以品读古诗文中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读透古诗文的钥匙和密码。艾青也曾经说过,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应用想象。而古诗文中往往诗中有画,这画面得靠读者来想象。但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形象思维才更符合他们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并提供各种情境,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想象古诗文中所要描绘的画面美。

如《题西林壁》,从形象性切入,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诗人白描的手法,随心而作,寥寥数笔简笔画板书——几座山: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体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平常的生活体验,联想自己生活中所遇到过的类似的情景。这样他们的脑子里会呈现出相似的画面:或耸立的危峰、或连绵的群岭、或远眺的小山、或近看的高山……学生由浅入深的感悟,与诗文有机结合起来,能穿越时空隧道,对作者的当时感受过程进行还原,进入作品情景。特别在此时,为了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要适时创造情景,让学生上台“移步换景”诵读。这样,学生自由展开想象,站在不同角度感受不同的庐山,或高或低,或成峰或成岭,从而感受到诗中庐山的画面美。

《题西林壁》一诗,学生通过前面反复诵读,用心书写,能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课堂上,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品读了古诗中的画面美。课后,有兴趣的学生更深层次、有创意地为诗配画,或是作画题诗,这样在反复读写中,再次领悟到了古诗文中的画面美。

四、理解探求,解读古诗文的内在美

小学古诗文的选材中,有许多立意深远、构思巧妙、语言清新、趣味浓郁的佳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品味古诗文,理解其语意,探究其韵味。《题西林壁》是一首由景入理的千古佳作。其中蕴含的哲理似乎浅显易懂,但对正处在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有点小困难。笔者是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解读其中蕴含的内在美。

老师:同学们,《题西林壁》是首千古佳作,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诗中的音韵美和风景美,更体现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美。这种内在美,我们可以通过好几种方法来解读它。如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给诗句找个近义词,也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探求它的内在美。

学生一:我在查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苏轼当年到了庐山之后写了好几首诗,有的纯粹描写庐山的景象,有的写出了诗人某种感觉意象。《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在游遍了庐山之后,在西林寺墙壁上留下的总结性的题咏古诗。

学生二:诗的最后两句,和我们平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差不多。

学生三: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文章《画杨桃》,是同一个道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四:我想起来了,自己平时下围棋的时候,有时候不知道该下哪一步棋,旁边的人倒比我更清楚,此时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五:我也想起来了,做数学题时往往自己不清楚,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旁人却会,真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理解探求古诗文所蕴含的道理,从而逐步解读出其富有哲理的内在美。

古诗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影响深远悠长,对小学生的启迪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它不仅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修身养性、立身处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导的作用。而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情趣和艺术魅力,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读懂,读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这些经历不同、认知有异、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所以,学生每一次“读”古诗文,都会因时间的不同、空间的变化、心境的异样而会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与古诗文交流,与古人对话,真正让其做到“读”其千遍也不厌。

参考文献:

[1]童 蕾.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柏滨丰.诗歌教学浅说[J].小学语文教学,2004(2):60.

[3]李 丽.古诗教学方法探微[J].文学教育,2009(15):74.

[4]張 华.当前我国初中古诗文教学思路构建探索[J].学范教育,2015(2):39.

猜你喜欢

品读解读诵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