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态助力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2019-07-17段积鑫
段积鑫
摘 要: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大型或复杂的生物学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学习。而且,本轮课改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再到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有了根本遵循。因此,高中生物必须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生态,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文章着力探讨高中生物课堂小组生态合作,努力打造生生、师生自然和谐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拓展学生多维生长空间,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合作学习;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6-0091-02
一、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生物课堂再思考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生物学课程性质概括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继承并发展了原有的课程理念,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职责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是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重要概念”基础上聚焦了“大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并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学业评价方面,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基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变化,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立足课堂主阵地,改变课堂教育理念,构建真实问题情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这就要求构建合作生态课堂助力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二、合作生态课堂的内涵、理念、特征
“生态”在《辞海》中解释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根据《辞海》中对“生态”的释义,教育视阈下的课堂合作生态也可以理解为生生、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和良性循环,即师生、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课堂内人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
建构合作生态课堂的目的在于追求有序、有情、有趣、有益的理想课堂效果。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清单,驱动学生合作探究,引发学生生机活力,迸发学生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生发学生卓越智慧。简言之,合作生态课堂内涵,从“生”的角度看,就是生命课堂、生长课堂、生活化的课堂;从“态”的角度而言,就是智态课堂、情态课堂、神态课堂。学生只要有感兴趣的、有求知欲的、擅长的、困惑的,都可以在合作生态课堂里畅所欲言,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有效解决。这种课堂理念就是要尊重、唤醒、激励生命。
因此,合作生态课堂既有生命、生长和生活化,也有智态、情态和神态的内涵。课堂上会表现出平等民主、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等特征。
三、建构合作生态课堂策略
(一)转变教学的设计思路
首先,要设置真实情景问题,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并举,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引发学生团队攻坚,铺就高效快车道。真实的教学情境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如生活现象,酿糯米酒现象、饭菜变馊变质现象、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生产实践现象,如农作物栽培、养殖业等;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如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疾病治疗和预防等。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教师创设情境,必然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可以尝试大单元教学,设置学习核心任务清单,统筹学生资源,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理念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和生长点,经常散落在某一大单元或大章节,这时仅仅依靠框题的单一教学很难完成学科素养立意。北京、天津一些名校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比较推崇基于标准的UBD教学或PBL项目教学,这些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统筹优化学习任务中,着重强调人人是老师,个个是学生,努力驱动学生在合作互帮互学的过程中,释放彼此心中的智慧和爱心,感受伴随智慧和爱心释放出来的幸福,追求真善美的人格教育。
(二)建构合作生态探究小组
合作探究小组是合作生态课堂的基本单元,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团队文化建设、发挥小组长作用,让合作探究小组助力生态高效课堂达成。如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建构合作生态探究小组,让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自然生成,则课堂效率将事半功倍。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设计了2道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发现、总结规律,最后应用规律解题,效果很不错。
例1:为了了解落叶掉在土壤上腐烂,是自己腐烂还是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而腐烂,有人设计如下实验:取两份相同的土壤,一份高温消毒,另一份不作处理,再把相同的落叶放在两份土壤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消毒组作为对照实验 D.未消毒组作为对照实验
例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我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并附上理由。两分钟后,学生们不断展示他们的答案:例1选D、例2选C,两题都选B,两题都选D,两题都选C,等等,这时我向学生提示:依据有没有进行实验处理来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是错误的,而且生物中的对照组类似于物理中的参照物,具有参考的价值,然后我要求他们再讨论。
这时候学生们很快得出讨论结果:例1和例2都选D,理由是:例1中落叶掉在土壤上本来就会腐烂,例2中人们当时对光合作用能不能产生淀粉并不知道,当叶片消耗完后,再遮光处理,遇碘后肯定不会变蓝色,所以它们是对照组,另一组就是实验组。学生们还补充:能确定的知识或结论和约定俗成的知识等都可作为对照等。
对这些例题的分析、规律的总结,学生一个人较难解决,而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对高中生物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本质区别就有了较好的理解。
(三)寻找生长点,拓展生长空间提高生长力
留意知识、思维、人格、品格、文化等各种生长点,遇到这些生长点时,要慢下来,要深挖,要重点培育,让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如教师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驱动学生思维生长,从教学问题开始,由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提出问题。尤其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找问题,这些生长点经常散落在课本结语、新旧知识异同点,知识应用、解题策略多样性等地方,在这些地方教师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在探索生物膜的结构时,我设计以下问题串努力寻找学生各种生长点。
探究一: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实验方法是什么?欧文顿的实验结论是什么?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二:脂质在细胞膜上是怎样分布的呢?(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是如何操作的?荷兰科学家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小组讨论:画出连续排布的两层磷脂分子层,并构建模型。)
探究三:细胞膜中还有蛋白质,那么蛋白质又存在于什么位置呢?
(1959年,罗伯特森的实验是什么?罗伯特森的实验结论是什么?“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蛋白質怎样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探究四:小组讨论,根据上面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得出的结论,尝试画出生物膜结构模型。
教师通过问题串设计驱动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高中生物学科概念中的深层含义及可疑点,启迪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生成。总之,通过多元课程、文化活动、大量阅读、生活教育等途径,可以为学生知识、思维、人格的生长,开辟、拓展出巨大的生长空间,提高学生的生长力。
(四)建构团队多层次多元化评价体系
构建团队集体评价体系,是形成合作生态课堂的重要环节。建构中要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淡化个体,强化小组,明确评价标准,强化过程反馈,量化评价结果,还要重点关注学习力、管理力、生活力三个评价内容,善于运用量化赋分、结果彰显等评价的方式,也要制定让学生通俗易懂的评价标准,包括参与性、时效性、完整性、互动性、创生性。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构建高中生物合作生态课堂有利于打造生生、师生自然和谐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有利于尊重、唤醒、激励生命,拓展学生多维生长空间、实现全员高效生长。与传统课堂相比,它实现了学习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改变,提高了育人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值得我们一起努力去尝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4-146.
[2]苏 鸿,李斌辉,穆湘兰.高效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2-55.
[3]刁梦杰.例析生物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J].中学生物教学,201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