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激活 内存扩容 变式重组
2019-07-17王红霞
王红霞
【摘 要】造句是学生理解、运用、实践语言的有效训练方式。“勾连内外,激活语境”“修饰形象,扩大句容”“重组变式,举一反三”等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使其表达富有灵性和张力。教师要以学生语言发展的现实为基础,巧妙地给予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造出应用广泛、内容丰富、情感多样的句子。
【关键词】语言发展;造句策略;低段
句子是写作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在低段进行有效的造句训练意义重大。从实际教学看,学生的造句问题主要表现为句源雷同、句式单一、句容逼仄。为此,笔者基于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勾连内外,激活语境,提高语言应用的广泛性
情境是语言充满生命力的土壤。唯有勾连起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造句才可情意真切。
(一)联系生活,再现语言场景
“语文教学要与儿童的生活沟通,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表达的快感。
【案例1】“一……就……”是低段造句的高频句式。学生受例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的局限,常造出类似“我的作业一展出来,就有许多人夸奖”的句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这样引导。
1.引发思考:除了图画、作业、书法这一类静止的作品,还可以展示什么?
2.互相交流:弹琴、跳舞、唱歌、朗诵……
3.口头造句:如“她的琴声一响起,就让全场都安静下来了”。
4.再次引导: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下子吸引许多人的场面?
5.积极回想,勾连生活:超市促销、明星出场、重大事件发生、美食店开张……
从静态到动态,从个体到群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生活中的场景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复现,不断鲜明,不断立体,所造之句便具有生气了。
(二)依托文本,代入语言情境
如果脱离了相应的语文情境,词语的理解便显得单薄而肤浅,更别提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作用了。
【案例2】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文中,“已经”一词出现了三次。当小蜗牛汇报树林里不同的景色时,蜗牛妈妈回复的句式是一致的:“哦,已经是( )天了!”从文本特点看,“已经”一词第一次如此集中出现;从目标制定看,“已经”一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必须达成的。若只为造句而造句,学生会模仿蜗牛妈妈的话语进行表达,如:“哦,已经是上学时间了!”“妈妈已经回家了。”殊不知,这样的造句没有表达出“已经”所含有的时间过去之义。要写好句子,就要在文本情境中,对“已经”进行深入品读。
1.分角色朗读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对话,读好“已经”的时间流逝感。
2.为什么蜗牛妈妈确定“已经”是不同的季节了?读读课文第3~8自然段,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提供句式:小树( ),地上( ),已经是( )。
4.小结引导:原来,蜗牛妈妈是从小树、草莓、蘑菇的变化中知道时间过去很久了,季节已经变化了。
5.拓展实践:你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用“已经”造个句子么?
句式:( ),已经( )。
学生造句举例:
红红的太阳下山啦,已经是傍晚了。
小乌龟不吃也不动,已经冬眠了。
公交车出站了,已经来不及赶上了。
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地体悟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明了词语独具的特点,这样才能将其运用得从容而贴切。同样,對于“终于”“常常”“渐渐”等需要语境支持的词语,学生都应在文本中充分理解和感悟,方能学以致用。
(三)描述故事,开拓语言空间
童话、寓言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但学生的造句极少涉及其中的人物。何不把童话故事引入造句呢?
【案例3】“忽然”一词在造句训练的任务栏里时常可见。学生在运用“忽然”造句时,常这样表达:“中午,天忽然下起雨来。”“忽然,一只小鸟从我头上飞过。”造得再生动些,也不过是“忽然,汽车一个急刹车,我吓了一大跳”。为了改变这样平实无奇的表达,笔者引入童话作为造句的物质外壳。
1.出示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中的句子: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
导入:小朋友们一定读过很多童话故事,你们能把“忽然”这个词用到童话中么?
2.交流。
小动物们正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玩皮球,忽然,皮球滚了几下,滚进了一个大坑里。
兔子飞快地跑着,忽然,它看见路边有一块大石头,就决定在上面睡一会儿再跑。
小木偶在大海上漂浮,忽然,一条大鲨鱼游过来,张开大嘴,一口吞掉了他。
3.学生独立造句,教师巡回指导。
在童话故事的情境里,学生的造句不再刻板单调。联通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小狮子、小山羊会“生气”,会“放声大笑”,会“着急”,会“喜欢”……物即人,人即物,造句空间被无限扩大了。
二、修饰形象,扩大“句容”,提升语言内容的丰富性
学生的语言系统可以通过标点、形容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断升级、完善,显现饱满、厚实的品质。
(一)增加标点,延展语言容量
教师总强调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使用,以便让学生形成完整句的概念。很多时候,逗号的作用却被忽视了。
【案例4】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对妈妈的美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教学中,学生明白对眼睛和眉毛展开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妈妈的美丽。因此,在指导用“美丽”一词进行造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逗号帮助学生将“美丽”的内涵写得具体。
师:谁能用“美丽”造一个句子?
生:西湖真美丽。
师:很不错,老师把这个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
(出示:西湖真美丽。)
师:如果把这个句号改成一个逗号,谁能把它补完整?
生:西湖真美丽,湖水清清的。
师:真厉害,加上了“湖水”的描写,更能表现出西湖的美丽了。
师:如果句子后面再加上一个逗号,又该怎么补充呢?
生:西湖真美丽,湖水清清的,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
生:西湖真美丽,岸边的桃花都开放了,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我们加了两个逗号就把西湖的美丽说得更具体了。看来,逗号的作用不可小看啊!
在一次又一次增加逗号的过程中,句子的容量不断扩大,表达的意义更为丰富。当然,除了逗号,其他常用标点的多次使用对于句容量的提升同样重要。
(二)妥帖形容,丰富语言细节
低段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越具鲜明特征的事物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并接收其信号。但需要用语言进行表达时,输出的信号却由清晰转为模糊。
【案例5】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秋天来了”为开头说一句话。学生的表达极为单调和无序,如:“秋天来了,叶子落了,苹果熟了,小草黄了。”教学过程调整如下。
1.提供半开放句式。
秋天来了,天空那么( ),那么( )。
秋天来了,果园里( ),有( ),有( ),还有( )。
秋天来了,公园里,枫叶( ),小草( ),菊花( )。
2.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句式说话,教师对学生形容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及时点评。
生:秋天来了,果园里果子成熟了,有红彤彤的苹果,有黄澄澄的鸭梨,还有紫莹莹的葡萄。
师:这个小朋友用上“红彤彤、黄澄澄、紫莹莹”这些词语,把水果的颜色告诉我们了,好生动呀!除了颜色,还可以介绍水果的哪些方面呢?
生:介绍水果的味道。
生:介绍水果的形状或香味。
3.学生选择或自编一句话并写下来。(评价重点是形容词能否运用及是否恰当)
通过对事物形色的描摹,学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样的句子才能将事物写得更具体、形象。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也有相关的表达训练。
(三)恰当修辞,完善语言质地
比喻、拟人是重要的修辞手法。统编教材中,相关的语言范式俯首可拾,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影子》中的“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项链》中的“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增加句子的生动感和形象感。
【案例6】用“绿油油”造句时,学生会写出简单的句子:“小树绿油油的。”“春天的草地绿油油的。”教师可设计追问。
师:小树绿油油的,好像什么呢?
生:小树绿油油的,好像一把阳伞,给人们挡太阳。
师:真了不起,用上比喻把小树的样子和作用都说清楚了。
生:绿油油的小草像一条大地毯,踩上去软软的。
师:小草绿油油的,还像什么呀?
生:小草绿油油的,像給大地妈妈穿上了新衣裳!
这样的造句,运用修辞手法对事物的形态、作用进行了有机联系,更具描摹性。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的课后也有比喻句的专项训练。与一年级相比,此时的修辞运用要表现一定的层次性,如要写清楚“什么怎么样,好像怎么样的什么”“什么真像什么,是怎么样的”,使语言从单一机械走向丰富灵动。
三、重组变式,举一反三,提高语言情感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对词性、句型和造句对象作进一步明确,能使语言的情感有所改变。
(一)调整语序,借助语言性质
汉语中许多词语具有多义性或具有不同词性。利用这些现象来造句,呈现的句子面貌将更多元。
【案例7】“骄傲”一词是低段造句的重点用词。学生在造句时受课文语言影响,会写出类似的句子——我为××骄傲。如果能利用“骄傲”一词的多种词义进行造句,语言便能有更丰富的表现。
1.出示“骄傲”一词的词义:(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2.根据不同的词义说一个短语,如:骄傲的( );为( )骄傲。
3.引导发现“骄傲”一词可以放在句前,也可以放在句后。
4.自由造句。
骄傲的大公鸡最终没有得到比赛的第一名,它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
每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捧着一等奖的奖状,我的心里充满了骄傲。
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改变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能丰富句子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利用“希望”一词可随语境的变化而改变词性的特点,将其分别当作名词或动词来造句。
(二)转换句型,灵活语言形式
在进行专项句型训练时,学生会调动语言转换机制达成任务。在造句时,教师可利用句型的变化,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更为多样化的表达。
【案例8】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结合课后练习,学生初步感受了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之间意思不变,语气有强弱之分的关系。
在运用“可爱”一词造句时,学生便可迁移这种认知,灵活转化。
1.出示相关语句,并指导朗读:小葫芦躲在绿绿的叶子间,非常可爱。
2.改成感叹语气。
师:谁能将这个句号改成感叹号来说一说?
生:小葫芦躲在绿绿的叶子间,多么可爱啊!
3.出示感叹句式,学生齐读,体会语气的变化。
4.改成反问语气。
师:谁还能将这个感叹号改成问号再来说一说,意思不能变哦!
生:小葫芦躲在绿绿的叶子间,难道不可爱么?
5.学生独立尝试用“可爱”一词说一句话,并能再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6.比较句型转化后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句型完成造句。
造句的形式是多样的。对于一些富有情感的词语,造句时恰当地选用句型,便能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变更对象,调节语言角度
个体独特的背景、经验、思维方式等决定了对于同一事物所持的反应会不一样。将此现象应用于造句教学,亦能收获几许惊喜。
【案例9】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小熊和小松鼠都不好意思主动联系对方。小熊的表现是把风筝挂在树上,小松鼠的行为是把纸船放在屋顶上。同样的情绪,每个人物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在用“不好意思”造句时,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身份出发来进行描写。
1.提供情境:忘记做一件事。
2.回忆讨论:你忘记做什么事?当你记起时会怎么样?若换成你的奶奶、爸爸……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3.布置要求:能用“不好意思”一词写一写。
4.集体交流。
我忘记带回家作业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爸爸忘记买菜了,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老婆,我错了,我马上去菜场。”
奶奶忘记关煤气灶了,不好意思地念叨着:“哎呀,年纪大了,记性差了,不中用了。”
5.拓展思维:除了忘记做事会让人不好意思,你还看到过谁在什么情况下不好意思了?
面对同一个“消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反应,或笑逐颜开,或哭笑不得,或面无表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立场出发,以一个“消息”为圆点,激荡开一圈圈涟漪。当句子中的人物纷呈往来时,句子定是亲切而有温度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学生语言发展的现实为基础,巧妙地给予启发和指导,活其思维,激其创意,使其妙语连珠,造出更多应用广泛、内容丰富、情感多样的“活泼泼”“水灵灵”“鲜嫩嫩”的句子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才华.关于造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广西教育,2015(13).
[3]金义平.低年级造句教学误区举隅及矫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0).
[4]金叶.例谈第一学段句子训练策略[J].新课程(上),2014(3).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驗学校 3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