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足课前功夫 找准思维生长点

2019-07-17曹美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备课阅读教学

曹美华

【摘   要】要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教师须在备课环节下功夫,找到合适的“思维生长点”。首先要走近文本、作者和编者,整体把握教材;其次要依据文体特征,抓住解读文本时的存疑处和体味语言表达的关键处;最后要围绕学情、课程标准、作者风格、课文重难点等,整理思路,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为落实思维发展做好铺垫。

【关键词】备课;阅读教学;思维生长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但凡“发展”,皆有根源。此“根源”,笔者暂且称之为“思维生长点”。对于思维生长点,教师须课前探寻、课中激活、课后反刍。下面以《花花儿》第二课时的备课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做好课前功夫。

一、走近教材,整体把握,寻找思维生长点有准头

教材,是师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走近教材,可以为寻找合适的思维生长点定下基调,一般须经过三个步骤。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心中要时刻有学生,基于学情进行备课。

(一)走近文本

1.粗读文本,了解大致内容

粗读《花花儿》,可以了解到这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花花儿”是一只猫的名字,它是杨绛先生一家1949年重返清华园时养的猫。花花儿是一只很有灵性的猫,它毫不逾矩,会早安亲吻,也会因馋嘴而“叛变”,还会赌气撒娇……花花儿聪明可爱又善解人意,给先生一家带去了许多欢乐,是先生家的活宝,每个人都喜欢它。文章粗读至此即可,但教师不要忘了抓取关键信息,如杨绛、散文、灵、喜欢。

2.综观单元,确定教学任务

一篇课文出现在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只有了解每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花花儿》预设的学习对象为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根据年段及文章特点,参照《课程标准》,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詞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有了《课程标准》指路,课文编排的意义就明确了,备课也有了方向,思维生长点的寻找也有了依托。

(二)走近作者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建立在对作者的充分了解之上。《花花儿》是杨绛先生的作品。笔者备课前,重温了先生的《我们仨》《干校六记》,阅读了与先生相关的一些文学评论。越是走近先生,越是为先生所折服。

一折服于先生的人格魅力。梁实秋曾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先生的散文总有一种冲淡之风。读来就能联想到她引用过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二折服于先生的语言表达功力。先生散文作品的语言读来平凡无奇,实则张力无限,有着繁华落尽后的真淳,透着苦心漂洗的朴素。让人欣喜的是明晰清净中又渗着幽默诙谐,平平淡淡中处处透着生机。曾有人这样形容阅读先生作品的感觉:“就像一个清莹的湖,现在你顺着湖岸行走或是泛舟前进,湖水尽头把一个很大也很惊人的天地给你,于是豁然开朗,到了桃花源。”

走近杨绛,再读《花花儿》,那韵味,妙到非言语可表达。了解作者的为人处世、文章特点之后,跟文本便又亲近了几分,这有助于教师体会作者的情感,发现行文用句的妙处。寻找合适的思维生长点也会因此水到渠成。

(三)走近编者

走近教材,不可不走近编者。好多文章入选教材都经过了编者的妙手修剪。编者为何要做这些修改呢?这是教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花花儿》选为教研对象时,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删减后的文章就体现杨绛先生的情感及行文特点而言不产生影响,且从篇幅上来讲,更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学习。至于删减还有何深意,教师可以在研读、备课中进一步探究发现。

完成以上三步,可以算是走近教材了。此时教师已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下一步预设思维生长点就有了准头。

二、走进教材,聚焦局部,预设思维生长点有抓手

走进教材需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所承载的语文教学任务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散文。鉴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备课第一步便是抓住“神”之所在。

(一)抓住文本内核,存疑处即“生长点”

细读课文后,教师之间出现了一些争议和疑问。

争议是:课文是体现花花儿的“灵”,还是体现作者对花花儿的“喜欢”?抓散文之“神”时,是抓“灵”还是抓“喜欢”?有的教师认为:所有事例的描写都指向花花儿的“灵”。有的教师则认为:我手写我心,花花儿被描写得如此有灵气,正是因为作者的喜欢。“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为此,笔者最终选取“喜欢”。

疑问是:杨绛先生为什么选择如此多的事例?是因为散文本身的特点吗?这些事例的安排有什么内在顺序?选择事例除了讲究有序,还讲究轻重,这些事例的轻重又体现在何处?存疑处即生长处,于是笔者将此处预设为一个思维生长点。

(二)体味言语表达,关键处即“生长点”

“阅读散文,不顾作者的言语表达,不能见识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这无异于买椟还珠。”得益于之前对杨绛作品及相关文学评论的阅读,笔者体味言语表达时比较得心应手,结合课后的练习,与学生探讨学习时就有抓手了。“一捞”“蹲”“遮着”……文中的动词看似平常,实则用心。细细品读,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花花儿的懂事、灵气,先生的每一个用词都饱含情感、满是欢喜。因此,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又将是一个思维生长点。

三、走出教材,用心设计,达成思维生长有路径

备课时找到合适的思维生长点后,教师还必须靠学习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活动时,之前所有的准备会如放闸的水一般喷涌而出。此时,教师要静下心来,依据课时目标,围绕学生学情、课程标准、文体特点、作者风格、本课重难点等,整理思路,设计活动。

设计《花花儿》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时,笔者基于种种考虑,冥思苦想,忽然想起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一句话:“最好的文章,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于是决定从遣词造句、层次安排这两处着手,尝试创设两个学习活动。

第一个学习活动:品读关键词句。本环节让学生先粗读课文第2~8自然段,然后选择一个段落品读,看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杨绛先生对花花儿的喜爱之情。之后,全班交流,相互学习,细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这一活动与散文阅读要求相符合——“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教师考虑到课后练习,以词句品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尝试体会作者的情怀。

第二个学习活动:研析层次安排。因着对花花儿的喜欢,杨绛先生似乎一写起花花儿就停不下笔来,灵气捕鼠、从不逾矩、早安亲吻、赌气撒娇……选材甚多。“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能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那么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呢?此环节请学生尝试找找各个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备课研读前期存在疑问的地方,存疑的地方往往是绝佳的思维生长点。此外,研析经典文章的层次安排,也是习得写作方法的绝好途径。

整体把握,走进教材,创设活动,所有一切的准备,都只为寻找最合适的思维生长点。当然,找到的思维生长点有待课堂去检验。教师要及时发现新的思维生长点,课后还需反刍,如此循环上升,心才会越来越敞亮,眼才会越来越敏锐。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梁实秋.论散文[M]//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輕工业出版社,2014.

[5]杨文虎.文学:从元素到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226500)

猜你喜欢

备课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