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效果观察
2019-07-17陈兰
陈兰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所以,应该对于患者展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环节,落实科学的护理方案,通过缓解心理压力积极改善预后。随着人们对于护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心理护理模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并且普遍的得到良好成效。心理护理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的疏导,以此达到改善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的目标,也是确保治疗效果良好发挥的保障[1-2]。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此部分患者很容易因长时间的治疗以及经济问题等因素,导致形成各种负面心理情绪,给顺利的治疗造成一定的阻碍。本研究对于心理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心理状态和移植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观察及分析,做出如下所示的报告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在我院展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80例,时间范围选自于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纳入和排除标准:所有的患者均满足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指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同时患者和家属具备此研究的知情权,签署正规的知情同意书,此研究的展开经过医院伦理协会的批准。采取随机分组的模式,将80例患者划分成研究组、参照组,各具备患者40例。研究组内,具有男性以及女性患者分别是22例、18例,年龄最小者为18岁,最长者为56岁,平均是(35.8±2.1)岁,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最长者为32个月,平均为(15.4±2.9)个月;参照组内,具有男性以及女性患者分别是24例、16例,年龄最小者为20岁,最长者为60岁,平均是(36.9±2.3)岁,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最长者为30个月,平均为(16.1±3.0)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参照组的患者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模式,即包括常规检查、提出科学饮食方案、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为患者答疑解难、定期的消毒病房等等。研究组患者于此基础上,展开心理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
首先,很多的患者于治疗前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焦虑状态,前期的治疗会对于患者的最终疗效形成较大的影响,治疗前期患者很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失眠、尿频等现象[1-2]。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同患者加强交流,掌握住内心想法,多介绍相关的治疗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治疗信心。了解到患者的活动兴趣,为其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放松心情以改善焦虑的程度;其次,因一些患者没有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充分的了解,会形成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情绪,过度的担忧治疗成效、治疗期间的危险、术后的并发症等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治疗成效。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对其展开健康宣教,耐心的介绍整个治疗的流程,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提升治疗配合度的重要意义、防控并发症的举措等,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治疗;接下来,展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通常患者会产生一些不适感,延缓恢复的时间,进而导致悲观心理,降低治疗的信心,出现食欲减退、郁闷恐慌等心理[3-5]。所以,针对这一类患者,要预先告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相关症状,缓解其因不了解所导致的悲观失望情绪;最后,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干净整洁的住院环境,探视走廊放置绿植,通过住院环境的温馨氛围,让患者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积极面对治疗。如果患者的负面情绪较严重,可以邀请心身科医护人员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采取QOL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于分析处理数据的软件是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达,计数资料采取(n,%)表达,分别使用t 检验、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当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组移植前的SAS评分、SDS评分跟参照组移植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以后,研究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的低于参照组的SAS评分、SDS评分,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态等评分相较于参照组而言,均更具备优势(P<0.05)。如下表2所统计。
3 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另一种称法为骨髓移植,属于临床治疗血液病以及免疫缺陷疾病等重要举措,通过对于造血及免疫系统实施有效的重建,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6-8]。但是,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具有相对复杂的移植过程,同时风险较高,在实施移植以后往往可以产生较高的排斥反应,以上的诸多因素影响,都会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降低治疗依从性,甚至对于治疗的成效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患者落实科学的心理护理模式,可以辅助治疗工作更好展开[9-10]。
在此次研究中,对于研究组的患者落实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获得到了理想的成效。落实心理护理干预涉及到整个治疗的环节,进行移植之前,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介绍移植医护小组成员,参观移植室,介绍相关的移植全过程、并发症、护理内容等等,提升患者的认知度以及治疗的信心;预处理之前,进行心理指导,由于进入到移植室时,患者没有了家属的陪伴,而且空间较小以及娱乐工具较少等,会让患者产生孤独、恐惧、焦虑的感受。护理人员要进行积极的鼓励,让患者产生足够的安全感以及信心[11-12]。可以把消毒之后的书籍或者收音机等带入移植室内,提升患者生活情绪,积极的接受治疗;预处理阶段心理护理,预处理期间,患者要实施化疗的剂量较大和/或放疗,易产生腹泻、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问题,导致产生消极抑郁、不愿意讲话以及烦躁不安等现象。而且因治疗所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也增加患者的痛苦,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处境进行全面掌握,针对性的做出个体化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进行心理安慰和鼓励,多讲些治疗成功病例,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可以采取观看电视剧、视频、聊天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不适感。另外展开生活护理,包括及时的清除掉呕吐物等,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优质舒适;治疗以后,同样要展开心理护理,患者处于长期全封闭、保护性隔离及单调居住环境中,加之血象恢复正常以后离开层流病房至普通病房内,不断的变换治疗的环境,也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失眠抑郁等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全程的展开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客观认知疾病和预后,指导正确的用药,辅助定期检查工作,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念。
表1 两组移植前后的SAS、SDS 评分比较情况(,分,n=40)
表1 两组移植前后的SAS、SDS 评分比较情况(,分,n=40)
组别 SAS 评分 SD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58.80±2.13 45.36±4.20 59.72±3.25 42.33±4.28参照组 58.79±3.26 55.70±3.28 58.63±4.02 53.49±3.21 t 值 0.24 9.04 0.58 12.36 P 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比较情况(,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比较情况(,分)
组别 n 生理机能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一般健康状态 心理机能 精力 感觉功能 睡眠功能研究组 40 79.80±3.25 78.96±3.20 82.35±2.18 60.78±3.22 75.63±4.02 65.79±2.04 70.89±3.28 72.18±2.19参照组 40 72.20±2.46 66.88±2.58 73.20±2.59 49.06±3.01 65.80±2.06 55.49±3.28 53.48±2.18 55.48±2.41 t 值 - 6.70 20.19 6.79 8.53 11.22 13.27 10.19 9.83 P 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综上所述,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明显的提升治疗效果。经展开科学的心理护理模式,可以积极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提升生活质量水平,有利于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因此,值得推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