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肾上腺淋巴管瘤术后尿瘘1 例报告及经验总结
2019-07-17周金黄志扬蔡经爽叶燕乐
周金 黄志扬 蔡经爽 叶燕乐
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淋巴管的良性病变,主要好发于2岁以内的儿童,成年人较少见,淋巴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约75%发生于头、颈部,24%发生于腋下区,而发生于腹膜后的患者仅占1%左右[1]。肾上腺囊性病变临床上不常见,淋巴管囊肿更为少见,发生率约0.06%[2],治疗方法虽然多样化,国内外研究主要包括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腔内注射、激光疗法、热疗等[3],但由于治疗效果有限及并发症发生率高,首选治疗仍为手术。我院2018年收治巨大右肾上腺淋巴管瘤1例,因手术经验缺乏,术后出现尿瘘,诊断及治疗及时,随访半年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24岁男性患者,2018年7月以“体检发现右肾上腺肿物6天”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T 36.7℃,P 109次/分,R 21次/分,BP 110/71 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特殊病容。皮肤黏膜无苍白、浮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0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脉搏109次/分,腹平软,右中下腹可扪及软性肿物,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双肾区无压痛及叩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当地医院彩超示右侧肝肾后方多囊性团块、双肾集合部紊乱,双侧输尿管、膀胱回声未见明显异常。我院彩超示右肾上腹囊性肿物(12 cm×10 cm×9 cm),肝、胆、胰、脾、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占位。肾CT平扫+增强扫描示右侧肾上腺区囊性病变(图1),淋巴管囊肿较节细胞神经瘤可能性大,建议MRI检查。MRI示腹膜后囊性占位病变(图2),考虑淋巴管囊肿可能性大,不排除肾上腺囊肿。实验室检查高血压五项(立位、卧位)及血尿儿茶酚胺未见异常值,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正常。
1.2 处置与结果
完善术前准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腹膜后病损切除术,术中见囊肿位于右腹膜后右肾上方,约15 cm×13 cm×12 cm,超声刀切开小洞放液,游离囊肿,见多发增粗的淋巴管,分别hem-oloc夹住离断,下部囊肿包绕肾动静脉,近肾上腺处与肾上腺无法分离,遂游离出肾上腺中央静脉,hem-o-loc夹住离断,连同肾上腺完整切除囊肿。术程顺利,留置右肾周引流管、双腔尿管各一根,术后安返病房,给予止痛、止血等对症治疗,引流管通畅,术后第1天、第2天引流量分别为380 mL、460 mL,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腹痛、腰背部酸痛、畏冷、发热等不适,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12.23×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 10.78 ×109/L;C反应蛋白 136.5 mg/L;降钙素原 0.12 ng/ml;生化:葡萄糖7.09 mmol/l,肌酐141.9 μmol/L;进一步行肺部及全腹部CT平扫:右侧液气胸;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术后改变,腹盆腔积液;右侧腹盆壁积气。予穿刺引导下腹膜后穿刺引流术,引流液送生化检查示肌酐1 448μmol/L,考虑腹膜后尿瘘,急诊行“输尿管镜下双J管置入术”,术顺,术后予抗感染、补液及营养支持,KUB示双J管位置良好,患者腹膜后引流量逐渐减少,1周后顺利拔除引流管,无腰背部酸痛等不适。术后病理提示:(右腹膜部肿物)送检不规则扩张的脉管组织,结合临床考虑囊状淋巴管瘤,另见肾上腺组织未见著变。
图1 CT 增强冠状面及横断面
图2 MRI 增强冠状面及横断面
2 讨论
淋巴管瘤为良性病变,从形态学特点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肿淋巴管瘤[4],主要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及创伤、手术导致的后天性淋巴管阻塞引起,非常少见,好发儿童,成人罕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发现,本例患者病变长径达15 cm,亦无不适感,仅查体可触及腹部包块,可能与腹膜后组织结构疏松,病变生长空间较大相关;亦有报道3.5岁儿童患者表现为腹胀、腹股沟区不可复性包块,误诊为腹股沟嵌顿疝[5];杨莹等[6]报道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管瘤病1例。即使瘤体体积不大,但压迫周围器官组织,引起其功能紊乱时,亦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例罕见,我们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其诊断、诊治。
淋巴管瘤多在体检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淋巴管瘤的B超典型超声表现为边界光滑的单个或多个囊性包块,病灶内无血流显示,分隔内可出现彩色血流,肿块呈均匀无回声液性暗区伴后方增强回声[7]。本例患者当地医院彩超示右侧肝肾后方多囊性团块、双肾集合部紊乱。CT中囊性病变边界较清楚,大、壁薄,单房或多房,仅存在少量囊壁钙化;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分隔强化[8]。 由于瘤体的主要成分为淋巴液,故CT中密度接近水样密度、均匀,若囊内合并感染、出血等病变时密度可不均匀性增高[9]。本例患者病变在MRI中表现为T1WI 稍低信号,T2WI 则为显著高信号,MRI检查对出血性淋巴管瘤的诊断较CT检查更敏感[10]。无论如何,这些典型的表现是众多学者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最终确诊仍然需要病理支持,在临床工作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彩超专业学者,也无法就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但可以给外科医生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提供非常重要的方向。本例患者便是结合影像学诊断,按照“肾上腺淋巴管”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明确。笔者认为,在没有病理学支持前,为安全起见,术前准备依然需要按照“嗜铬细胞瘤”准备充分。本例患者为排除肾上腺肿瘤,术前完善高血压五项(立位、卧位)及血尿儿茶酚胺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仍予“酚苄明”准备10 d。同时,应与肾上腺囊肿、肾囊肿、肝囊肿、胰腺囊肿相鉴别[11]。
肾上腺淋巴管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依据指南(肾上腺偶发瘤),其中依据大小,若肿瘤长径≥4 cm,推荐手术治疗;无功能者长径<4 cm,视具体情况选择手术[12]。本例患者病变直径达12 cm,手术指征明确。术中应尽量保证瘤体的完整,避免分离操作时引起囊肿破裂、囊液溢出,以至瘤体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增加手术难度[13]。笔者认为,若瘤体破裂会导致视野模糊、层次不清,特别是瘤体较大时,容易在分离操作时误伤正常器官组织,如输尿管。本例患者损伤输尿管,在患者术后出现尿瘘时才发现,笔者总结为:病例少见,手术经验缺乏,术中过于专注瘤体的切除;瘤体体积巨大,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大;瘤体破裂,囊液溢出,层次及视野不够清晰;输尿管损伤时,尤其是伤口较小时难以发现。
肾上腺淋巴管瘤临床罕见,综上,术前应注重患者影像学资料,排除功能性腺瘤。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尽量彻底清除囊壁组织,残留组织可能会增加复发率。术中应保持瘤体完整性,当瘤体巨大,可直视下抽液,缩小瘤体体积、减轻瘤体表面张力,有利于扩大操作空间及提拉组织。术中注重解剖性分离操作,将重要器官、血管组织暴露于视野下,可以避免及防止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