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
2019-07-17张雨梦
甄 巍,郭 丹,张雨梦
一、2018年中国美术重点
2018年的美术重点主要体现在强化美术的“育人”作用、纪念性美术活动的增办、体制影响力下的中国美术发展。
重点一,强化美术的“育人”作用。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注]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年8月30日。,并对艺术院校和美育教师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注]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年8月30日。新时代美育的核心价值突出显示在“以美育人”上。11月,新一届教育部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成立,将在未来起到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咨询、指导和推动改革等方面的作用。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4日。,它们之间各有独立意义,又有交集,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培育展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走进核心素养培育时代。国家正在加力推进发挥美术的育人作用。
重点二,纪念性美术活动的增办。美术具有独特的纪念性功能。以视觉形态为主的美术作品能够承载历史文脉、表达创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马克思200周年诞辰等重要纪念年份。美术界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11月国博举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其中“大国气象”展出20余幅优秀美术作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成就和努力;7月和10月,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和“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展(1978—2018)”;其他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的展览还有:李可染画院“光辉的里程——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上海中华文化宫举办“风生水起逐浪高——长三角美术作品展”;天津美院“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主题作品展,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河北、陕西等各个省市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的丰富多样的美术展览活动,多视角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成就。《美术观察》杂志新增访谈艺术名家栏目“我与中国美术这40年”,《美术研究》等杂志也开设了相关专题栏目,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与变化。
为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中国国家博物馆5月5日举办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展出了马克思主题性绘画24幅。炎黄艺术馆也在同日举办“‘不忘初心’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寒夫书画文主题艺术展”。
2018年是多个国内重点美术院校的建校周年纪念日。中央美术学院的百年校庆特地推出“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等重要展览,展出了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李可染、靳尚谊、董希文等近现代美术名家作品,展现中国近现代美术百年历史。中国美术学院于校庆90周年之际举办了“‘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并举办“中国·美术·学院”纪念大展。山东艺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也举办了60周年的纪念展览活动。
重点三,体制影响力下的中国美术发展。中国当代美术的创作及公共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体制导向特征,美术创作、研究的主流方向与国家文化政策相一致,能够充分发挥美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功能。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于11月完成国内作品的验收评审。1月,中国国家画院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中国美术走向海外之窗,8 月 11 日举办“上海对话——2018 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
12月22至2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等领导机构,范迪安任主席,徐里为驻会副主席,王书平等13人为副主席。任命马锋辉为秘书长,推举靳尚谊、冯远为名誉主席。
在纵向历史发展与横向国际比较语境下,这些重要活动体现出中国美术的社会特征。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艺术对人的培育或养成。美术帮助涵养高尚人格,是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美术工作者在身份重构的过程中,自觉将培育民族审美感知、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文明精粹、塑造时代核心价值作为自身责任,加强了艺术介入社会发展的主动性。
二、2018年美术热点与现象聚焦
传承经典、切入当下,一直是中国美术学术建构的主体。2018年,美术理论研究领域呈现出对新材料、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的关注和拓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扶持 220 项,包括重点项目 8 项,一般项目 155 项,青年项目 46项,西部项目11 项。从重点项目“有正书局与20世纪上半叶的美术出版研究”“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研究”“陆路‘丝绸之路’境内段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及民俗文化研究”等研究选题来看,多视角、体系化构筑近现代中国本土美术理论,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提供理论支点是美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9月于山东召开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百余位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加强当代美术理论建设,美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与引领,挖掘培养美术理论、美术评论人才等话题展开研讨。10月,鲁迅美术学院举办了以“作品——美术史的内涵与外延”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11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第二届王逊美术史论坛,围绕“美术史的知识生产”理论话题,邀请全球不同地域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审视美术史研究的视角和视野,呈现美术史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同月于上海召开了2018·第十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以“批评的现场”主题,对批评的理论、文化和艺术三种现场展开研讨,呈现年度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视域、状貌与特色。在对2018年中国美术的学术聚焦中,美术热点突出了以下特点。
1.传承经典
对传统的解读,体现出策展人与艺术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中央美术学院李军策划的“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1月27日-5月8日,湖南省博物馆)和“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年6月9日-8月19日,国家博物馆)在“一带一路”文化研究大背景下,体现了诗意性架构、展品线索设计和跨文化呈现等方面的探索。
通过展览的方式回顾历史,是夯实中国美术研究基础、塑造中国美术人文精神和美术品格的重要途径。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中国历代绘画展,涵盖魏晋唐朝五代两宋金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绘画、书法、缂丝刺绣,其中有多件国宝级珍贵藏品。上海博物馆12月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是中国内地首次董其昌书画大型展览。展览汇集海内外展品 154件,对于学术界更为充分而全面地掌握董其昌书画艺术资料、深入研究董其昌书画艺术具有极大推动作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展出了金陵画派及与之相关的40余位古代名家书画作品,引发观展热。澳门艺术博物馆9月推出的“‘渔山春色’吴历逝世三百周年书画特展”,展现吴历精于摹古而又独具创新的画风,体现出中国明清之际深厚悠久的书画文化底蕴。此外,贵州省博物馆“扬州八怪书画展”、中国美术馆藏“花开盛世”花鸟画精品展、徐州博物馆藏“天工与清新”明清书画精品展、镇江博物馆藏“墨蕴万象”明清书画精品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清梅兰竹菊书画展、“广东书画精品展”等亦有精彩画卷展出。运用高科技VR技术以全景方式展现中国古代名画,以科技融合艺术的展览也不少,如北京画院美术馆“‘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天津博物馆“清代中期绘画特展”,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与艺术震撼。
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及展览还在不断升温,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了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中的优秀人物及其成果。2018年是许多美术名家和美术教育家的诞辰周年,与之相关的纪念展包括“‘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展”“‘桃李桦烛’李桦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展”,以及何香凝、丰子恺、蔡元培、张大千、颜文樑、刘炳森、姚虞琴、郑月波、宋文治、杨立光等诸先生的纪念展。2月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白石墨妙·倾胆徐君——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展览,以徐悲鸿在齐白石作品集的题字“白石墨妙”为题,视角独特。在当今多元繁芜的艺术景象中,这些展览激活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传统的当代性话题,对民族美术的文脉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2.切入当代
中国当代艺术在2018年呈现多元而活跃的态势,特别是艺术风格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的艺术家,纷纷以个人展览的方式表达不同方向的个性探索。徐冰的“思想与方法”、“蜻蜓之眼”展现出当代艺术的张力,萧勤的“回家”艺术展、杨福东“竹林七贤之四”、林天苗的“体·统”、张晓刚的“@武汉2018”和“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周春芽方力钧双人展、刘炜的“图像180”、邱志杰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和“寰宇全图”以及陈丹青、王璜生、马可鲁、冯良鸿、毛焰、刘庆和、何多苓、沈敬东、王华祥、谭平、曾梵志、刘野和王广义等多位艺术家的个人展览,让当代艺术的锐度和深度得以持续。艺术家个体对艺术本体和人性内涵丰富且敏锐的表达体现了自我更新、颠覆和探索的价值。谢南星3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人展览“香料”就体现了这种探索与重构文本的价值。
谈到中国的当代,离不开水墨话题。2018年的水墨艺术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在中国画传统自身内部融合民间、民族美术元素,进行的当代性变革。另一个方向是运用中国水墨材料,融合西方现代或当代艺术观念及技法,使当代水墨呈现出一种观念化、抽象化、陌生化甚至荒诞化的艺术特色。中国美术馆12月举办了“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水墨年鉴特展,运用新媒体、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融合当代文化观念与生活情趣,探寻水墨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中国新水墨艺术作品展1978-2018”,呈现中国当代水墨40年间的发展脉络;其他如上海明圆美术馆“锋向:水墨新意象2018当代水墨邀请展”、天津美术馆“中国水墨现场”展览、“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南田玉色|南溪与田卫的新现代主义水墨绘画展(策展人:夏可君)”、“超神尽变——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赖少其八十后作品展”等都显示出中国当代水墨的多元特质及新艺术观念。与亚洲各国艺术家开展的国际水墨交流活动还有“古雅新知”中韩水墨艺术交流展、首都师范大学举办“2018第二届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水墨之上’2018·第四届昆明美术双年展(云南省美术馆主办)”等。中国与韩国、日本、印度、泰国、缅甸、越南、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水墨画作品的对话和并置,体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本国艺术元素、文化理念与中国水墨媒介碰撞、融合的新尝试。中国水墨的当代性传承散发出文化自信的魅力。
写实油画创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部分。2018年,举办了不少以当代写实油画为主要形式的画展。“‘语言之在’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具象中国2018写实油画作品展”等表现出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家对油画语言及其表现能力的深入探索和准确把握,是对油画本土化的不断探索。与俄罗斯、匈牙利艺术家联合举办的“2018中俄油画名家作品展”等展览除了展现中俄油画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和造型能力外,也体现出中国油画艺术与俄罗斯艺术的渊源。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性话题显现出中国美术自身问题设定的独特视角。如何开展与传统和当代的双重对话,不仅是艺术家观念、语言和风格的选择,也是方法论和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3.国际交流
美术史描述的形状,基于讲话者话语建构的能力、范围和接受者艺术观念的惯性。目前,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崇尚与展示仍然是当下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对外艺术认知的主流倾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呈现了19世纪法国艺术的时代面貌;南京博物院“‘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让观众领略到西方古典美术大师精湛和完美的艺术造诣;天津美术馆“巨匠之路:法国安格尔博物馆藏品展”带来了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安格尔的多件珍品;泰特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1980)”展现了英国18至20世纪的经典油画、水彩画,诠释了英国风景画历史演变;刘海粟美术馆与宁波美术馆相继展出了“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典藏:莫伊谢延科作品展”。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环球艺术空间的“‘致敬达芬奇’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独辟蹊径,以大量图像及文献,配合5D影院、虚拟现实技术、数字音效和沉浸式高清影像等科技手段,较为全面地复现了达芬奇艺术创作,带来极为震撼的互动体验。此外,上海博物馆的“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深圳ARTCLOUD艺术之心展出的“‘雕刻的永恒’欧洲古典艺术大师展”、四川成都泰·艺术展出的“‘印刻的痕迹’17-20世纪欧洲版画展”等,展现了欧洲多个时期、多个种类的经典艺术特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西方绘画500年”为题,展出了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的500年来欧洲经典艺术大师作品,展现了西方16-20世纪西方绘画丰富而璀璨的艺术面貌。上海博物馆“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四川荣宝斋“版画的力量:500年世界大师经典作品回顾展”、激浪派艺术回顾展、“中国·上海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达利“超越记忆的永恒”、埃利亚松“道隐无名”、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辛迪·舍曼中国首展等都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许多引进展览受到观众热捧,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有个别展览展品质量不精,与标题名不符实。
除了专题展和个人展,以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的形式对接国际艺术体制,更具有规范性和延续性。双年展百年前源于西方,在中国也已实行了20多年。“猎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先后于河南、广东、重庆巡回展出。“猎质”作为“劣质”的同音词,具有反讽和批判当代艺术现状,反思策展人与艺术家互动关系的特点。“禹步·第十二届上海艺术展”、“圣埃蒂安设计双年展走进深圳”“‘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等各具特色的双年展对于推动当代艺术交流国际化,增进包容性,保持学术独立性与民族艺术特色,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自己的问题,做好自己的事,保持开放交流的渠道,建设和谐共生的平台,是中国美术国际化的途径。他者的存在,能起到自我认知和自身发展活性酶与催化剂的作用。美术的国际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繁荣。
4. 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公益美术教育是未来美术人才质量和美术文化发展的基础。3月于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美术教育行业峰会以“公益美术”为主题,是国内首个针对美术教育行业全生态链举办的大会。首都师范大学6月主办了“为师·传艺·树人——首届首都基础美术教育论坛暨京津冀美育高峰会议”,围绕“核心素养与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京津冀基础美术教育”“社会及综合美术教育”“师生说课展示”等板块开展研讨交流;8月上海举办第十四届国际少儿美术教育交流会;10月长沙举办“全国乡村教育美术师资培养暨高校志愿者美育论坛”、“第三届全国城乡中小学美术教研论坛暨蒲公英种子教师培训”、蒲公英行动成果展览等全国性儿童美术展[注]刘寻美:《回眸2018年美育大事件》,《中国美术报》2018年12月31日。,汇聚了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拳拳爱心与教学智慧。
高等艺术教育同样面临着“双一流”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学科特色建构与认知等急迫难题。夏天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成立大会;秋冬的北京则以多个大型活动继续为美术教育升温。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美育的知与行”2018年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全球化视角下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第四届全国师范大学教师作品展暨美术设计教育论坛”、清华大学“(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等为中国大学美术教育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中国美术馆“共享·交融——2018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聚焦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话题;中央美术学院“EAST-科技艺术国际教育大会”围绕科学思维引入艺术教育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进行思想的碰撞。
无论总书记的回信,还是倡导美育的回响,都强调美术的育人价值体现于“立德树人”的熏陶、濡染,体现于思维与实践的创造性统合,是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教育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美育和艺术教育还是亟待弥补的短板,期待美术界未来更多的关注和介入。
5.前沿话题
前沿话题主要体现在新媒体与VR技术方面。2018年,中国国内的新媒体展览十分火热,北京和上海等地举办多场新媒体艺术大型展览。既有对经典艺术大师作品的呈现,又有当代知名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奇妙的艺术互动体验。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3.0”通过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装置增加交互和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红砖美术馆展出埃利亚松“道隐无名”,运用光、影、水、雾、雕塑、装置等多种媒介材料和艺术形式制作成多个大型艺术场景,使人们产生多种人生思考与艺术体验,还被誉为年度最适合拍照的展览,引发社交媒体刷屏热潮。莱安德罗·埃利希的“虚·构”以影像装置、互动装置、摄影等新媒体艺术手段制造奇妙的视错觉与虚幻情境。上海盈艺术中心“Luke Gray的黑白世界”展览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动态化处理和制作,使二维平面具有了第四维度的呈现效果,并将观者带入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神秘性以及西藏度亡经的奇幻探索旅程。国际性的新媒体艺术展也在中国频繁举办。如“媒体的迁徙:第二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第三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ROOM V-第五空间、(重)塑世界等。
2018年VR(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艺术继续占据热潮。最新科技不仅与当代艺术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构建出人与虚拟互动的沉浸式观展体验方式。高科技的绚丽灯光与布景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阿布拉莫维奇的《Rising》、卡普尔的《Into Yourself, Fall》等作品,以及上海宝龙美术馆“WAVELENGTH:出厂设置——沉浸式艺术体验大展”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创作媒介与生存空间所做的大胆探索。“teamLab未来游乐园·武汉”运用灯光、屏幕和镜面创作出无边界的虚拟世界,让观众犹如在梦境中穿行;日本艺术家村松亮太郎的“寻梦海底两万里——深海之光沉浸式艺术展 ”给观众展现了如梦如幻的深海世界;中国美术馆“漫步星际——赵旭艺术展”,使观众犹如漫步在硕大的宇宙星空中;沉浸艺术展《新壶中天·桃源篇》亮相北京798,以《后汉书》为背景,描绘了奇异的壶中景色。北京时代美术馆“全息书写:2018跨媒体艺术节” 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年轻艺术家和其他国际艺术家的最新作品。
新媒体和数字技术与美术的融合创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生命状态的深刻关联。目之所及、身之所感、心之所念,转化为艺术的创意表达——数字时代的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数字媒体与人感知方式、形象语言、观念形态的互生互动。机器与人的这段美学对话,很可能生成21世纪最富魅力的艺术观念。
2018年,在美术热点背后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网红展览和反思美术考级这两方面上。
网红展览。2018年底,“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和“故宫淘宝”先后推出故宫口红,引出真假之争,引起网友热议。故宫《丝路山水地图》亮相春节联欢晚会及《国家宝藏》的热播,引发全民“博物馆热”[注]胡立辉:《2018年中国美术热点评说》,《中国美术报》2018年12月31。。社交网络中的新词“网红展”“打卡式观展”等流行,体现出数字时代美术展览与大众传播的新动向:观众将展览内容与自拍照发布于微信朋友圈、微博、ins等社交媒体上并为其打call,吸引更多人慕名前往,值得关注。这是一种“打卡式体验”的观展体验方式。由凤凰卫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在5个月的展期中参观人数达到141万人次。文物放低了高冷姿态,变得越来越亲民。与此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美术馆、博物馆面对热潮保持理性,提高自身策展能力,避免消费IP的“水”展,保持良好的学术品质。
反思美术考级。《中国美术报》连续发表专家文章,针对少儿美术考级的问题提出意见。尹少淳文《不种地的收割者——论美术考级之不合情理》指出考级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体系、美术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的相悖逆;何韵兰针对考级乱象连续发声,指出考级扼杀原创,反对公平,滋生病态利益链;龙念南认为,以考级为目标的美术培训,迎合了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丢掉的恰是教育的真谛。考级与培训机构往往存在利益相关。健康有益的学习评价与急功近利的考级升学本应有着清晰的界限。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更加清澈的学术梳理,回归美育育人的本位。
结 语
回顾一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既可以看到美术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育人性、纪念性和政治功能性特征,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使用个体美术语言挖掘人文遗产、创造个人感性叙事、探索形式与精神的秘密,发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意叠加聚合产生的魔力,领略古典美术精粹在当代的再读和激活。时刻鲜活的美术生态正是艺术存在的本体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