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2019-07-17任晟姝曾薇佳

民族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乐剧戏剧

任晟姝,曾薇佳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于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注]《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年12月18日。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戏剧在2018年也始终依循“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发展思路,在创作上,坚守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在本年度推出了一系列的精品佳作;在产业上,戏剧市场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推进策略,产生了许多新的行业亮点及经济增长点。

一、2018年戏剧产业观察

2018年中国戏剧产业持续加速增长、数据喜人。下文将重点以戏剧产业最为活跃的北京地区和广东地区为例,对本年度中国戏剧产业的发展勃兴做一次“数字”导览和框架综述。

2018年北京地区演出市场再创新高,根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北京地区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4684场,较2017年的24557场上升了0.5%;全市演出市场票房收入总计达17.76亿元,相较去年的17.17亿元同比增加0.59亿元,增幅为3.4%;观众人数累计达1120.2万人次,相较去年的1075.8万人次,增长了近50万,增幅为4.64%。整体而言,2018年北京地区日均演出多达67.6场,而戏剧类、音乐类占据演出市场绝对主流,票房合计占比高达八成以上、是最为亮眼的市场增长点。作为演出市场的领军力量,2018年北京地区戏剧类演出多达12217场,扛起演艺市场的半壁江山,累计吸引观众多达467.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6亿元、占比全年总票房的33.9%,毫无疑问,成为北京地区最为重要的市民文化活动之一。从具体细分的戏剧类型市场效益上看,话剧、儿童剧最受青睐,全年共上演8738场、累计达到4.78亿票房。从演出场馆的综合效益上看,2018年北京大中型专业剧场票房收入达8.54亿元。其中,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北展剧场等明星剧院票房收入增长最快,均超千万,而以超剧场、繁星戏剧村、壹剧场、雷剧场等为代表的小剧场演出则同样市场火爆,更受年轻群体和亲子家庭的欢迎,全年共开演8149场,占2018年全年整体演出场次的三分之一。此外,新兴的综合商业体、多厅影院等也开始被纳入戏剧演出市场体系,其全新的艺术表演体验和便利多元的场馆定位,不仅丰富了小剧场类型,也为戏剧产业探索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因而,不同受众定位与运营规模的演出场馆在差异化的良性竞争与互利共赢中,支撑起了北京戏剧演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注]张佳琪:《2018年北京演出市场票房达17.76亿小剧场更受年轻人青睐》,央广网:http://news.cnr.cn/dj/20190104/t20190104_524471593.shtml

相较于北京地区演出市场的平稳增长,2018年广东省演出市场的扩张速度堪称“狂飙突进”。据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演出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广东全省范围内演出收入总计约55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全省全年净票房收入为30亿元,比2017年增幅高达16%;全省全年演出总场次累计约为10万场,包括国内演出场次51000场,涉外及涉港澳台演出46000场。[注]艾修煜:《2018年广东演出票房收入达30亿元》,《羊城晚报》2019年2月26日。其中,上座率最高的演出类型依次是音乐剧、儿童剧、话剧等。

透析以上2018年北京地区和广东省演出市场相关数据不难发现,我国戏剧产业正以积极、健康的态势持续增长、不断攀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量金融资本开始以各种方式渗透戏剧行业,造势新一轮文化产业增长“风口”,为戏剧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充沛的资金支持与资源配比;另一方面,在管理体系“文旅并轨”的大方向下,戏剧产业与旅游产业不断探索合作模式、打通盈利渠道,为戏剧产业“定制”了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此外,每一年度戏剧产业运行中,都会发生一些引发广泛关注、影响深远的“现象级”事件,这也为戏剧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下文将遴选2018年度戏剧产业中的两大热点现象简要分析。

(一)“戏剧+资本”:资本“押注”戏剧市场

2018年,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下行压力下,我国大众市场消费领域也掀起了一场所谓的“消费降级”风潮,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以各式“搏眼球”的命名方式推行所谓的“开源节流”新风尚,然而,从以上北京及广东地区演出市场的真实数据中可以窥见,戏剧消费作为大众文化娱乐的重要构成,非但没有受到“消费降级”思维的影响,相反,戏剧市场持续火爆,观众人次逐年攀升,可见,戏剧消费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文化建构方式,在某种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宏观态势未必同步、相对独立。而戏剧产业稳健的发展节奏、相对安全的投资回报以及巨大的红利空间,也成为近两年吸引各类资本不断加码戏剧产业、“押注”戏剧市场的重要原因。2018年被很多媒体标记为“资本寒冬”年,越来越多行业和机构无法获得融资支持,然而,在这种相对“谨慎”乃至“凋敝”的投资氛围下,戏剧行业却独得垂青,成为2018年金融投资领域的“宠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案例是音乐剧领域的“头部”公司“七幕人生”,2018年4月27日宣布完成了由阿里文娱集团现场娱乐事业群领投、君联资本跟投的“B+轮”融资,这也创下了迄今为止戏剧行业最大规模的单笔融资记录。而事实上,早在2013年,这家公司便获得过华创资本的天使轮投资,2015年再获华人文化基金及华创资本支持,完成A轮融资,2016年获得君联资本B轮融资。“七幕人生”之所以能够不断获得融资支持,并在2018年获得投资价值认同度极高的“B+轮”融资,实现“戏剧+资本”协同效应的巨大突破,正是因为中国戏剧市场持续释放“正向预期”,而以音乐剧为代表的戏剧“蓝海”更是给予了资本市场极大信心。创立于2012年的“七幕人生”全称为“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海外优秀音乐剧版权引进、中文版制作及运营”的创业型戏剧公司。2012年5月成立伊始,“七幕人生”便引进制作了第一部音乐剧《我,堂吉诃德》,这部最初只在200人的小剧场进行了20场预演的音乐剧,迅速引发“口碑”效应,当年11月便转战500人剧场连演40余场,观众总人数近2万人次、上座率超9成。此后,“七幕人生”相继推出了《Q大道》《一步登天》《音乐之声》《灰姑娘》等一系列经过“本土化”改造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在全国50多个城市连续驻演或巡演累计近1000场,吸引近百万观众走进剧院,开启音乐剧之旅。“七幕人生”创始人兼CEO杨嘉敏认为:“音乐剧看似小众艺术,但在发达国家其实有一个大市场,稳居现场演出的票房之首。虽然音乐剧在中国的演出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0%,但在日韩两国占比均超过45%、在欧美国家占比更是高达80%。”[注]邵希炜:《大麦领投七幕人生B+轮融资,音乐剧演出行业最大规模单笔融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4/27/t20180427_28966003.shtml可见,对标欧美、日韩等海外戏剧产业强国,主打现场视听综合效果的音乐剧,在中国文化消费领域具有极大的生长空间,而这一新兴“蓝海”市场规模也正在逐年急速扩增。据戏剧市场分析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音乐剧票房规模有望突破两百亿大关”。[注]《七幕人生获B+轮融资,战略升级打通音乐剧全产业链》,砍柴网:http://www.sohu.com/a/229651176_104421而借助此次“B+轮”融资,“七幕人生”将拥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补充,助其加快开拓国内市场、引进优质剧目、拓展多元业务,从而逐步搭建起更为专业化的“音乐剧全产业链”,巩固“七幕人生”在国内音乐剧市场的领先优势;而对于此次“七幕人生”融资案例的资本方而言,2018年这笔投资也是“阿里文娱”扩充线下娱乐阵地的一次创举。2017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文娱集团”正式建立“现场娱乐事业群”,主攻“从内容出品、渠道触达到落地服务”的一站式娱乐平台建设。而之所以会投资“七幕人生”,正是因为“阿里文娱集团”极为看好包括音乐剧演出在内的线下娱乐市场,判断“随着中产阶级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线下娱乐未来会快速增长,以音乐剧为代表的戏剧消费会是线下娱乐市场最大的蓝海,现在这一市场还亟待挖掘”。[注]周慧:《一二线城市文化消费强劲资本押注音乐剧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2月5日。可见,“七幕人生”融资案例的实施正是一场“戏剧+资本”的合作共赢,它的成功实践,体现出了资本市场对戏剧产业的极大信心与积极预期,而资本的加持也为戏剧产业的核心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2018年底,主打儿童剧市场和亲子戏剧教育的原创舞台剧演艺公司“咘噜梦幻空间”发布公告获得了时尚资本天使轮投资。而这种“戏剧+资本”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正是切实响应国家层面对文艺产业应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号召的结果。

事实上,“戏剧+资本”的结合早有先例,2016年2月曾出品过《美人鱼》等“爆款”电影的“和和(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出资数千万元领投曾制作过《驴得水》《东北往事》《六里庄艳俗生活》等原创戏剧的知名商业剧团“至乐汇(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天使轮融资;而北京丑小鸭剧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尝试多元资本操作,如试水“新三板”、启动IPO等等,然而几年间资本市场沉浮下来,却冷暖自知。其中,中国原创喜剧“头部”公司“开心麻花”就在2018年3月遭遇“重挫”,宣布终止登陆“创业板”上市申请,而切中要害的“痛点”在于,“开心麻花”仅凭“老本行”戏剧市场演出业绩预期,还远远达不到A股上市体量,而其新增扩容的影视相关业务则同样存在不稳定风险,因此试图冲击创业板“戏剧第一股”的“开心麻花”折戟而归,在某程度上也成为2018年“戏剧+资本”火热升温中的一种“审慎”提醒。业内财务分析普遍认为“‘开心麻花’选择退出(创业板申请)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上市后要面临维持利润增长、引入投资机构等诸多事项,对于‘开心麻花’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注]卢扬、王嘉敏:《终止上市,开心麻花下一步怎么走》,《北京商报》2018年3月29日。

2018年,“七幕人生”的成功示范与“开心麻花”的冷静暂缓上市,在某种程度上,都预示着资本市场对戏剧产业的积极关注和良性引导,今后,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戏剧相关机构受到资本市场的“垂青”,而如何充分调动多元投融资渠道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戏剧产业的激励作用,实现戏剧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需要更为务实的策略以及更为稳健的操作。

(二)“戏剧+旅游”:全面激发戏剧产业活力

2018年,国务院推进机构调整、深化改革,将既有的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拆分整合,正式组建“文化和旅游部”。针对此项重大的行政机构调整方案,国务委员王勇认为,两大部门职能整合的最终目标在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而事实上,戏剧产业和旅游产业早已在“文旅结合”领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先行实践,这成为论证“文化和旅游”可以有机融合、互相借力的最好范本。例如,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早已扬名海内外的“乌镇戏剧节”,正是“戏剧+旅游”的优秀样本,经过十余年的长期规划与转型发展,乌镇定位已然从国家“5A级”景区升级为全国著名戏剧小镇,每年秋季乌镇戏剧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与游客汇聚于此,共享戏剧盛宴。乌镇为戏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竞演平台,而戏剧也为乌镇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乌镇戏剧节”成为“戏剧”与“旅游”能够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典范。

其实,早在“文化和旅游部”并轨方案正式发布之前,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倡导“文旅结合”的纲领性文件,例如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便“鼓励剧场、演艺、游乐、动漫产业和旅游业融合,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的观念”。而借助这股强劲的“戏剧+旅游”政策“利好”东风,越来越多的“戏剧+旅游”项目开始立项并实施,而这些依托“戏剧”主题搭建的旅游度假项目,一方面可以为戏剧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展演平台、激发更多的市场增长点,另一方面还可以打造戏剧产业“集群效应”、激活区域戏剧产业发展活力。

近两年在“文旅结合”政策引导下,启动建设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浙江嵊州越剧小镇。浙江嵊州越剧小镇早在2016年便已提出规划,由嵊州籍企业家宋卫平与中国戏剧、戏曲界著名导演郭小男共同策划。规划中的越剧小镇,将会兼容话剧、音乐剧、曲艺、实验先锋剧等多种艺术样式。2018年在“文旅并轨”的政策背景下,嵊州越剧小镇也第一次正式走上舞台,于3月24日至3月26日在越剧小镇举办首届“国际戏剧小镇联盟论坛”。来自海内外12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专家、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欧洲著名的“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主席、“布加勒斯特国际戏剧节”总监等等,与会嘉宾很多都来自因戏剧艺术而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小镇。会议期间围绕“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互动影响”“世界戏剧小镇的公众效应与发展模式”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为中国戏剧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策略参考。此次会议还决议通过“国际戏剧小镇联盟”的永久会址将落户在中国嵊州越剧小镇,充分体现出国外同行对中国戏剧小镇建设的认同和期待。郭小男导演认为:“‘首届国际戏剧小镇联盟论坛’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将国际客人迎进我们的戏剧原乡,进行以‘戏剧与小镇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对接,深层次地与世界其他戏剧原乡(戏剧小镇)进行务实透彻的文脉梳理。内容包含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内容,学术内涵大大超越了一个剧种本身所能抒发出来的文化意义。”[注]马黎:《国际戏剧小镇联盟会址,永久落户嵊州越剧小镇》,《钱江晚报》2018年3月24日。

嵊州越剧小镇的建设以及2018年首届国际戏剧小镇联盟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戏剧登上世界舞台提供了助力的媒介与交流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文化自我壮大后文化向心力的折射、证明着中国文化不仅具有走向世界的能力,更有吸引世界优秀文化聚合的魅力,是切实彰显文化自信的积极路径。

二、2018年戏剧创作观察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戏剧行业积极策划,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等学术纪念活动,回顾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戏剧行业经历的沧桑巨变,例如2018年6月2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召开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原创话剧的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就系统总结了“40年来中国原创话剧创作的得与失,概括了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色”[注]袁丹璐:《中国国家话剧院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原创话剧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3日。;另一方面,为集中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戏剧创作成果,还策划主办了各类展演、节庆等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此次活动历时近两个月(11月6日至12月28日),汇聚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自十八大以来创作出品的232部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其中话剧、儿童剧多达46部。而无论在以上学术研讨或是展演策划中,对符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戏剧的推崇与坚守,始终贯穿其中。与此同时,这种“精品”意识也成为当下戏剧创作的重要导向和评判标准,以下就结合2018年度戏剧创作实践中突显出的四大主要特点,简要分析。

(一)“献礼”题材戏剧共振时代发展

2018年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许多院团都复排了以展现国家发展、社会变迁为母题的经典戏剧作品。例如,辽宁人艺复排了反映东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命运的《父亲》、山西话剧团复排了讲述山西票号传奇的经典作品《立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了表现老北京大院人情的经典话剧《小井胡同》等。此外,本年度还涌现了一批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为创作出发点的新编原创戏剧,例如题材类似、都聚焦在“工匠精神”的戏剧作品《大国工匠》(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出品),以及《工匠世家》(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戏剧《船歌》,这部作品描写了特区一个小渔村40年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刻画了以渔民出身的梁海涛和外来打工妹林秀英为代表的“特区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特区建设者的奋斗精神。《船歌》的剧本改编自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主创人员在编排过程中曾先后多次前往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等经济特区,实地采风、寻找灵感、捕捉生活。在戏剧舞台效果呈现上,为了真实再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家国变迁,《船歌》设计了许多能够激发集体怀旧的动人细节。例如,在道具选择上,从20世纪80年代的红头绳、大彩电,到90年代的夹克衫、大哥大,直至21世纪的小洋装、高跟鞋等无不在突显岁月更迭;在台词设计上,从“三转一响一咔嚓”“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等具有年代感的台词,到随着剧情的推进,“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自贸区”等新时代的名词陆续被剧中角色“脱口而出”[注]张悦:《国话原创话剧<船歌>首演》,《中国艺术报》,2018年9月26日。,彰显出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成为戏剧创作与时代共振的积极范例。

(二)历史题材戏剧佳作频出

2018年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异常活跃、精品不断,出现了一批在戏剧形态、表演方式以及人文深度上都很有突破的原创作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包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取材于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的《行者无疆》,全剧综合运用形体表演和多元化的舞台艺术手段展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3年的心路历程,以极具风格化的音乐、影像、舞美等塑造了张骞的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同样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出品、取材于民国奇女子施剑翘为父报仇、枪杀孙传芳一案的《特赦》,则通过一场场高潮迭起的庭审辩论,引发观众对于“义与理”“公平与正义”的现实思考,不断追问与思索“情与法”的两难边界;山东省话剧院出品的大型戏剧《兵·道》将观众带回两千多年前血雨腥风的春秋时代,上演了一场关于“战争与和平”“武力与谋略”的史诗大戏,同时对孙武、伍子胥、阖闾等历史人物及其命运进行了全新的现代性解读和挖掘;南通艺术剧院出品的戏剧《张謇》是一部历史题材传记作品,再现了民族实业家张謇坚守一生的“救国梦”和“赤子心”。而由香港话剧团出品的历史题材戏剧《亲爱的,胡雪岩》则堪称2018年我国戏剧舞台上的最大黑马,这部由潘惠森编剧、司徒慧焯导演,讲述红顶商人胡雪岩传奇一生的作品在2019年初举办的“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中斩获10项大奖提名,最终摘得包括“最佳年度剧目”“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制作人”等在内的6项大奖,评委会给予这部年度最佳剧目的评语是:“本剧目制作精良,剧情紧凑,时空变幻自然流畅,写实与写意有机融合,艺术性与观赏性兼备,呈现出舞台演出的高度完整性。”[注]张素芹:《<亲爱的,胡雪岩>成最大赢家》,《广州日报》2019年1月11日。在收获专业好评的同时,《亲爱的,胡雪岩》还得到了媒体舆论、普通观众的一致点赞,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巡演期间往往“一票难求”、票房火爆,成为2018年度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爆款”戏剧,可以说,其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精品定位。

(三)戏剧跨境合作日趋成熟

2018年度戏剧创作领域的另一个显著趋向是,跨境合作戏剧不断丰富。随着近两年全球戏剧资源的不断整合,越来越多的海外戏剧工作者开始登陆我国戏剧舞台、参与戏剧创作,从而打开了我国戏剧行业的国际视野并极大地提升了其制作水准。例如,近两年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两部跨境合作戏剧《酗酒者莫非》《铸剑》均与波兰籍世界名导合作完成;曾出品《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的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2018年制作出品了由以色列著名编剧约书亚·索博尔编剧、导演的戏剧《犹太城》;上海“椎·剧场”近两年相继出品的戏剧《洪水》《抄写员巴特比》则分别与来自澳大利亚、德国的世界知名导演和团队合作;2018年乌镇戏剧节期间公演了由纸老虎戏剧工作室出品、田戈兵导演的戏剧《500米:卡夫卡、长城、不真实的艺术图像及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全剧由来自中国、德国、波兰、瑞士、西班牙等多国艺术家集体创意完成,极致地彰显出戏剧艺术的丰富性、多元性与包容性。此外,戏剧创作的跨境合作方式还体现为海内外戏剧院团之间的默契配合,例如,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的《暴风雨》《哈姆雷特》等莎翁名作就是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合作成果;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票房“爆款”戏剧《战马》也是与英国国家剧院共同创作的项目。可见,无论是海外优秀艺术家抢滩中国市场,还是境内外院团间基于特定项目的深度合作,都已经在不断磨合、互动中渐趋成熟,同时这也标志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戏剧创作开始迈入了一条稳健推进的国际化发展“快车道”。

(四)文学经典赋能戏剧创意

2018年戏剧舞台上许多精品佳作都源自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现和改编,这也成为2018年我国戏剧创作领域的又一热点现象。近两年,我国戏剧舞台涌现了一批改编自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戏剧力作,例如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相继推出的戏剧版《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专业认同。2018年度戏剧创作领域再次延续“文学风”,又出现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文学改编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戏剧《柳青》,这部剧主要再现了人民作家柳青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该剧叙事节奏紧凑巧妙、人物性格饱满生动、语言鲜活风趣,剧中还大量穿插使用地方方言和秦腔乐曲等地域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戏剧表演的陕西风情。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沪语戏剧《繁花》,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编剧则是曾凭借“网红”作品《蒋公的面子》而备受关注的青年编剧温方伊。剧版《繁花》讲述了上海市井里几个小人物跨越30年的爱恨纠缠,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交替时空叙事中映射出了时代变迁与“弄堂传奇”,也深刻追索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记忆与文化认同。由北京鼓楼西文化有限公司、精英文创等出品、资深戏剧导演牟森编导的《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同名小说,也曾荣获茅盾文学奖。剧版《一句顶一万句》全程使用河南方言进行演出,大量河南籍演员和豫剧艺术家加盟表演阵容,全剧再现了原著小说的精神图谱,透过小人物的悲喜命运勾勒出了一副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史诗,正如刘震云在观剧后的主观感性评价“感谢牟森导演,用古希腊戏剧和现代派的手法,诠释出了这些在生活中被忽略的底层中国人的心事和肺腑之言”[注]王润:《<一句顶一万句首演>刘震云潸然泪下》,《北京晚报》2018年4月22日。。戏剧版《一句顶一万句》确实完整复刻出了原著作品的精神内核,有效实现了文学与戏剧的勾连与融合。

2018年,中国戏剧行业发展成绩斐然,在产业实践和艺术创作层面都取得了不俗战绩。新的一年201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华诞,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戏剧必将呈现更为稳健务实、积极进取的发展局面,营造更为饱满健康、良性循环的戏剧文化生态。

猜你喜欢

音乐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戏剧类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