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先生

2019-07-17巩子坤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年轻人教材数学

◇巩子坤

惊闻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一所小学听课,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周围的声音仿佛被屏蔽了起来,眼前的画面也模糊不清了,渐渐浮现在脑海里的是这些年先生影响我的点点滴滴。

认识先生,是在大学时代。那时我去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20 世纪数学史话》。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由一个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构成,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抽象的公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盎然。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简直就是文学中的白描,美术中的写意。

我因此对数学史产生了兴趣,斗胆给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推荐数学史、数学教育方面的书。 先生不久就给我回信了。 除推荐一些书目外,先生还鼓励我好好读一些书,静下心来,不急躁、不浮躁。后来才明白先生的良苦用心:年轻人精力旺盛、血气方刚,但切忌浮躁。这也是先生多年人生阅历后,经验的总结。

2003年7月,我到西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幸师从宋乃庆教授。先生是西南大学的博导,因此我成为了先生的学生,聆听到先生的教诲。2015年,先生与我等开始着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的撰写工作。每次讨论,先生总是特别喜欢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挂在嘴边的话是“任老师,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张老师,我这个想法在小学课堂中行得通吗”。在得到一线教师的肯定后,他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当听到不同的意见后,先生总是说:“你们来自一线,最有发言权;我出不了门,在家中,只是想想而已,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我也要再好好思考一下。”该书出版时,张先生与出版社一再协商,把所有为该书做过贡献的人写在封面。还一再说,这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是应该的。我明白,这是先生对年轻人的关心与帮助,也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与培养。 我现在也特别关注对年轻人的培养,关注对研究生的培养;每次去小学课堂听课,都带着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气。我知道,这是先生用行动示范给我的。

2004年9月份,我到华东师范大学访学。当时,先生正在思考“中国学习者的悖论”,总结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我们的话题自然就由此而展开。中国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国外则强调“理解第一,先理解再记忆,不理解不记忆”。是这样的吗?先生问道:“有理数乘法,你会算吗?”我当然回答“会”。先生又问道:“负负为何得正?”我回答不上来。我们讨论了一个晚上,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让中学生明白的方法。 先生说:“从理论上讲,可以在有理数环中证明这个法则,但这是数学形式化的结果。数学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定不是这样的。数学教育就要还原数学知识创生时数学家火热的思考,展现这个思考的过程。”

正是在先生的一再追问下,正是在与先生的一次次碰撞中,我逐步理清了思路,也慢慢明白了研究的方向。也是在先生的指导下,知道了如何把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在与先生的交流中,感受到先生对中国数学教育的拳拳之心: 他多么希望能够拿出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与经验,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与交流,回答“中国学习者的悖论”!先生从那时起,一直致力于回答这个问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因此知道,数学教育中,还有如此多的美丽贝壳等我们去捡拾,还有许多的问题等我们去回答,这些问题应该用数据来回答。 我因此坚定了研究的实证范式: 问题从实践中来,数据从现实中来,结论从数据中来。现在,我特别注重实证研究:为了数据的真实性,几近苛刻、偏执。我知道,这是先生用智慧启迪我的。

2018年中秋节,我去拜见先生,先生的状况让我心痛:思路依然是清晰的,思维依然是活跃的,但是没有了红光满面,也没有了侃侃而谈。我们很快就聊到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他说:“我已经没有精力来做这件事情了,你要牵头,把这件事做下去,把这本书做好。另外,不要局限于这本书,把眼界放得开一些,你们能否成立一个小学数学教材研究中心,好好地研究一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为数学教育做点事情?”先生身体状况如此,还想着数学教育。我强忍情感的悲痛,走出院门,泪流满面。

先生走了,放下了他魂牵梦萦的数学教育事业,留下了他探索中国数学教育道路的深深足迹。先生,您休息一下吧。

猜你喜欢

年轻人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