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楚国青铜铸造工艺和奇谲浪漫的装饰艺术
2019-07-17齐延光
□ 齐延光
淅川出土的云纹铜禁
20 世纪70年代以来,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淅川县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了二百余座楚国遗址墓葬,其中下寺楚墓出土有大型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贝等七千余件,青铜器中“王子午”列鼎器形硕大,铸造精美,纹饰繁缛;云纹铜禁构思巧妙,造型奇特,最早使用了失蜡法铸造工艺,均属稀世珍宝。从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青铜礼乐器最为引人注目,这些器物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形成了楚文化的特质性。其装饰精美、繁缛、夸张、华丽浪漫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了青铜铸造手工业的惊人成就和楚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及想象空间,是楚国青铜器的艺术杰作。从青铜器美学角度,我们可以领悟出青铜铸造工艺、装饰艺术互融互渗、相辅相成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蕴。楚国青铜文化的研制,为中国现代冶炼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就淅川出土楚国铜器的铸造工艺、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淅川楚国青铜重器的发现
目前出土楚国青铜器规格最高、工艺技术超强的首推淅川,而集中发现大批青铜器的为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三处楚国贵族墓群。1976—1978年,丹江口水库西岸的淅川县仓房乡下寺附近,数座楚墓被冲刷而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淅川县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发掘。此次共发掘各类楚墓24 座,出土了上千件青铜器,包括大量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和车马器,是楚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下寺楚墓是一处完整的楚国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形体硕大,铸造精美,代表了春秋中晚期楚国乃至中国青铜器的最高水平。失蜡法铸造的云纹铜禁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产生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王子午升鼎使用了分铸、焊接和先进的失蜡熔模铸造工艺。它是利用蜡的可溶性,去铸造结构复杂、并且不易分型部件的铸造方法。王孙诰甬钟是目前我国出土春秋时期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音域宽广,从低音到高音,跨越了将近五个八度音程,显示了高超的音乐文化水平。精美的青铜器以及众多的铜器铭文,不仅为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对于青铜器形制、纹饰、铸造装饰工艺以及古文字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龙耳虎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1990年,下寺楚墓群之北不远的和尚岭墓葬被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淅川县博物馆联合抢救发掘两座大型楚国贵族墓,出土文物108 件。其中,和尚岭出土的文物精品为克黄升鼎,器物造型古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楚式升鼎,可作为春秋中期楚式升鼎的标型器。卷云纹填漆鼎花纹中填漆,并打磨光亮。这种工艺十分少见。镶嵌红铜壶器表饰满铸造时镶嵌上去的七层红铜画像,每层又分数组,既有展翅欲飞的凤鸟,头上有角、双手似翼的仙人,还有凶猛的老虎,奔跑的山羊等,整个画像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栩栩如生,实属难得的珍品。1990—199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淅川县博物馆又在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乡徐家岭抢救发掘大中型楚墓10 座、车马坑1 座,出土文物2591 件。在徐家岭楚墓众多的铜器中,以青铜神兽和许多带铭文的青铜器最为重要。根据铜器铭文,可知这是一处楚国薳氏家族的墓地。尤其是9 号墓出土的一对铜神兽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设计奇巧,满身弥漫着夸张、恢谐、神秘的气氛,在铸造工艺、镶嵌技术和造型构思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王子午升鼎
王孙诰甬钟
龙耳虎足方壶
克黄升鼎
卷云纹填漆鼎
二、淅川楚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包括青铜的冶炼、制模、翻范、合范、浇注、铸造、铸接、焊接和打磨加工等主要工艺过程。先将铜矿石加工成粗铜,再用烙炉或坩锅对粗铜进行提炼和加锡,提之精纯便取得青铜。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青铜的合金成份、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世界上最早的六种合金配方,称为“金有六齐”,载入《考工记》。
镶嵌红铜壶
在淅川楚国青铜器的冶炼铸造中,反映出了楚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精湛铸造工艺。其铸造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铸接与焊接技术的普遍使用。
淅川青铜器除少数简单的器形采用浑铸法外,大部分器物均采用分铸法分别铸造器身与耳、足及其他附件。按分铸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先铸附件、后铸器身的先铸法和先铸器身、后铸附件的后铸法,以及器身、耳、足、附件同时进行铸造的并铸法三种。由于分铸法的盛行,青铜器各部位之间连接普遍采用了铸接和焊接技术。焊接法是用熔化的金属焊料将各铸体连接在一起。淅川下寺出土的铜器采用了两种焊接法,即榫卯焊接法和利用在铸造过程中有意留出来的铸孔焊接附件的方法。鼎采用焊接与铸合相结合的工艺,即先铸好鼎耳,再用一种特制的构件"耳垫"为媒介与鼎体连接。这种耳垫为实心青铜,本身带三个榫头。
铜神兽
(二)分模制范法的使用,即一模可翻制多块外范和内范。
更重要的是,根据铸件的形制、纹饰将陶模分成若干组,再反复印制在范上,合成整器的陶范。对于那些小的器件,不宜分范的,用完整的实体模,母模的制作大多为手工直接雕刻,也有从器物上复制的。另外,为了固定内外范,除使用各种形状的子母榫外,还能够根据器物不同的形制和大小,在内外范之间的腔型内采用不同的芯撑,以控制并保证器壁的均匀,芯撑在浇铸后就固定在器壁上。
(三)先进的失蜡法工艺。
所谓失蜡法也叫熔模法就是将蜡料作成蜡模,继而在蜡模的外表浇淋泥浆并涂抹砂石粉末的耐火材料,硬化之后便形成比较坚固的外壳,即铸型,然后加热使蜡熔化并从铸型中流出,这样蜡模遂成泥模;最后在泥模内浇注铜液,便可铸成产品。熔模法的优点在于,用整模而无需分块,铸出的铜器不用打磨加工而器表光滑精致,适合于铸造复杂精美精细的铜器饰件。在淅川楚国铜器群中,使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不少,如铜禁,为失蜡法铸制而成。由此,楚国创新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在当时已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三、淅川楚国青铜纹样的装饰艺术和铭文
青铜器装饰的各种纹样,既是一种装饰艺术,也是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淅川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在继承中原商周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的交替出现,呈现出繁缛华美的装饰效果,又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在纹饰题材和装饰手法上,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了楚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与中原东周青铜器装饰艺术的不同风格。淅川楚国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动物和几何形两大类。动物纹样是以龙为主体的变体纹,有蟠龙纹、蟠蛇纹、蟠虺纹、蟠螭纹等。几何形纹样是指以自然景象构成的纹样,如绹索纹、环带纹、云雷纹、勾连雷纹、鳞纹、凸弦纹、乳钉纹、圆涡纹、三角形纹和S 形纹等。从总的发展看,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大多数青铜器以动物纹作为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样作为衬托。战国中晚期,仅少数的青铜器仍以动物纹样作为主要装饰,而大多数青铜器则素面或饰以简单的弦纹等。不过,为起烘托作用,在盖钮、附耳与足上往往饰以圆雕动物形象。楚器的精美、繁缛、夸张、华丽的装饰艺术风格,反映出了楚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如在器身上附加立体透雕的龙凤纹饰,与器身主体纹饰的复杂相对应,使青铜器在厚重中充满了灵巧。
复印花纹饰技术在当时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在王子午鼎的盖上,可清楚地看到母印翻印纹饰的痕迹。错金铜器见于铜戈上,其铭文错金,是在预先铸好的铭文槽中填以金线,然后压实、磨光。镶嵌绿松石器物见于2 件铜神兽器物上,是在预先铸好的纹饰槽中镶嵌以预先切割好的绿松石条、块等,然后压实、磨光。镶嵌黑漆技术在淅川铜器群中也有发现,如镶嵌红铜壶,在铜壶纹饰的凹入部,镶嵌黑漆,然后打磨光亮,把纹饰凹部衬托得富丽堂皇。这种工艺只见于楚器,可能为楚人所独创。既彰显出繁缛华美的装饰效果,又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对称形反复出现则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感,体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淅川楚国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中,除纹样装饰外,还用失蜡法铸造的主体圆雕龙形装饰。此类装饰往往作为器体组成部分的构件,如器耳、器钮、器足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青铜器上特别多见,富有独特的风格。用这种复杂的铸造工艺,楚人铸造出了先秦时代和其它诸侯国不能比拟的光辉灿烂和独放异彩的青铜器。
东周青铜器铭文主要记载了诸侯们的活动或各国诸侯自作用器,内容一般多为联姻陪嫁、夸耀祖先之类。与诸侯国之器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多的国卿和上大夫之器,如著名的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等的铭文,大多是表明身份的崇高和世尊荣之作。淅川春秋晚期的80% 以上的青铜器还出现了以鸟兽虫作为装饰的鸟虫书。这种鸟虫书在兵器上极其流行。更有一种文字,莫可名状,如王子午鼎铭文,既有鸟形的,也有人形正立或跽坐的,更有笔画演变成肢体,其奇诡怪异,极难辨释,婀娜多姿的文字是我们今天见到最早的金文。总之,这是字形艺术化走向极端的表现,不求辨认解读,但求字形之美术装饰效果,通篇文字可以当作图案或艺术作品。高超的装饰工艺技能和文化内涵在当时工业革命中具世界领先水平。
淅川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乃为楚文化的一枝奇葩,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含,透视出明显的楚人励志风,反映出了楚人幽深奇谲的浪漫气质和美学精神,在形体的直觉审美中,摸索、总结出统体审美立体感,放射出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彩,在我国古代铜器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是楚国铜器艺术的杰作。在楚国的青铜重器中,淅川出土的青铜器群最具代表性,标志着楚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精湛铸造工艺和装饰技术。学术界均以“奇谲浪漫”、“恢诡谲怪”来表达楚文化的奇诡性、特殊性、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