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梅戏选段《天女散花》中浅谈高校民族声乐戏曲风格的演唱与教学
2019-07-16高昕昱
高昕昱
【摘要】在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类型中,戏曲风格的作品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涉及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内容却是差强人意。然则,不论从中国民歌的继承与发扬,还是作为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戏曲演唱风格的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就黄梅戏风格的声乐作品《天女散花》来谈如何将传统的黄梅戏戏曲演唱技巧吸收运用到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中。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风格;演唱;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黄梅戏与戏曲选段《天女散花》的艺术渊源
(一)黄梅戏的艺术特征
黄梅戏因起源于湖北黄梅,源于当地民间歌曲。又称黄梅调、采茶戏,在安徽安庆发扬壮大。黄梅戏被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的唱腔起源于民间社会活动中的世俗歌舞,因其曲调朴实向上,活波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烟火气息。它的艺术特点在于曲调婉转曲折,唱词表达口语化、朴实真挚,朗朗上口的旋律华丽优美。唱腔分为平词和花腔两大类,花腔的唱腔特点追求轻盈与明快,以演小戏为主。平词类似于歌词以叙说的方式抒发胸臆,演唱中有“情动于声而形于言”的感受。
(二)黄梅戏选段《天女散花》的艺术特色
“天女散花”,原为佛教《维摩诘经·观众生品》里的一则故事,寓意天女散花的景象如同大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后世将天女把鲜花撒向大地,寓意春满人间,吉庆常在。黄梅戏选段《天女散花》正是借此故事的体裁与美好的寓意,后经谱曲填词,成为黄梅戏《游龙戏凤》中的经典唱段。《游龙戏凤》的故事是指历史上明武宗朱厚照在途径山西大同微服私询过的过程中结识了李凤,但他生性花心,不久又移情于他人,丢下李凤,而李凤际遇凄惨,在一年之后生下一男孩就去世了,但这个男孩却成为了皇帝。
该选段曾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演唱,降b调,2/4拍子,音域在e1-g2之间。旋律明快,婉转华丽,节奏分明。曲子结构分为AB两段的单二部曲式。A部分从“鲜花开放满天庭——到凡尘”;B部分从“国色天香世无伦——来散给有情人”。
二、黄梅戏《天女散花》中的戏曲风格演唱与教学
(一)黄梅戏《天女散花》的演唱艺术处理
黄梅戏是以真声演唱的剧种,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对于声音音色的把握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演唱时语言和语气要贴近自然说话的感觉。黄梅戏风格作品的演唱基本要求规范,女腔在一个八度内的自然声区。音程跨度小,但在演唱时依旧需要高位置的发声方法,如闭嘴的哼唱,声音从鼻咽腔经过,想象声音直达眉心或头腔。在e1-b1之间的声音音色由于旋律低平,音域扩张幅度小,常在3—5度之间循环往复,演唱时需要以集中靠前的声音为主,略掺假音,真假结合,做到“不压不挤”集中通透的声音音色。《天女散花》唱段前半部分的旋律低平,主要集中在低声区,在发声过程中要依托胸声共鸣演唱。“胸声共鸣”在戏曲中又被称作“膛音”,结合鼻腔哼鸣的方法,使声音产生反射共鸣,力求演唱黄梅戏的最佳共鸣。如“不如来散给有情人”这句唱直音时,要求降低气流的速度,紧闭声带,调整在胸腔的共鸣位置。音色表现力多以华丽婉转的细腻音色为主,声音力度的表现适中,体现塑造流畅抒情的声音质感.
黄梅戏的演唱使用的呼吸方法,依然是胸腹式联合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在吸气时,膈肌主动挡气,利用横膈膜下降压迫腹腔,使肋间肌、腹肌向外扩张,保证气息充足,胸部自然抬起,在演唱时有控制地呼气,慢慢收缩小腹,保持肌肉的对抗力量。换气的气口保持一句一吸气,如“天上鲜花”后面换气,保证下句演唱时的充足气,营造完整连贯的声音效果。
在黄梅戏《天女散花》演唱中,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重点是抓住语言的特色,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字的韵味离不开戏曲届常说到的“十三辙”,在此基础上,演唱时注意归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A部分中,“鲜花开放”注意发花辙的字,“a”“an”。
“ai”“ang”把字头字腹字尾的声音以规范的演唱方式发音,注意口型不宜过大,字尾的处理不宜拖腔过长,每个字收音干净利落。“满”这个字行腔较长,把握好十六分音符的速度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性在起音处尤为重要。声音的塑造方面,还需要注意方言的运用对于歌唱语言的修饰,《天女散花》的歌唱语言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演唱时注意个别字的发音,如“百媚”的“百”字,不读“bai”读“bo”,结合方言演唱的声音更具有黄梅戏本身的地方风味,表现力更丰富。除此之外,唱段中的旋律运用了装饰音的表现手法,加入“倚音”“滑音”(下滑音、上滑音)“波音”等装饰音,如“鲜花开放满天庭”中“满”字加入了d1的单倚音,使曲调更加委婉动听。“国色天香世无伦”的“无”字加入了波音的表现手法,以多样化的语言与声音的的艺术处理,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天女的动人形象。
“散花天女”本是佛家仙女,娇媚柔美,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与食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女截然不同。《天女散花》中用来表现“天女散花”心理活动所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注重曲调旋律音程的走向。因此,在该唱段中体会AB两部分不同旋律表现“天女散花”时的不同心境,所蕴含的不同情感,是抓住戏曲中“天女散花”神韵来塑造神话人物声音形象的要义。
(二)黄梅戏选段《天女散花》的教学手段与意义
在高校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教唱的地方民歌各色各异,但学生在演唱时并不能按照各地方的民歌语言特色准确把握演唱韵味,传神生动地表达歌曲。学生在准确把握地方民歌的歌曲表现等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黄梅戏的演唱曲目进课堂,对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意义深远。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打破了传统声乐教学单一的授课方式,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求知欲、知识的趣味性,更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黄梅戏的学习追溯安徽一带民歌的起源,了解该地区唱腔的风格形成, 为更好的研究地方民歌作积淀。从教学演唱方面来说,用“字、声、情”传统教学法结合黄梅戏演唱的自然声区偏真声为主的演唱方式,是科学的、符合歌唱艺术的审美。同时,将学生普遍存在的自然声区的音色过渡不稳定、音色不明亮等技术难点,很好地在演唱中进行艺术实践。将发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入演唱中实际演唱中,更好地探索解决歌曲演唱中攻克技术难题的途径。
从课堂效率方面来讲,教师通过课前设计,将新的学习的内容黄梅戏作为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作为手段,布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主动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背景知识,实现声乐实践课堂充实、有利建立高效的学习效率。黄梅戏的演唱在声腔的控制表现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学生实践演唱,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二度创作之后,亦是对民族文化的技艺传承与创新。
结语
戏曲风格的教学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属于被边缘化的演唱风格类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声乐作品时更注重作品是否悦耳,是否易于传唱,极少会关注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关注戏曲风格的演唱。对于传唱经典戏曲选段、传播中国文化,继承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在演唱中吸收并且發扬戏曲中的演唱精髓,还有待于高校声乐教师的关注与引导。黄梅戏演唱能够增强声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与创造能力,得益于它在发展过程中贴近于生活化,能够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来自生活化的真实与质朴,而真实与质朴正是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所倡导的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1]尹萍.探索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J].高教探索,2005(5).
[2]林红.对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7(7):155-157.
[3]杨宣祥.向生活学习——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我见[J].黄梅戏艺术,1998(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