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学环境之课堂座位编排方式

2019-07-16孙文博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教学环境

孙文博

摘 要: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切内外条件共同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又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座位对学生的影响、座位编排的原则及如何合理编排课堂座位四个方面来探讨教学环境因素中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对课堂座位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教学环境;课堂座位;编排方式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作为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专门育人环境,在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任何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学环境也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大影响,如: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各种教学设施;社会信息;座位编排方式;班级规模;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及其他因素都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1]本文就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这一因素作以详述。

一、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

学校是培育人的场所,学校中的一切设施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休息的基本场所,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教室中度过的,而教学这种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在课堂发生的。就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来看,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主要 有以下几种:

(一)秧田式

秧田式是一种最传统、最普通、最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自夸美紐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开始,秧田式在中小学成为了主导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适合大班教学。在这种编排方式下,教室中学生的课桌整齐划一,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比较容易控制学生和课堂纪律;课堂教学效果相对于其他座位排列方法比较理想;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较其他编排更好。但这种编排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它不仅从空间上限制了学生的相互交往,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相对减少;而且突出了教师在班级空间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很少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二)圆形式

圆形式即把全班同学围坐成一个大圆形进行学习和讨论,中间空出来的空间则可以用来开展班会、游戏等活动。圆形排列把全班同学最大可能地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之间都可以看到,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进行,从而增进同学间交往、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师生之间的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公共空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成班级中的各种交往活动。[2]而且,从空间特性上看,它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对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圆形式下,同学只能方便地与坐得离自己比较近的同学交流,隔得较远的同学则不方便交流,因此,它缩小了同学间的交往面。

(三)小组式

小组式排列法是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组由四一六张桌椅构成。小组式排列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中小学中非常流行,小学、初中的课堂座位编排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排列法比较适合于讨论、作业课。小组式排列满足了新课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要求,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还可以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小组式排列也有它的局限性,即它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只有当学生的人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如25-40人),才有足够的教室空间来进行这种排列。[3]

(四)会议式

会议式排列法类似于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它是将课桌椅面对面的摆成两列,学生分坐两边进行交流活动。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也可将课桌椅摆成四列。这种排列法的优点与圆形排列法相似,即特别适合于课堂讨论,有利于课堂的社会交往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相互影响。[4]

(五)U型式(马蹄式)

U形式也称马蹄型,是将教室里的课桌椅编排成U形,教师一般处在U形的开口处。U形式既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问题讨论、实验演示、即兴表演等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让教师方便地在每个同学身边走动,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充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但是U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和小组式一样,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如果“大班教学”也要采用这种排列方式,那只得用两个、甚至三个“U形”嵌套在一起,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座位对学生的影响

(一)课堂座位对学生注意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发现,教室两侧的学生要看清楚目标字很困难,正确回答仅占40%。该结果表明,教室两侧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搜索很困难,即视觉注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说明黑板上两侧的字相对于对侧学生来说视角太小。在课堂上,学生不但要注意教师给予的视觉信息,而且还要注意听觉信息。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觉注意也可能受到影响。[5]对于教室两侧的学生而言,对侧黑板上的字和图形等相对比较模糊,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搜索对侧的字和图形等一定非常困难,这种很困难的视觉搜索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力就会减弱,当学生花一定时间去理解先前的内容时,就没有过多的注意去关注教师新授的内容,久而久之,这种注意能力的降低就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因此说,课堂座位会对学生的注意能力产生影响。

(二)课堂座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正如上所述,处于教室两侧的学生对于其对侧黑板上教师书写内容识别起来很困难,他们可能花费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去分析课程内容,时间久了,学生就有可能滋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学习动机。

(三)课堂座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讲台是课堂的压力源,按离讲台的远近可以把教室分为高压区、中压区、低压区。处在高压区的学生教师能够有效地监控,他们能较好地约束自己、认真听讲、积极反应、受益较多;处在低压区的学生由于教师监控不力,容易分心,对课堂教学采取退缩、旁观和冷漠的态度,容易出现不良行为。长期处于低压区的学生在教师的“忽视”中,不满情绪难免会悄悄滋长,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再关注教师课堂活动了,自身的课堂参与意识在无形中慢慢地减弱,很难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更为严重的会发展到扰乱课堂,滋生出对集体的冷漠、失望甚至敌视,因此,合适的课堂座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课堂座位对学生交往的影响

在我国,课堂座位排列的基本方式都是秧田式,而在秧田式这种模式下,座位的固定蕴涵着学生身体位置的固定,而学生身体位置的固定必然会造成远距离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便。教师为了便于课堂控制,极少让学生走动和大声讲话,自然就限制了学生的课堂交往范围。因此,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极其狭窄,仅局限于前后左右几个邻桌。一旦邻桌几个同学缺乏交流的基础,就连这种范围极窄的交往也难以保证,至使学生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只能流于表面,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交往。

三、课堂座位编排的原则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教室座位这一教育资源的主要支配者,应该在座位安排上有自己的主见和认识,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座位的教育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做到灵活、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教室座位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6]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座位编排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全体化原则

全体化原则是教师安排座位的一个总原则。全体化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编排学生座位时面向全体,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高矮、视力等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每一个学生的座位,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二)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学生座位的编排使班级成为一个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场所。

(三)社会化原则

社会化原则即在对学生的座位编排时教师要尤其要注意创设各种条件,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使班级成为与社会相通的学校围墙内的“小社会”,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四)互补化原则

所谓互补化原则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座位格局,达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地发展自我的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品行互补。不同性格、气质、品德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坐在一起,如独立性较强的学生与依赖性较强的学生,脾气急躁的学生与稳重有耐心的学生等,这种互补效果胜过教师的直接教育,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性格冲突,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2、性别互补。性别因素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互补和诱导作用,如女生的含蓄和善于观察与男生的粗犷和喜欢表现,女生的形象思维、注重感情与男生的抽象思维、注重理性,女生的认真细致与男生的坚毅敏捷等,均可优势互补。3、智能互补。要尽量让知识和能力不同者编排在一起,实行智能互补,达到优化组合、共同进步的目的。4、环境互补。不同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如城镇与农村,生活富裕家庭与生活贫困家庭,幸福家庭与不幸家庭之间的差异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编排座位时,也要能有所顾及,使学生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7]

(五)公平化原则

公平化原则应该是贯穿在教师编排座位的始终,公平即要求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不以个人喜好、对学生的偏爱、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等来编排座位。座位的安排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自愿为主。公平化原则要求教师不滥用职权,不臣服强权,不徇私情,是保证教育民主化的重要规范。[8]同时,它也是前四条原则得以实现的保障。

四、如何合理编排课堂座位

教师在合理编排课堂座位时除了参考上述原则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组,整体流动

编排座位应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互助合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座位编排时,班主任有意将学生崇拜的对象或学习的榜样或追赶的目标,放在其眼前或身旁,学生时时受到激励、处处受到督促,这样就能潛移默化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因此,可将全班划分为若干个由4-6名异质学生,即性别、学习成绩、个性等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将学生干部均匀地分配到各小组,同时保证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学生座位编好后,除了特殊情况下的个别调整外,还要定期进行整体流动,以全面调整学生的视听方位,扩大学生的交往面。[9]一般可采取:1、横向移动法。让同桌学生的座位作左、中、右水平移动。2、纵向移动法。在前后排的学生身高差异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可让同桌学生的座位作前后垂直移动。3、同桌互换法。定期让同桌的学生互换座位。

(二)跟踪反馈,适时调整

随着班级教学情况和学生自身情况(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必须适时进行座位变化。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并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班主任的自我反思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与时俱进、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充分听取学生呼声、尊重学生意见和征求任课教师的建议的前提下,对学生座位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调整,以适应班级教学情况的变化和发展了的学生“需要”。[10]一般情况下,每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就要对学生座位进行一次全面调整。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营造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变革传统的“秧田式”排列方式,综合使用多种排列方式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合理地编排学生的课堂座位,不仅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尊重,更是为了促进班级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教育功能发挥的最佳化,最终能使育人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9.

[2][3]汪斯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室座位排列方式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7.

[4]田慧生.浅谈课堂座位的编排设计及其教育学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1995-06.

[5]马艳云.座位对学生课堂注意之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6-10.

[6]范远波.教室座位的教育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6-08.

[7]黄文彬,许召强,丁光雄.对中小学座位编排的若干思考[J].教育改革,2002-06.

[8]徐敏娟.从教室座位安排看教育过程平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0.

[9]蒋波.教师编排学生座位的失当与适当[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

[10]孔德利.班级学生座位人本编排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6-05.

猜你喜欢

教学环境
例析应对体育教学环境突变的教学策略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