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2019-07-16王涛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王涛

摘 要:运动训练是提升受训者体育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体育运动训练强度大,受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性运动损伤或陈旧性再次损伤等风险。探讨了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意义,从降低体育运动训练损伤发生率方面,加强对受训者自我保障、心理调适,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科学调整训练强度,以实现运动损伤程度降至最低。着重探讨了常见体育运动训练发生损伤的类型,梳理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运动损伤类型;预防建议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训练是常规化教学内容。但由于不同受训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事实上,对于体育受训者而言,运动损伤是困扰受训者体质锻炼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专项技能训练,制约受训者体育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损伤的客观性,从造成运动损伤的类型、因素分析入手,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建议。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预防意义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较多,在对运动损伤类型划分时,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为突发性运动损伤。该类损伤主要是受训者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如体操训练时受伤部位多集中于腕、肩、腰等关节处,足球运动受伤部位多集中于膝关节、踝关节,排球运动训练损伤多集中于腕关节、手指等。突发性运动损伤与受训者所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强化受训者身体素质、体育专项能力过程中,为实现预定训练效果,往往会采取一些强度大、重复性高的训练模式,这种高强度运动训练,可能会对受训者的肌肉、肢体等带来拉伤,增加运动损伤概率。如一些受训者在高负荷运动训练下可能会出现操作不当,或者在进行初次高强度训练时突发运动损伤。另一类为陈旧性再次损伤。该类损伤主要是受训者已经发生过不同的运动损伤,在后续训练中未给予重视,或者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或者体质条件未能彻底恢复,从而诱发的陈旧性损伤。如常见的陈旧性再次损伤有滑腔炎、滑膜炎、网球肘等,在未给予良好治疗、有效恢复前,很容易转变为陈旧性运动损伤。同样,陈旧性再次损伤也与所从事的体育专项运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如足球训练中脚部、脚踝等部位在初次受伤后出现酸胀、运动受阻,如果未给予有效治疗继续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可能会增加脚部、脚踝关节损伤组织的恢复难度,而且极易造成再次损伤。

开展体育运动训练,其目的在于提升受训者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状态水平,最大化地激发受训者的体育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但对于体育运动训练,要贴近受训者身体、心理发展实际,强调训练计划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来提升受训者综合体质。教师在组织体育运动训练指导时,如果忽视受训者运动损伤预防工作,甚至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身体损伤属于正常现象,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则极易可能诱发更多的运动损伤风险事故,也会对受训者带来身体伤害,严重者可能造成终身残疾、威胁生命安全。因此,从提高受训者身体强度和体质素能上,教师要正确对待运动损伤,树立体育运动训练损伤意识,特别是在初次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更要关注受训者的身体条件及运动训练强度,正确引导受训者做好运动训练自我保障工作,提高运动训练合理性、高效性水平,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同时,结合不同受训者身体机能状况,制定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促进受训者身体综合素能的全面提升。

二、造成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的主要因素

体育运动训练是为了达到预定体育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专门性体育运动锻炼计划及训练方法,由于体育运动训练具有反复性、多次性、高强度特点,也增加了受训者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总体来看,造成体育运动损伤的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体育训练负荷设置过大、节奏过激。运动训练负荷主要是训练的强度,与受训者在具体体育项目中的最大耐力体能具有关联性,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受训者的身体机能与训练负荷之间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身体机能可能会出现透支现象,最易发生肌肉拉伤,而带来运动损伤。二是训练方法不科学,未能因人而异。体育运动训练具有明确的计划性、针对性,要结合受训者体能实际进行综合规划。对于一些存在陈旧性损伤的受训者,在运动损伤未完全恢复,后者训练强度、训练节奏过激时,可能会对损伤部位带来更大的影响,严重者带来再次损伤。同时,一些训练计划具有统一的模式,未能兼顾受训者个体差异性。如存在膝关节损伤的受训者,在蹲起训练量过大时会造成膝关节受压过大,而诱发膝关节、肌肉组织的再次损伤。因此,对训练科目的普遍性、统一性推进,也要统合对受训者实际情况的合理设置,避免催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三是对体育运动训练期望过高。体育运动训练是提升受训者体能成绩的有效方法,但对于运动训练目标,不能期望过高,而要兼顾训练负荷、训练方法、训练计划的客观性,从心理上正确对待运动训练。通常,合理的训练计划是降低运动损伤的关键,如果对受训者期望过高,增加的训练任务过多、过重,有可能超过受训者的自身负荷,而加剧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所以说,体育运动训练的开展,不能预期过高,要结合受训者实际,合理设定不同的运动强度和目标。

三、改进体育运动训练诱发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高校在推进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中,要正确对待运动损伤,重视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完善,不能为了出成绩,生搬硬套训练方法,忽视对受训者体能实际的综合评定,要从训练之初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稳步开展。

(一)明确体育运动训练原则,切实关注运动损伤防范工作

体育运动训练工作的实施,要把握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统合“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协同原则。在体育专项运动训练中,基于具体运动项目,以提升运动成绩为目标,严格细化运动训练计划及内容。在一般训练中,主要采用变换训练内容方式,来优化和发展受训者身体机能,为专项训练奠定基础。同样,在专项运动训练时,还要根据训练目标,优化训练手段、方法,提高训练针对性。因此,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本身在目标、方法、训练计划上具有差异性,前者更注重基础训练,后者注重成绩提升,两者要合理调配,相辅相成。在实践训练中,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也多综合应用。二是在运动训练中融入区别对待原则。体育运动训练,要针对不同项目、不同受训者体质状态实际,制定合理的与之相应的训练计划,对训练方法、对受训者训练承载量进行科学测定分析,避免过量训练诱发运动损伤。事实上,不同运动项目本身对体质、体能要求不同,要遵循运动规律,有区别地对待运动训练。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项目多,训练人数多,不同項目、不同学生在训练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建议以小组形式开展运动训练,设定“共同中选择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不同项目、不同训练阶段、不同受训者进行针对性指导。

(二)树立运动损伤意识,合理调适运动训练目标

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重视运动损伤问题,在思想上保持积极、正确面对态度。同时,要引领学生认识运动损伤,形成运动损伤意识,遵守体育运动训练规律,参照运动训练计划,并增强自我安全防范保护意识。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推进,教师要结合运动训练目标、任务,全面制定运动訓练计划。如考虑受训者的年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技战术掌握程度等,分析运动训练中诱发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受训者训练强度、内容、方式,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损伤的措施,确保运动训练计划有序落实。在训练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受训者的体质条件及状态,引导学生做好训练前期准备。如开展赛前热身训练,将一般性运动准备与专项训练运动准备进行综合安排,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部位进行针对性拉伸、加强训练;根据训练场地条件、气候、学生状态,优化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室外温度过低时要延长准备时间;对存在损伤的部位,引入间歇式或柔式训练,避免加剧损伤程度。

(三)动态调整训练负荷,优化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负荷的设定具有难控性,通常需要结合受训者体质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教师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时,要对训练负荷进行科学、动态调控,避免训练负荷过大,造成运动损伤。以爆发力训练为例,在训练计划中对相关训练科目的过度训练,增加肢体关节的重负压迫,有可能造成关节组织损伤危险。在一些技术性训练科目中,肌肉长期处于僵硬或体能透支状态,对一些高难度动作完成率不高,也会加剧相关肢体部位出现损伤刺激。如体操训练中对平板支撑的训练,可能对手腕、手肘带来损伤。从训练目标上,加强受训者爆发力、耐力、平衡感、柔韧性、技术性训练,可能会在训练方法上出现不当问题,一些训练方法在短期内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但却可能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在上次训练负荷过高后,要给予体能恢复期,本次降低训练负荷,促进训练负荷与体能保持良好平衡。另外,加强受训者心理指导工作,对运动训练不能盲目,要合理设定预期,兼顾个体训练实际情况,在体能接近临界点时,要降低训练负荷、强度,调整训练方法,确保对受训者生命健康的观照。

参考文献:

[1]赵海萍,陈文灿.功能性训练与预防运动损伤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6):17-18.

[2]文武.探析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