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探索与研究
2019-07-16李艳武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但是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抗压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今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特点、现状及干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具体包括心理危机的概念,心理危机的现状、来源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
我国关于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内容多为危机干预的实用操作,也有部分涉及理论创新,国外对学生自杀及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较早,体系也较为完善。我国最早的危机干预行动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之后,由北大六院进行了对死难者亲属的心理辅导工作。长期以来,高校工作者对干预机制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如“班级、院系、学校”三级预防网络,也出现了“六位一体”、四向交互、五级联动,预防、预警、干预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交互型体系。这些干预机制均注意到对心理危机发现和处理的及时性,希望以预警系统为切入点,加强干预的有效性。但由于各级预防和干预人员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对危机的识别能力不足,同时多数高校与专业医学心理机构联系不紧密,难以在突出事件产生时,第一时间接受专业危机干预,来保障个体的安全。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是指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自身的感知与体验。它是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
心理危机是指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或人群除了有典型的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障碍外,通常在情绪上表现为暴躁冲突或抑郁强迫、狂躁多语或孤独少言、痛苦不安或激情难抑、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等严重的情绪与行为失衡状态。这种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在学生的冲突性行为中还常表现为轻生自杀、肢体自残、暴力攻击、离家出走,以及吸毒、酗酒和性行为错乱等。如果这些冲突性行为在学校管理、社会安全或社会法律的层面上得到阻止和解决,而没能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一)高职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缺乏重视
虽然各高校都有心理健康中心与专业的心理师资队伍,也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些高校并没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摆在一个重要位置,校方只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重视,而在平时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则不重视,这使得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很难预料。
(二)国内高职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防范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只重视危机的结果处理,并没有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防范,模糊了危机干预各个阶段的重点,所以当危机发生时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以至于失去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达不到相应效果。
(三)国内高职学院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教师少
由于我国在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起步较晚,而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人员更少再则我国国民普遍对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不重视,认为是精神类疾病的错误认识,导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导致研究和学习心理方面的人才较少,这也导致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十分缺乏。
三、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高职院校的学生同其他高校的学生一样,都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步成熟的阶段,但心理发展却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大一学生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对高职院校生活不适应,特别是专业背景浓郁的铁路院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角色转换困难,对准军事化管理的抵触情绪,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二)大二学生心理问题
大二学生面对考试挂科、大挂,纪律处分,恋爱分手等问题。对集体组织的活动持有逃避的态度,因为一些言语方面的小过节导致发生肢体性冲突,遇到挫折后不是选择直接面对、迎难而上,而是选着逃避,课余时间花在手机社交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言语交流,同学之间隔阂越来越明显。由于社会负性文化的影响,遇到挫折时个体表现脆弱,抗压能力极差,暴露出高职学院大学生个性不健全方面的缺点。
(三)大三学生心理问题
大三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学习较好的女性大学生,面临着理想单位竞聘不上的压力,这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
四、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心理测评全程化机制的建立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同其他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绝大数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属于心理发展过程的正常现象。一般而言,大学生心理发展可以分为: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走向成熟阶段。大一学生处于适应准备阶段,新生遇到的问题较多,各方面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因而会遭遇到较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大二学生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问题较少,并非没有心理问题;大三学生处于走向成熟阶段,一般能较好的处理遇到的困难。我们学院只是在新生报道时有心理筛查,后续无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应该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测评全程化机制。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实现不同时间段的全程化心理状态监测与评估,尤其是在重要关键节点,如入学后、转专业后、考试大挂后、奖助学金评定后及重大负性事件发生前后,这样可以实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交互型体系的完善
目前学院较多停留在危机事件的干预上,但若能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危机干预工作本身的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发挥能起积极的作用。
(三)以班级干预为主要形式的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
改变以往坐等学生上门咨询、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可以采取以班级干预为主要形式的方法。首先,班级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熟悉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特点,有利于干预工作的开阵。其次,班级内部联络方便,信息畅通,便于危机干部的实施。最后,班级“一正八副”组织形式固定,有利于危机干预和教育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危机干预效果的巩固。他们不仅要受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还要与辅导员密切配合,联合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安全员共同完成危机干预的使命。
(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危机主体自身因素作用的研究
目前较多的心理危机干预重视的外界的干预,忽视了个体的自身因素: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免疫系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重要的作用。若能调动个体的自身因素即内在动力来应对危机,对危机主体能够顺利渡过危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完善学生人格发展、构建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将起到不可获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竹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8.1.1.
[2]李霞.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
[3]王克俭.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影响分析和模块化对策[J].職教通讯,2017.32.
[4]陈志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危机干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1.
[5]邵剑璞.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初探[J].教育前沿,2010.9.
[6]李艳武.浅析高职学院社团建设与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