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途径研究
2019-07-16赵南森何磊磊李家辉姜明波
赵南森 何磊磊 李家辉 姜明波
摘 要:“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大学生作为祖国栋梁,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本文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意义,并对其实施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施途径
一、引言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的命题。2016年12月,总书记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重要指示,着重强调了“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特殊内涵。
目前,各高校大多积极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但仍存在教师理论素养不高,宣传教育与日常课程融合度不强,宣传方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高等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力度,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行。
二、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宣传教育方式较缺乏传播力
由于“中国梦”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环境各有特点,教育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需要在实际宣传教育中变通思想,灵活操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和“中国梦”的内涵特点采取了多种宣传教育方法,主要有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讲座报告和媒体网络宣传,以及现场参观调查等途径。然而,“中国梦”宣传教育方法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中国梦”教育作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崭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选择并创新出适宜的方法,但在实际宣传教育中仍然存在生搬硬套等情况,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二)宣传教育氛围较缺乏渗透力
“中国梦”宣传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中国梦”宣传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校园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自信意识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中国梦”宣传教育环境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从制度环境来看,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重投入,轻产出;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严重制约了“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从物质环境来看,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包括必须的场地、设备等,应加大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场馆、基地和平台;从精神环境来看,涵盖了与“中国梦”有关的师生思想观点、价值观点、审美观点、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等。
(三)宣传教育主体较缺乏影响力
“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主体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于“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效性与宣传教育者的素质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从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入手,切实提高“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目前“中国梦”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政治素养不高。关于经典理论和理想信念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致使部分教育者无法从内心真正认同“中国梦”教育的政治价值;其次是业务素质不高。有些“中国梦”宣传教育者自身缺乏对“中国梦”的理性思考,无法达到“中国梦”教育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问无法准确解答,这也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者业务素质产生一定的质疑。
三、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目前,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类思想文化的冲击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倾向[1]。而“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蕴含了党的执政理念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科学理想信仰的具体形式,是大学生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积极投身于各个平凡岗位的有效载体。“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看待社會,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全面提升政治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因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不同,因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的变迁而改变。“中国梦”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融合了民族精神、人文教育、道德修养等内容,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承担着创新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弘扬和传播最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有利于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意识,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有利于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实现青春梦、教育梦,从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三)实现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各国之间交流合作增多,各类思想文化碰撞也日益激烈,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正是这个时候,才需要一面旗帜来引领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走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大学生毫无疑问,是社会上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主力军,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主要力量,他们担负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进步”的重要使命,所以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需要。
四、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扎实根基,加强思政理论学习
总体来说,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起到了一定效果,但距离真正的“入脑入心”仍任重道远。部分大学生缺乏日常理论学习,对“中国梦”了解甚少,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国梦”理论體系的梳理和阐释,为宣传“中国梦”打下坚强的理论基石。课堂教学作为“中国梦”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认知水平,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直接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让“中国梦”更好地入脑、入心[3]。首先,要让“中国梦”进教材,把相关知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融合,充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其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动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主题交流会、辩论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国梦”的学习和宣讲。
(二)拓宽渠道,持续网络教育创新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需要运用好网络教育这个“新兴课堂”。一方面建立“中国梦”专题网站。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学习和日常生活实际,尽可能涵盖学生关心的多方面热点问题,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媒体”的引导作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应积极参加新媒体建设,通过利用“中国梦”微博群、朋友圈、QQ群等渠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双向互动。师生双向积极互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另外,可以培养、建立一支坚实的新媒体评论员队伍。培养、发展一批“意见领袖”,在媒体平台中占据主导位置,发挥引领和风向标作用,传播积极健康的社会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三)注重熏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积极创建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丰富课余生活具有非凡意义,是一种其来也渐,其入也深的熏陶。高校可以充分依托校园主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各类活动,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利用校园宣传媒体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报纸、电子屏幕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引导他们自觉地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不断加强专业学习。二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写作大赛、演讲比赛等具体活动,使其真正融入校园生活、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4]。三是发挥模范典型人物的正能量。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培育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的事迹感染人,引领人,熏陶人,在校园内唱响“为实现梦想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为师生搭建筑梦、圆梦的舞台。
(四)联系实际,丰富社会实践内涵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增强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日常所学和专业特长,实际践行中国梦来提升认同感。一是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了解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和无私奉献精神等,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到具体行动上。二是要把“中国梦”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教育中。引导师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认识,促使他们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提升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深化对“中国梦”内涵的把握[5]。三是广泛开展“中国梦”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立项工作,提升学生贡献“中国梦”的素质和能力。
五、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持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具有实现“中国梦”的朝气和活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每个青年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当下的青年教育应紧密结合当下时代潮流,充分用好十九大报告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支部、进头脑专题教学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加强“中国梦”教育,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航向。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也要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王平.将“中国梦”融入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2013( 6) .
[2]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7) .
[3]朱宇,邱增凯,张楠.高校运用新媒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的探索[J].中国报业,2013(6).
[4]肖燕.“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叶小丽.“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式研究——以高校大学生宣传教育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