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19-07-16刘婵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刘婵

摘 要: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繁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的提供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本文从思想道德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环境、构建乡村公共文化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文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到合适的对策,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以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是受乡村文化的影响,乡风与乡村文化繁荣有着密切联系。净化乡风,发展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繁荣乡村文化的内在诉求

我国正处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时期,价值取向多元、道德观念复杂,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良好道德风尚的回归,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新的“窗口期”。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个基础工程。

占据我国广大面积的乡村是文化“新”与“旧”发生严重冲突的场所,思想道德碰撞剧烈,急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净化乡风,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文化发展呼唤多种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建设智慧和资源,古代诸多圣贤和治国者都曾就思想道德相关问题著书立说,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发人自省,引人深思。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利用这些智慧和资源,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服务。但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传统美德面临种种挑战,乡村文化也受到冲击。弘扬传统美德,是一个非常现实紧迫的问题。

诚信是乡村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信是人们交往、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可以减少村民之间的摩擦和隔阂。但随着城镇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旧村庄的“熟人”向现代化新村庄的“半熟人”转变,人们交往和市场交换的频繁,加上村民素质教育不高容易被利益所誘惑,这样给乡村的诚信体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难题,也给乡村文化带来不良的风气。比如有些村民为了得到低保的名额在评定过程中夸大或伪造事实,在核查中也极力阻拦。此外,旅游乡村坑外地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村民的思想观念跟不上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更高水平的上层建筑,也就是思想观念,但因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再加上乡村教育的落后。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不达标,村民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思想观念无法更新。其次,诚信体系机制的不完善,乡村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诚信体系。同时受外来“糟粕”文化的冲击。

发展乡村文化、文明乡风。重要的是树立乡村诚信,加强乡村诚信体系的建设,把诚信作为一种工具居于在体系内。发展乡村教育,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三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诚信文化。

“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部分。“仁”是中华民族各种道德中最基本和最高的德目,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共德和恒德。乡村在物质金钱的冲刷下,许多传统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逐渐被淡忘。据我所了解的乡村“仁爱”现状不太乐观,也许是社会的病态心理导致村民变得有些冷漠。比如:邻里关系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这些是“仁爱”缺失的表现。

克服这些不“仁爱”的行为,需要我们:一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仁爱”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的时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缩影,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极为重要。乡村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传统美德为引导,助力乡村振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乡风

因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差异的存在,文化的价值主体所展现的意义并不相同,而价值主体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不同时代的理性思维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特定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价值信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其核心内容都是价值和价值观念。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建设任务。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的 习惯。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在广博的乡土社会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培育和实践动员,既是消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现实困境的呼唤,也是传承和创新我国新时期乡村价值世界的重要理路。十九大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对于繁荣乡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现阶段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干扰,传统主流价值观流失。随着城市化的推动,乡村也逐步开放发展,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淘汰的、腐朽的文化,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兴起、普及,加快了打牌、赌博等低俗价值观的传播。乡村人口“两端化”,文明程度低级化。法治建设遭到挑战。村民大多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法律意识淡薄。乡村治安差,破坏乡村和谐。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出入,乡村人员组成复杂,又缺乏科学的管理,使得矛盾激增。赌博、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的出现,也破坏了村里和谐的氛围。

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乡风。首先,各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定期组织村民以讲座、会议等形式集体学习。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乡村传统曲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第三,融入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

二、重塑乡村传统文化是繁荣乡村文化的基本要义

乡村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其文化环境的封闭性较强,千百年来已成定势的乡村生活方式、僵化落后的生产方式、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一系列的问题逐渐使乡村居民失去原有文化。

(一)重塑乡村文化环境

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和文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都可以通过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得以解释。

现阶段乡村文化环境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内部文化的瓦解重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李军明、向轼两人提出的乡村文化衰败化、碎片化和乡村文化低俗化的 “三化”的现象。

乡村文化衰败化。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高福利、高机遇吸引了众多的乡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乡村年轻人口大量流失,乡村传统文化无人继承。城市“优越感”与乡村“自卑感”,使得乡村文化被排挤到边缘。大多人认为城市文化比乡村文化科学、先进,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乡村的文化,导致乡村文化话语权逐渐消失。因为基于人的理想选择(其实是有限理性),乡村原有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悄然的发生变化,长期下去必然导致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解体,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傳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而成为乡村社会最高的社会主宰。

乡土文化碎片化。严墨指出文化是创造的,也是人定义的,向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是一个易于碎片化的时代,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把碎片化不断重构的社会。但遗憾的是乡村文化并没有按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碎片走向整合,而是更严重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具体表现为自为的碎片化与人为的碎片化。自为的碎片化是指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按照自身的运行逻辑进行有序的文化演化,部分文化要素的功能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构成乡民生活的需要,例如侗族的火塘和鼓楼、苗族的婚恋习俗等文化要素都出现不同程度地衰退,“自为”地散落在乡村中。人为的碎片化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符合大众口味、亲近人们生活的文化就被人们选择性的保护利用起来,而偏离人们生活、小众的文化常被人们选择性的忽视。

乡村文化低俗化。近年来提起乡村就会出现“乡村非主流”这一词。“乡村非主流”即杀马特,是一种造型夸张、引人发笑的艺术表现形式,起源城市,现流行于乡村。“乡村非主流”可以说是乡村文化低俗化的代表。染奇异发色、穿奇异服装、抽烟喝酒等这些都是“乡村非主流”的主要特征。不良嗜好(行为)也是乡村文化低俗化的另一大表现,比如:抽烟、喝酒、赌博等。

重塑乡村文化环境。首先,培养村民文化自觉意识,阻止乡村文化衰败化。“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结晶,它要求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及发展趋势,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村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发展先进文化,抵制乡村低俗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向导,以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发展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再次,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促使文化走向整合。最后,文化保护根植于原生态地,坚持文化与环境相统一。

乡村文化重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通过乡村文化重塑,可以塑造乡村主流的价值观减少乡村文化低俗化,也可以促进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减少乡村文化的衰败化和脱域化,以此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特色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的内涵不仅是当地民风、精神、生活、习惯、建筑等内在表现,也是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城市建设发展等外部表现。

占据着我国大部分国土面积的乡村,每个乡村都有本村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这些文化正被逐步被现代文明所吞噬。比如特色的小民居逐步被清一色的砖瓦房所替代,各地古方言逐渐消失,传统的曲艺没人听,转而去听大众化的“重金属摇滚”,正如电影《百鸟朝凤》中传统唢呐无人问津,重金属摇滚“座无虚席”的场面。

发展特色乡村文化。首先,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用乡村特色经济体系带动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又拉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利用品牌效应,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如今品牌效应的影响是越来越深,借助文化本身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对于特色文化的传播就有重要影响。

特色乡村文化的建设,根据本身的特点,量身打造,盲目借鉴是不可能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的。

三、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议题

当前,农村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迁,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丧失殆尽,家庭关系高度理性化,个人行动逻辑不断去公德化,乡村社会面临伦理与治理上的双重危机。作为乡村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 乡村公共文化也归于式微,其本质是一种乡村文化的“公共性消解”。尽管如何再造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尚未真正破题,但乡村公共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首先需要从扩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入手。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在服务。目前乡村的各项服务体系受到经济的制约都不完善,而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是一片空白。公共文化服务是发展公共文化的重要条件,所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刻不容缓。乡村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为其提供财政支持,比如“村村通”、以为村单位建一座图书室、电影放映室等,同时也可以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民间自发成立服务组织。比如民间艺人曲艺下乡活动,村民自发组成的“文艺队”等,借助这些人的力量,传递公共文化服务。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种类

乡村中高端公共文化缺乏,中低端公共文化种类少且供给不足。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种类行动亟待推进。可开展城乡经济、文化合作,乡村可借助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借鉴其宝贵的经验来发展经济、文化。其次村领导等应积极学习新知识,在村中起带头作用,改变村民思想,与时俱进。

(三)提供多种公共文化平台

文化的传递性就决定了文化在传播中发展。传播范围比较广且大家一起享有才叫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将迎来5G 的时代,到那时信息传递、文化传播速度更快。公共文化的传播也不局限于口头传承、书籍记录等,如今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媒体为公共文化传播提供不同的平台。目前乡村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是电视、广播或者戏剧表演,平台较少。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借助科技的力量提供多种平台传播文化,打造公共文化传播平台。

(四)开展各式公共文化活动

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歌舞表演,例如:秧歌队、老年人合唱队等,总之,活动内容、类型比较单一。那么繁荣乡村公共文化,就必须要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乡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需政府、村民、及市场的多方合作,乡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健全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对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有利的,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总结

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乡村建设也有新的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目标指导。文明乡风,繁荣乡村文化需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刘新玲,陈锦萍.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研究[D].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6).

[3]谢凤莲.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是时代的需要[J].农村经济與科技,2018(10).

[4]袁同凯.人类、文化环境——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李军明,向轼.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G].广西民族研究,2018(5).

[6]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文化的缺失[J].书屋,2006(10).

[7]严墨.文化变迁的规律——碎片化到重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

[9]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10]阎云翔,著. 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上 海书店出版社,2006.

[11]吴理财.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剧[J].人民论坛,2012(10).

[12]马永强.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