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定位

2019-07-16梁维科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梁维科

摘 要:从“全团抓学校”的工作重心和推进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建设出发,思考共青团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始终把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通过党建带团建激活高校基层组织活力。理性看待新媒体在改革高校共青团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中的作用,把创新形式与思想引领相结合、注重细节与重在落实相结合。厘清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共青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联。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青团工作与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在“大思政”格局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秉承“全团抓学校”的工作重心,推进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建设,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后,如何在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克服新困难、探索新方法,不断推进共青团工作再上新台阶,业已成为共青团改革和建设的方向与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7.2”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党中央对共青团工作寄予厚望,希望新时代共青团能够“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从而为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面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青团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殷切希望,共青团工作取得的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到共青团工作有许多旧问题还未解决而改革和發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与当前共青团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为了更好应对共青团工作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继续强化和推进高校共青团建设依然是做好全团工作的主抓手、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对团中央“全团抓学校”的积极响应。团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共青团工作的不足,无论是“路径依赖依然比较普遍”、“思想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尚需持续加强”、“基层基础薄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是“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等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依然存在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高校青年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多变性等特点对其它青年群体思想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引性,会直接影响到全团思想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全团一直处于基础性和战略性位置。另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力助推剂,其能否顺利和有效地开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成效。

二、新时代共青团工作要始终把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通过党建带团建激活高校基层组织活力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涉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培养目标和政治方向上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一致。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群团工作的重要阵地。在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特点中,政治性始终是灵魂。高校共青团要把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当做核心要务,始终围绕政治性开展工作,自觉将党的相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落实到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方方面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团发展道路,把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作为须臾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做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当前,建立一整套党建带团建,双方同步推进、互为作用和共同提升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基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是新时代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基层团组织要按照根本在‘建、关键在‘带的要求,切实抓好自身建设,积极推动工作目标、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实现基层团建与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2]坚持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首先要加强党、团自身建设。基层党组织有活力、有力量才可能对共青团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严治团,严抓团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保持团组织的清风正气和良好形象,才能更有效的做好基层团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其次要重点体现在带动上。以党建带动团建,在党组织的具体工作和考核体系中细化甚至量化团建工作指标,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队伍培训、工作机制、考评体系中发挥党建的“指挥棒”和“桥头堡”作用。最后要通过新的途径特别是对网络新媒体的整合运用,实现工作方式方法与主题内容的融合。通过“坚持党建带团建,推动基层团建纳入党建工作整体部署、同步推进、一体考核。”[3]实现高校基层党建与团建的双激活。

三、理性看待新媒体在改革高校共青团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中的作用,把创新形式与思想引领相结合、注重细节与重在落实相结合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方式给高校共青团传统的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构建线上与线下共青团工作的整合业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在工作方式上的重要尝试。在我们不断推进和深化“网上共青团”、“网上学联学生会”、“智慧团建”等建设,不断开辟微信平台、QQ空间、博客、校园客户端、学校贴吧、主题网站、各种直播平台等新媒体阵地之时,也要正视高校共青团工作在新媒体运用上存在的不足。新媒体更多的只是新的工具、媒介和载体,提供的只是开展工作的具体形式。高校共青团运用网络媒体不断创新形式,很多时候为的是“迎合”青年、“贴近”青年,是在不断“追赶”青年步伐。而共青团要真正发挥作用,内容永远重于形式。“如果我们盲目地‘迎合青年,只追求工作形式的‘最新颖、‘最前卫,不在思想深度和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就会使自身永远处于‘追赶的态势,无法争得思想引领的主动权。”[4]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热闹而热闹”、“为新颖而新颖”,应该始终把思想引导放在首位。

共青团工作对网络新媒体的把握绝不是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专题论坛等,定期发布一些图文并茂的宣传信息这么简单,而是要以“内容”来吸引青年学生团员,做到“大小兼顾”——大政策与小故事、大讨论与小情怀的结合,主动设置议题、网络话题,制造校园热点,引发青年学生的“共鸣”。为了提升团员对共青团网络平台的“粘性”,可以发布团组织各种活动安排、每日签到、积分奖励等,通过“游戏化机制”,真正让青年学生团员“自觉”地去关注和参与,把共青团日常工作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尽量避免出现时尚外衣包装下枯燥无趣内容的尴尬局面。

团中央要求各级团组织主动关注和掌握各类青年群体的成长需要,通过注重细节开展精准攻坚,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共青团工作自然要聚焦于在校大学生团员,以把准大学生脉搏、了解大学生心声和服务大学生为自己工作的生命线。鉴于此,需要共青团立足真实、详细、周密、科学的调查,制定对应的计划方案,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大学生团员虽存在许多共性,但决不同质,而且不同领域、专业、地域、志趣、性别的大学生团员具有明显的差异化,所以务必要对大学生团员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不同高校大学生团员的具体特征来打造能够符合本校大学生特点的共青团产品。“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5]推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机制的不断深化与重在落实到基层是共青团改革的着力点之一。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把改革方案落实到基层,通过推动社团建团、实验室建团、宿舍建团等团建创新机制和深化团干部直接联系学生的相关制度来延伸团的手臂,实现对青年学生团员的“全覆盖”。

四、厘清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共青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找准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消除共青团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张皮”的认识误区

学生会是在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下实现自我管理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出于共同喜好和志趣,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非盈利性群团组织。共青团作为党的亲密助手和后备力量,事关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党执政的广大青年群众基础,一句话,共青团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共青团的政治性和先进性决定它必然要对学生社团进行领导、对学生会进行指导,发挥其枢纽和核心作用。最终形成高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团委为中枢和核心,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环绕的“一心双环”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渠道,集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高校共青团领导下的学生社团和指导下的学生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虽侧重不同但目标一致。

从表面上看,共青团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确有一种“分离感”,似乎是两条并行线:一个重活动,一个重教学;一个重实践,一个重理论;一个在课外,一个在课堂。有些团干部甚至简单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共青团工作人为区隔开来,提出所谓“两张皮”之说。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来看,它们都是其中的部分,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抓课堂教学,学生社团的形式更开放、渗透性更强、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不仅能实现对成员的思想熏陶,还能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要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社团对立起来,武断双方谁的效果更好。因为对学生社团的思想引导,不仅是共青团的责任,同样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或者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延伸。一是学生社团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实现,效率如何,离不开共青团的领导。高校共青团应该统筹学校社团组织,直接参与社团思想主题的制定、经费场地的支持、社团制度的制定、社团骨干与团干联合培训培养等。只有在共青团的参与和直接领导下,社团活动的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等思想引导目标才能明确,社团活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青团工作与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在“大思政”格局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青团工作和辅导员,三方侧重不同但思路和目标一致,它们的深度融合已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效运作的常态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不断探索课堂内容与课外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高校共青团工作也在不断思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结合的经验和路径,而辅导员是弥补双方不足,打通基层组织与大学生“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三方的互动、互补与联合势在必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在课程体系构建、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课程学分、评价体系、主体责任等方向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力,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可以覆盖全体大学生,但其部分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授课时不可避免地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加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新的特点让相对枯燥的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变得愈加困难。而共青团工作的传统优势,比如指向性明确的各种比赛、评奖活动,共青团领导下的学生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与党团培训,“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等,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板”,更有效更隐性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但由于其形式的限制又不可能实现对全校大学生的广覆盖。此时,以辅导员为主导的班级党建、团建工作的作用就突显出来。高校共青团改革最终还是要在基层落地生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和辅导员与青年大学生最近,最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员以日常学生工作为抓手,在把握思想动向、服务与引领、凝聚力和班级建设方面作用突出,是解决基层团组织与青年学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工作细而多,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共青团工作的空缺和盲区。在由高校党委、党政机构、共青团、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等组成的“大思政”格局中,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共青团工作“在课外”与辅导员工作“在基层”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3]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徐峰,邱隆云,李明.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2.

[4]冯支越,吕晓轩,唐诗.关于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65.

[5]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N].中国青年报. 2016-11-22(1).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