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9-07-16许美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材课文语文

许美芳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新课程教学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然而,纵观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一线教师的部分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的老师还没有走出固守、僵硬、包办的教学方式,课堂中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所观课例略谈几点建议。

一、注重师生互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笔者听了一位轮岗年轻教师上的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四个太阳》的课堂教学后,不禁感慨道:一堂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只是教师自我表演的课是多么无奈的教学啊!《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章,课文的作者通过画四种不同颜色的太阳来表达自己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的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进行本文教学,教师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想象课文内容,理解四个太阳的含义。课上,虽然教师进行了一些读的指导,但是听完整节课,教师仍没有走出程序化的“教师范读—指名读—学生齐读”和“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总结板书”的教学模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既没有教给方法,激发孩子读书的兴味,也没有和孩子融合到一起,带他们进入积极的想象中。课堂教学如一潭平静的湖水,缺乏激情。即使课中有个别学生绽放了思维火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化的思考,教师也没有去关注,去激发、鼓励和肯定……而是立刻把预设答案呈現给学生,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失去自我展示和表达的空间。这种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就算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个观众。

二、关注细节,养成倾听的习惯

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现状不容乐观。如,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学生:老师在台上讲,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折纸飞机、玩文具……同学们在积极回答问题,他思绪飞扬,心早已飞出课堂;做作业时,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字词的规范书写,他根本没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结果“锦绣”误写成“景秀”,“虚心”写成“虑心”,“分辨”写成“分辩”,“寝不安席”写成“寝不安习”……这是课堂教学中频繁出现的镜头,它不仅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因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对听得认真的孩子及时表扬,树立榜样作用,对听得不认真的同学及时提醒,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去听学生怎么读书、怎样发言争辩、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中,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做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同时还要与学生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教学《用心灵去倾听》一课时,教师可紧扣“倾听”一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让学生初读感悟、品析重点语句、互动交流,来感受苏珊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品味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最后共同感悟苏珊是用心灵在倾听,用爱心在关怀,进而回到课题中来,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再如进行“口语交际——开卷是否有益”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心倾听正反两方的观点,尊重学生的看法,与学生平等相处。然后,对双方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创新火花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一丝会心的微笑、一次赞赏的点头、一句肯定的话语或令人感动的击掌喝彩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想法的尊重和赏识。最后,与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寻求好的读书方式,达成共识:开卷是否有益,要看你开的是什么卷?怎样去开这份卷?进而认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道理。

三、重语言积累,还语文阅读本真

语文学习贵在教师的点拨,而教材只是范例。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这不仅要求教师用好教材,带孩子用心去感悟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去广泛阅读,积淀丰富的知识,从经典名篇中积累语言文字,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从语文课程高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思路运用到课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通过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来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例如,教学生品读、感悟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后,带学生走进季羡林先生的《重回哥廷根》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哥廷根,不断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再如,诵读了《伯牙绝弦》那段荡气回肠的觅知音故事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警世通言》一书,以了解关于俞伯牙、钟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故事;学习了具有童话色彩的《祖父的园子》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方法后,点拨学生走进作者萧红的童年,踊跃去阅读萧红作品《呼兰河传》,用真情去体验、感受那让作者魂牵梦绕的园子里的美好回忆,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四、关爱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孩子,以合作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呵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心是很敏感的,他们非常清楚老师对自己的喜欢、关怀有多少。一个长期处于一种群体中不被承认的孩子,他很容易变得压抑和易怒,而一个常受到老师的关爱、宽容的学生,他不仅将老师视为他的益友,而且会更加树立起自信心,去为之努力奋斗。因此,对于教师眼中调皮的学生,我们不妨多给予一些理解与宽容,多关心爱护他们,常赠予他们“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定会精神振奋,激起学习的信心。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实现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尽情展示;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充分思考;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解决;把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切身体验;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此时需关注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多为学生创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如通过小组评比、优点单展示、星级少年评比、班级荣誉栏设立和“我们组最棒”“我能行”“我能改”“花儿我最美”等互动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精神,使每个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得到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积极、主动、健康地成长。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善于思考和改进,不断反思和总结,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捕捉课堂中涌现的各种新信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定是充满灵性的课堂。

猜你喜欢

教材课文语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