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2019-07-16李应梅
李应梅
教材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組“缅怀革命烈士”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而写的回忆。作者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的描写,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进行讲述,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本文是一篇经典之作,文中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写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舅老爷、乱蓬蓬、啃、哼”等词语,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能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这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呢?是革命先烈们!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三单元“缅怀革命烈士”,走进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深深地缅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初识人物。读了课题,你能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哪些问题?(1)抓住“回忆”一词,说一说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2)抓住十六年前一词,说一说你能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吗?(3)李大钊是谁?你们知道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课题质疑,捕捉文本信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课文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认读词语。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舅老爷 乱蓬蓬 啃 哼
2.指导书写。
“籍”的结构。
“哼”不要把右边的“了”写成“子”。
“舅”的书写笔顺。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新词和要求会写的生字比较多,但不少字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外阅读和课前的预习已经很熟悉,抓住难读易错的生字词进行正音、书写,既结合了学情,又为后续教学进行了铺垫。
三、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想想在这些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课件出示:1927年4月28日、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黄昏、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在这些时间或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事?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3.分组汇报,说一说在这些时间段里出了什么事。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遇难日
(2)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烧文件,出事了(被捕前)
(3)4月6日的早晨——被捕了(被捕时)
(4)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黄昏——被提审(法庭上)
(5)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知道父亲被害(被害后)
3.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大家看看上面时间的排列,你发现了什么?(4月28日被排到了最前面)4月28日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被害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像这样把事情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介绍事情的起因和经过的叙述方法叫倒叙。
4.学生读一读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请学生说一说课文的开头和课文的结尾有联系吗?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前后呼应,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时间的特殊和难忘)
5.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子是前后呼应的,请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6.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了解叙述顺序,知道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理清文章脉络,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六年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也是本单元导读中强调的学习任务。
四、研读课文,走近伟人
1.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写出简单批注。
2.汇报交流。出示: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父亲为什么而忙碌?这说明了什么?)(父亲工作认真,也说明当时的局势紧张)
(2)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那次,父亲为什么含糊地回答?引导想象:父亲如果同往日一样如实、详细地回答我的疑问,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进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3)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3.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崇高。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讲述自己的见解,同时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让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的发生碰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父亲工作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