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欲望 体验快乐 树立信心
2019-07-16张文芝
张文芝
统编语文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语文园地》中新设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目的是:让儿童的阅读融入家庭、社会、个人等各种力量,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重视阅读,把全民阅读通过教材的推广得到贯彻落实。“和大人一起读”,其实就是让儿童借助阅读感受快乐;就是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阅读,关注教育;就是让语文学科通过阅读,链接生活,实现全人发展。这里的“大人”可以是教师、父母、兄长、亲属、社区伙伴。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读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儿童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从本质上说,“和大人一起读”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为出发点,强调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引导儿童尽早地爱上阅读,尽快地从依赖式阅读过渡到自主性阅读。
一年级小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低,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对新颖、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对于抽象的概念、定理不感兴趣,而且注意范围较小。所以,对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显得很重要,而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画面与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如阅读材料《小兔子乖乖》,不仅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也是传唱度颇高的歌曲,还是一个绘本故事。笔者根据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教学时首先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插图让学生观看,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接着,播放《小兔子乖乖》的儿歌视频,此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手舞足蹈地跟着视频唱了起来。在学生唱完《小兔子乖乖》之后,笔者问道: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大家听呢?同学们都高高地把小手举了起来,争着想展示自我。就这样,利用电教媒体,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起来。
二、多种方式共读,体验读的快乐
低段学生阅读时喜欢两种文本。一种是天上地下的奥秘,鸟兽草虫的活动,非人物的情境世界,古时候的诗文故事等,表现形式如童话、神话、童诗、童谣等。另一种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的活动、情感、成长、见闻等,如“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剪窗花》《春节童谣》《胖乎乎的小手》等。
“和大人一起读”的核心理念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而教学生阅读,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但是,一年级学生持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和大人一起读”,如果只是一起朗读,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始终一成不变,学生很容易就会感到无聊、无趣的。为此,教师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示活动,让朗读不仅走“新”,更要走“心”。这样,学生回去才会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剪窗花》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此时,学生刚学了声母和单韵母,若出现音节由声母或单韵母构成的汉字,可鼓励学生自己拼一拼、读一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读给老师听(指读,齐读);师生合作接读(教师读一行,学生读一行);拍手读(师生拍、同桌拍);加上动作读等,让教室里始终荡漾着学生们那清脆的童音。课后,教师要布置学生回家后和家里的大人一起读《剪窗花》。这样,学生就会在家里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
又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和大人一起读”的《三只白鹤》是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善于动脑筋,要注意事物的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促进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看圖猜故事。(多媒体课件出示故事插图,引导学生观看图画内容,猜想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读一个故事,大家先看看这几幅图画,你能说说这是个什么故事?故事里面都有谁呢?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观看图画并猜想故事内容,部分学生描述自己的猜想)
2.看图听故事。(教师完整讲述三只白鹤的故事)
3.说故事。师:故事讲完啦,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学生说听到的故事)
4.读故事找地点。三只白鹤记住鱼埋在哪里了吗?快去读读《三只白鹤》这个故事,用笔圈出它们记住的埋鱼地点。(第一只——“太阳底下”,第二只——“白云下面”,第三只——“柳树旁边”)
5.贴地点。(出示插图,让学生把三只白鹤记住的埋鱼地点贴出来)
6.理解原因。(1)猜一猜。师:第二天,三只白鹤飞去不同的地方找鱼,到底哪只白鹤能找到大鱼呢?(2)看一看。师:(指图讲解)太阳东升西落,早上太阳在东边,中午太阳在头顶上,傍晚太阳在西边,太阳的位置在不断地移动;白云是飘动的,只要风一吹,白云就会随风飘动。而柳树一般是不会移动的。(3)说一说。师:三只白鹤中谁找到了鱼,谁没有找到鱼呢?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7.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讨论分享中明晰:我们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注意事物的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达到预期的目标。
8.模拟场景。师: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知道第三只白鹤很聪明,它注意到太阳和白云都是会移动的,而大柳树是不会移动的。所以,它找到了那条大鱼。如果让你回家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故事,你准备和谁一起读,怎么读?
9.头脑风暴。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平时碰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通过思考来解决困难的?
《三只白鹤》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教师利用看、说、读、圈、听、猜、议、做等活动引导学生采用“体验感受式”的阅读方式来参与阅读,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并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合理推荐读物,树立读的信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是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要想让低年级的学生完成5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和大人一起读”的材料把他们带上路,指导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
一年级学生的辨别力有限,即使他们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如,在读了《小兔子乖乖》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大脚丫跳芭蕾》《云朵面包》等绘本,并且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快乐。在学生读了《春节童谣》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带拼音的一组中华传统节日儿歌,如《春节》:贴完福字贴对联,爆竹声声过大年。屋里红灯亮闪闪,窗外腊梅红艳艳。全家吃过年夜饭,欢欢喜喜看春晚。《元宵节》:正月十五月儿明,大街小巷挂红灯。扭秧歌,跑旱船,舞狮子,耍龙灯……吃完元宵放礼花,五彩缤纷飞夜空。《清明节》: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郊外春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端午節》: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中秋节》:八月十五月亮圆,五谷丰登瓜果甜。家家户户吃月饼,甜甜蜜蜜庆团圆。嫦娥奔月千百年,欢迎回家来看看。《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千万朵。登山节,老人节,我站山顶唱赞歌:尊老敬老好传统,热爱奶奶和爷爷。《腊八节》:糯米莲子红小豆……家家都熬腊八粥。喝上一碗暖烘烘,不怕天寒和地冻。民间传说多又多,个个我都很爱听。又如,在读了《妞妞赶牛》后,学生对绕口令充满了兴趣。教师就可以把握好这个点,向学生推荐带拼音的群组绕口令,如《老鼠嗅着油豆香》:油一缸,豆一筐,老鼠嗅着油豆香。爬上缸,跳进筐,偷油偷豆两头忙。又高兴,又慌张,脚一滑,身一晃,“扑通”一声跌进缸。《鹅过河》: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白白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气球换皮球》:小齐吹气球,小于玩皮球。小齐要拿气球换小于的皮球,小于不拿皮球换小齐的气球。《扣纽扣》:小牛扣扣使劲揪,小妞扣扣对准扣眼扣,小牛和小妞,谁学会了扣纽扣?《花青蛙》:花青蛙,叫呱呱,西瓜地里看西瓜,西瓜夸青蛙背背花,青蛙夸西瓜长得大。《孩子和鞋子》:孩子是孩子,鞋子是鞋子,孩子不是鞋子,鞋子不是孩子。是孩子穿鞋子,不是鞋子穿孩子。谁分不清鞋子和孩子,谁就念不准鞋子和孩子……
在“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到了多篇类似的文章,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我想读”“我会读”“我能读”的阅读信念也会慢慢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