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自然环境下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与韧性分析

2019-07-16冯海成吴与同赵海梦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脆弱性救灾韧性

冯海成,梁 虹,吴与同,冯 翰,赵海梦

(1.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 三河 065201;2.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0 引言

自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特殊自然情况下的灾害现场救援越来越多,而“属地管理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新时代国家应急策略也使得社会救援力量的加强变得非常必要。应急救援工程人员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完成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力量。在特殊自然环境下进行救援工程抢险的工程人员本身较常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略有优势,但长时间、高强度的抢险工作会导致救援人员成为易损人群。我国救援工程人员在特殊自然环境救灾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原发、次生灾害的影响,还承受着因救援工作带来的自身适应、人民期待、社会需求等造成的身心压力的持久影响。本文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初步梳理出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和韧性的基本内涵;结合对我国应急管理的新体制下的社会救援力量的调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应急救援-体适能的致灾因子并对救援-体适能针对脆弱性和韧性进行归类与分析,试图找到提高我国整体救援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提升社会救援力量的实力与水平。

1 理论溯源及研究现状

1.1 理论溯源

1.1.1 救援-体适能的理论溯源

救援-体适能[1]就是应急救援工程人员(人员主要由各级政府应急办、地震局、军队为主组建、以社会公益组织为重要救援力量的补充)在应对偶然的灾害发生时所必需的自救与他救和保持行动的能力。当灾害发生时,人类是最活跃的受灾体,可以加大灾害的影响也可以减小危害。救援-体适能是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救与他救时的主要因素。

1.1.2 救援-体适能脆弱性理论介绍及研究

救援-体适能脆弱性是指在特殊自然环境下,救援工程人员易受到某种特定致灾因子影响的性质与敏感程度。而致灾因子是造成生命损失、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的关键因素,根据产生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性因子、技术性因子和社会性因子三类。复杂多变的致灾因子是特殊自然环境下救援-体适能的重点关注对象[2]。

图1为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随灾害影响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图中虚线表示理想情况下该脆弱性随发展过程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折线表示实际脆弱性的变化。在没有灾害影响[3]的理想情况下,脆弱性会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受一系列灾害的影响,当灾害A发生后,脆弱性升高,在次生灾害B增强灾害A的影响过程,造成脆弱性上升,次生灾害C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脆弱性。

图1 救援-体适能脆弱性示意图Fig.1 Schematic of vulnerability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1.1.3 救援-体适能的韧性理论介绍及研究

救援-体适能的韧性是指在救援中群体和个体的身心系统在应对变化或扰动的承压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4],前提是保持基本状态动态平衡。

从图2中可以看出,救援-体适能韧性的测量以系统性能Q为参考,性能的变化区间为0%-100%,100%表示韧性没有出现任何失效,0%表示韧性功能完全丧失。假定韧性动态平衡性为Q*,为系统最大可以接受性能损失;韧性的快速恢复到原有的能力并开始超量恢复的时间为t*;灾害发生之前系统性能保持稳定,地震发生在t0时刻,从而导致系统性能Q急剧下降(图2中实线),从100%降到Q1,这期间则表现为救援-体适能的韧性中的承压能力,其后系统的稳健性逐渐恢复,在t1时刻系统完全恢复,这期间则表现为救援-体适能的韧性中的恢复能力,t1时刻之后,则表现为救援-体适能的韧性中的适应能力。

救援-体适能的韧性可以通过灾前培训措施进行调整,存在减灾措施的系统性能如图2中短虚线所示。若灾前采取一些培训措施,则在地震发生之后,系统性能下降到Qm,下降幅度减小。从时间上来看,采取培训措施后,救援-体适能的韧性恢复速度加快。tm为经过灾前培训后救援-体适能韧性中适应能力超量恢复的时刻。

同时,灾后的应急响应也同样可以对救援-体适能的韧性进行调整。如图2中长虚线所示,当地震发生之后,系统性能下降到Q1,灾后的应急响应可以加快韧性恢复的时间。tr为韧性应急响应后适应能力始超量恢复的时间节点;t1是韧性自然恢复能力的时间节点。

图2 救援-体适能韧性示意图Fig.2 Schematic of resilience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1.2 研究现状

(1)针对救援-体适能缺少整体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在现实中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现场的安全意识与指挥体系不够完备,针对现场的救援小组结构与人员组成的变化缺少准备和统一协调工作平台。

(2)针对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尚无权威的概括与分析,现实情况是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缺乏充分的救援搜索与救护的能力储备,身心状态调整与现场医疗救护知识的不足,自我保护与心理适应能力弱等。

(3)救援-体适能中的韧性提出,身心素质、行动能力及持续行动能力是现场救援的必备条件,但目前进入灾区前的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缺乏前期的健康评估、专业训练和经验的积累。针对特殊自然环境下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与韧性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因此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理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调查,就特殊环境下的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韧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特殊环境下救援-体适能的有效的风险管理[5]结论。

2 研究方法

2.1 针对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和韧性做定性分析中的定量分析调查。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峰会上参会的390位应急救援队队员填写,发放问卷390份,回收390份,有效340份。效度为97%,符合80%以上的接受水平;通过SPSS信度分析得到,信度为0.648,满足大于0.5的接受原则,为可接受水平。效度与信度分析见表1、表2。

图3 救援-体适能致灾因子结构图Fig.3 Structural chart of hazard-formative factors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0.648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上次读取的卡方243.527自由度105显著性0.000

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6]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由三方面组成,根据个体生理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社会环境改变的致灾因子进行分类调查。见图3。

表2 效度分析

调查问卷由针对灾后一个月内的若干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取值为(0,10)。数据的大小代表了该二级指标[6]对一级指标的敏感程度,数值越大,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敏感度越高;数值越小,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敏感度越低(以数值5作为临界值,得分为5,代表敏感度尚可;得分7以上为敏感度高;得分3以下为敏感度低)。

本次调查问卷样本的选取涉及的3类人群,分别是30岁以下,30岁到50岁,50岁以上三类样本。对每一组调查问卷在同一指标下所得数据进行加总,并以被调查人数为基数计算平均值,得出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对该调查问卷二级指标的期望水平,从而有所侧重地对应急救援人员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设计,最大程度达成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在救援现场身心安全的目标。由调查问卷统计、计算得到的样本点指标见表3。

表3 致灾因子分析统计表

由表3样本可以看出,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环境变化指标的评分最高,为7.83分,说明环境变化因素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外界适应能力敏感度高,相关性较强;水土不服指标的评分最低,为2.18分,说明水土不服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外界的适应敏感度低,相关性较弱。

而救灾过程中适应性能力,自救与救他指标的评分最高,为7.75分,说明自救与救他因素在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救灾过程中适应性敏感度高,相关性较强;政府进行整个施救过程指标的评分最低,为6.75分。说明自救与救他因素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救灾过程中适应性敏感度偏高。

对于救灾后的适应性能力,社会行为的改变指标评分最高,为8.01分,说明社会行为的改变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救灾后适应性敏感度高,相关性较强;周期性情绪指标评分最低,为4.43分,说明周期性情绪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救灾后的适应性能力的敏感度尚可偏低,相关性一般偏弱。

对于身体状况,生病后恢复程度指标的评分最高,为8.14分,说明生病后恢复程度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身体状况敏感度高,相关性较强;易疲劳指标的评分最低,为6.34分,说明易疲劳对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身体状况敏感度尚可偏高,相关性一般偏强。

由于期望值分析是基于二级指标数据的大小而言,具有相对性,从实践层面来说缺乏一定的指导意义;且二级指标数目过多,原始二级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无法得出具体哪一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为了得到哪种因素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风险具有主导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中的降维思路作为脆弱性分析方法的依据。

主成分分析法降维思路[7]主要应用计算公式如下,分别计算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1)

式中:G(m)表示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用来确定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所受风险的主成分;λi,λk表示i,k阶矩阵的特征值。

(2)

式中:lij表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确定应急人员所受风险二级指标中对一级指标作用明显的因素;eij表示成分矩阵中的各个元素。

λ是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是该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λ对应的数值越大,表示该主成分所包含的变量越多,该主成分影响力度越大。提取主成分满足的必要原则是λ>1。当λ>1,λ越大,该主成分对原指标组的说明性越强。

通过spss软件的计算分析,得到总方差分解表,表4中给出了方差累计值,并提取了四个主成分有关参数。提取的四个主成分满足方差累计值大于50%、λ>1 两个提取原则。

图4为spss散点图,从图像的构成的角度,也可得出特征值的贡献也是由前四个主成分来完成。

从表5提取四类主成分之后,由spss软件计算可得到二级指标中每个指标在四类主成分上的得分情况(表6为spss软件自动“z标准化”后的数据),表示在四个主成分上,每一个因子对所在主成分的贡献程度,以此作为主成分打分的依据。

表4 总方差分解表

图4 Spss散点图Fig.4 Spss scattered map

为了求得各个主成分的载荷数据,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中每列乘以他们各个元件对应的λ值得到表6。

提取后的主成分由于是计算得到,需要结合原始指标重新予以定义。主成分名称的定义方法是选择分数绝对值较高的前五个指标。因此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环境变化、政府进行的救灾、自救与他救、气候变化和社会行为的改变;

第二主成分: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睡眠质量、环境污染的抵抗、政府与国民和社会行为的改变;

第三主成分:水土不服、周期性情绪、睡眠质量、生病后的恢复程度和自救与救他;

第四主成分:疲劳度、水土不服、气候的变化、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和政府进行的救灾过程。

2.2 针对救援-体适能的韧性调查结果定性分析

针对应急救援-体适能的韧性方面的调查是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灾前、中、后的体适能,社会环境适应的韧性和风险分散、自留、转移等方面做的调查。

韧性除了包括自然生理低风险下的韧性外[8],还包括群体(组织)韧性和社会韧性。群体(组织)韧性强调理想信念、应急指挥、后勤保障、生命线工程等组织行为能力,从而保证一定的灾害承载力,使得紧急避灾和救灾时能具有有力的基础支撑。社会韧性广义是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该外部变化不仅指灾害,还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变动; 狭义上指适应灾害能力,与社会制度、 灾害管理结构、政府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救援组织和社会结构、经济等因素高度相关。

表5 主成分载荷矩阵

表6 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借鉴洛克菲勒集团城市韧性框架暨指标体系模型,分别从对生理、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改变的适应这三大方面对救援-体适能韧性的评价指标做了一个全面的分类描述,由3类10个指标和若干项子指标综合组成,如图 5所示。并根据以上指标对救援-体适能的韧性体系进行调查。对救援-体适能韧性的评估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上。

图5 救援-体适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Fig.5 Assessment indicators system for the resilience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1)灾前救援-体适能的韧性防御体系的调查结果

图6表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个体及群体在救援前94%的人参加了相应的技术培训;54%的人获得了经济、社会机构的支持;在风险的分担和自留中有89%的人自行或依靠组织购得了保险,这说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灾前救援-体适能上有了较好的韧性素养。

(2)灾中救援-体适能的韧性管理体系调查结果

图7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一般,30~50岁的中年人较好适应;而在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中的韧性较强,在遭受与自身的适应能力可承受范围内的灾害或突发社会事件后,能够保持较正常状态,这说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产生次生灾害时,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整体身心适应力较低,中年人同等条件下呈现较好的身心韧性。

(3)灾后救援-体适能的韧性恢复体系调查结果

身心系统的韧性[8]是指身心系统抵御各种致灾因子的影响并从灾害影响中恢复过来的能力。通过图8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月内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睡眠质量一般,20岁一30岁的年轻人较差,韧性系统可以吸收扰动的水平一般;灾后身心系统的组织恢复能力较强,健康恢复平稳;灾后的整体情绪控制力一般,青年人的情绪波动较大。

图6 灾前救援-体适能的韧性防御体系调查结果Fig.6 Findings on the resilience defense system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before disasters

图7 灾中救援-体适能的韧性管理体系调查结果Fig.7 Findings on the resilie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during disasters

图8 灾后救援-体适能的韧性恢复体系调查结果Fig.8 Findings on the Resilience Recovery System of Rescu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fter Disasters

3 研究结果

根据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脆弱性主成分的筛选,我们可以了解到包含在第一主成分中的环境变化、政府进行的救灾、自救与他救、气候变化和社会行为的改变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自身脆弱性影响最大;而第二主成分中的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睡眠质量、环境污染的抵抗、政府与国民和社会行为的改变对脆弱性的影响次之;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对脆弱性在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根据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韧性的数据分析得出,灾前经注册有组织的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灾前进行了较好的培训,身心准备充分。灾中应急救援工程人员有良好的承压能力;但在次生灾害发生时,整体恢复力[9]差,适应新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待加强;中年人表现出良好的承压能力和恢复能力。灾后年青救援者适应能力不足,情绪波动大,睡眠不佳。

4 结论与讨论

总之,救援工程人员的脆弱性越大则受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的程度越大。救援-体适能脆弱性分析的目的是从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群体和个体体适能构成角度出发,反映救援群体和个体在由社会、物质、经济和特殊巨变自然环境等构成的集合体中易于受到影响或破坏的状态,找出薄弱环节,总结出其易于受致灾因子影响的特点与规律,有所侧重地采取综合减灾措施[10]。

救援-体适能的“韧性”是指在遭受与自身的适应能力可承受范围内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后,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并有可能完全恢复或超出原有的适应能力;在遭受一定程度破坏后,具备较强的自我恢复和修复能力[11]。救援-体适能“韧性”越高时,灾害的发生不易对救援-体适能造成破坏,即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救援-体适能也容易恢复或修复。

救援-体适能的脆弱性和韧性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它们都是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同一属性—适应能力,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灾害救援的不同阶段都有趋同的致灾因子,救援工程人员面对灾害时会有一定的脆弱性,脆弱性与风险程度成正比,即脆弱性越高救援工程人员的风险越高,而韧性的大小决定了救援工程人员的利益、安全以及整个灾害的救援情况,救援工程人员的韧性越高则能够有效的降低灾害风险损失,及时从灾害中恢复到正常状态, 救援工程人员的韧性低则正好相反。另外由于灾前、灾中、灾后一些积极措施的存在,韧性对下一次灾害也将产生正面影响,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降低脆弱性,降低风险。所以脆弱性和韧性可看成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属性,二者互相影响,贯穿于灾前灾中灾后各个环节。

我们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升在特殊环境下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救援-体适能:

(1)国家制定政策,保障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切身利益。

(2)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保险等风险管理措施来支持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安全保障。

(3)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专项支持,社会和救援机构要增加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在救灾过程中的专业培训,有效减少在救灾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长时间特色的两全保险应由国家、政府和个人三方面进行组合购买。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可以使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韧性得以逐步改善,在救灾过程中对应急救援工程人员更好地进行保护,在救灾后可以具备充分的韧性来促进应急救援工程人员的身心恢复,形成一个更为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体系。

(5)激发内生动力。真正的韧性还表现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始终集中于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冷静地调整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限制条件;同时能够做到辨识自己面临的压力,一步步排解压力,在压力下保持建设性和积极态度,能够适应艰难的、充满挑战的环境;应急救援工程人员在应对灾害时能够保持专业性,对自己的工作及工作对他人的影响负责任;在压力下良好地规划任务、排列优先度,并执行;根据相关的操作准则,保持合乎伦理的、专业的行为,负责任地、公平地利用所处位置,展现个人的韧性,提高内外环境的平衡能力。

猜你喜欢

脆弱性救灾韧性
航母救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基于DWT域的脆弱性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