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庭事苑》疑难词语考释

2019-07-16龙庆兰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录禅师

龙庆兰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祖庭事苑》是北宋睦庵善卿所编研究禅宗语录的著作。善卿因见学者对禅录“其间援引释教之因缘,儒书之事迹,往往不知其源流,而妄为臆说,岂特取笑识者。其误累后学,为不浅鲜”,又因善卿本人“猎涉众经,徧询知识,或闻一缘、得一事,则录之于心,编之于简,而又求诸古录,以较其是非……”,故对云门、雪窦诸家的禅录进行解释,以求“力扶吾道”(X64,p313a)①。《祖庭事苑》共八卷,条目共两千四百余条,其中《祖庭事苑》卷三、卷四对宋代僧人雪窦重显的《祖英集》进行了解释。《祖英集》编于天圣十年(1032年),收录了雪窦重显在住持翠峰、雪窦禅寺期间写的二百二十首诗偈、赞铭[1](P61)。《祖庭事苑》卷三对《祖英集》上卷进行了解释②,共有条目三百七十五条。本文选取《祖庭事苑》卷三中的五则条目进行考释。

【绝概】古代切。大也。赋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X67,p342b)

按:善卿认为“绝概”为“大”义,笔者以为不妥。“绝概”应为两个单音词连用,意为“独一无二的景象”。

“绝概”见于《祖英集·送宝相长老(并序)》:“奥域灵区存物外,独标台岭为绝概。掩胜潜奇列作屏,堆青写碧深如黛。”(T47,p689a)

从词意看,“绝”意为“独一无二”早有用例,如:《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佗之绝技,凡此类也。”《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2](P833)佛典中也习用,如《佛祖统纪》卷36:“瓦官寺有师子国玉像、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顾长康维摩画图,世谓之三绝。”(T49,p347c)《佛般泥洹经》卷2:“容观堂堂颜华绝世,微下帝释,以为不如,斯三德。”(T01,p169c)

“概”作“景象”义解时,多与“胜”连用,组成复音词“胜概”,意为“美景”,如: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佛典用例如:《密庵和尚语录》:“径山天目之奇峰。久尸法席。灵隐钱塘之胜概,愿得主盟。”(T47,p969c)CBETA电子佛典搜索出“胜概”词条共125条,其中三处均与天台山有关,如:《景德传灯录》卷9:“后闻天台胜概圣贤间出,思欲高蹈方外远追遐踯,乃结茅薙草宴寂林下。”(T51,p267a)《即非禅师全录·次韵月潭姪重登天台见怀》卷22:“神州原不异台州,一带江山气象幽。几载春中思胜概,深宵梦里晤同游。时哉恰似搏云鹤,老矣浑如架阁舟。细读奇篇犹再陟,千峰翠色现眉头。”(J38,p724b)《吴都法乘》:“登兹一览,而中吴之胜概皆在眉睫间,则昔之云门若耶?天台雁荡岂得专美欤?”

从雪窦原文看,“独标”意为:“特别鲜明。”[3](P124)“台岭”是地名,“绝概”是用来形容“台岭”的语词。从《祖庭事苑》看,善卿所引的赋为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此赋主要赞美天台山的秀丽景色,善卿在此处引此赋,说明他认为“绝概”也可用来形容天台山的磅礴景色。

由此可见,“绝概”“胜概”都可用来形容景色,且均被用来形容天台山,所以我们推测“绝概”与“胜概”中的“概”意义一致,为“景色”义。查找佛典中“绝景”一词,用例如:《庐山纪》卷5:“访兹绝景,时春林斗芳,晚雨新霁,屣步忘倦,尘心顿清。”(T51,p1051a)《径山集》:“自西湖浙江以至越山,历历如指诸掌,真绝景也。”所以我们认为“绝概”就是“绝景”,善卿释为“大也”可能是望文生义。禅宗语言风格独特,强调“不立文字”,但传教又必须以文字为依托,所以禅师多用暗示性、隐喻性的诗意语言[4](P120-128)。这可能是雪窦重显用“绝概”而不用“绝景”的原因。

【玲珑】 上郎丁切。下卢红切。风声也。(X67,0343a)

按:善卿释“玲珑”为“风声”,笔者以为不妥。“玲珑”为双声联绵词,此处的“玲珑”应指“山体外观挺拔、秀丽”。

一如《建中靖国续灯录》卷17:“上堂云:‘五峰影里,双涧声中,草木青葱……然虽如是,秖如撞着道伴一句:作幺生道?还知落处幺?’良久云:‘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复云:‘啸月呤风水石间。忘机赢得此心闲……’”(X78,p747c)《兀庵普宁禅师语录》:“太白峰高。佛祖仰望不及。玲珑严险。衲僧指足无门……必竟唤什么?作平等性智,以拂子击禅床一下,云:‘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无名慧性禅师语录》:“爽气生襟袂,清飈袭四维。白云抱幽石,冷淡更清奇。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X70,p111c)这三处语例的前后语境比《祖英集》更为明确,可推断“玲珑”并非善卿所释的“风声”义,而与“五峰”“太白峰”有关,释为“山体秀美”更加通顺,与《祖英集》同。

再如《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3:“进云:‘未审,和尚如何为人?’师云:‘只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进云:‘可谓: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师云:‘可知礼也。’”(M59,p882a)《需古尊宿语要》卷4:“佛心授法衣,师接示众云:‘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授于衣。衣既已授,法若为传。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笔者认为此二处的“玲珑”应指向佛之心明澈,没有杂念。

【忽致】致当作置,弃置也。致,至也。非义。(X64,p348c)

按:善卿训“致”为“置”,非也,“致”应为“招致”义。

“忽致”见于《祖英集·送善暹首座》:“暹禅老,暹禅老,意曾高旷排沽待忽致讥褒。天人列请兮屡轻笑,祖佛位卑兮还拟逃,我恐逃之逃不得。”(T47,p689a)“讥褒”除《祖英集》中出现,其他佛典文献中均不见用例,我们据后文“轻笑”“还拟逃”推测:“讥褒”类似偏义复词,词义偏指“讥”,其语词色彩偏负面。“忽致”后接偏负面成分在佛典中有迹可循,如《禅林疏语考证》卷2:“适逢青帝之司时,忽致旱魃之为虐。”(X63,p690c)卷3:“百年偕老深期举案之欢,一疾弗瘳忽致鼓盆之叹,嗟死者不可生也。”(X63,p713b)《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朕躬诞育之初,每被恩敕,委付侍守,昨以晡时,忽致殒逝,朕躬悲悼。”(I01,p58a)由此可以判定《祖英集》中“致”为正,而非善卿所改的“置”。

“非义”在《祖庭事苑》中共出现98次,其中卷三出现了11次,在这11则条目中,善卿均用训诂术语“当做”“当从”对《祖英集》中的原字进行了更改,如“慤志,当作确,坚也。苦角切。易。确乎其不可拔。又选云:‘稚志弥确。’慤,谨也。非义。”(X64,p342a)“弁,当作辨,别也。弁,皮变切。周冠名。非义。下倣此。”(X64,p345c)“销烁,下当从金,作铄。书药切。销金也。铄,灼铄,光也。非义。”(X64,p351b)“金槌。槌,当从金,作鎚。《说文》云:铁为黑金。故曰金鎚。槌,蚕曲拄。非义。”(X64,p355a)善卿认为“慤”的正字应是“确”,此处为同音讹误,应该据正字“确”来解释文意,应训“确”为“坚”。若按误字“慤”来解释,训“慤”为“谨”,则属于“非义”。“弁”也如是。从火的“烁”应是从金的“铄”,释词时必须按照正字“铄”解释,否则属于“非义”。由此看出,用善卿所认为的讹字直接进行训释,所得到的词意便是“非义”。

【曾间】古苋切。(X64,p350b)

按:善卿只释字音,未辨意义。“曾间”是两个单音词,“曾”应译为“曾经”,“间”应译为“间断”。

“曾间”出自《祖英集·送惠文禅者》:“正法眼绝尘沙,二三四七水月空华,千灯续焰曾间,五叶分披未葩。君不见,卷蓆百丈掩耳丹霞。龙行虎步争孤立,尽同云雨去无涯。文禅文禅腾焕吾家。”(T47,p689a)“千灯续焰”在佛典中用例如《庐山莲宗宝鉴》卷4:“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续焰分辉腾今耀古,此念佛之宗正心之法。”(X47,p319b)更有“千灯续焰”与“五叶”同时出现的语例,如《密庵和尚语录》:“及乎五叶开敷,千灯续焰,便见生死交谢,寒暑迭迁。”(T47,p962b)《续传灯录》卷21:“自此将错就错,相篓打篓,遂有五叶芬芳,千灯续焰。”(T51,p606c)“五叶”为禅家分五家的谶语[5](P561)。如《景德传灯录》卷3:“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为例证。(T51,p218c)“五叶”通常被用来指禅宗各代祖师[6](P264-270)。“分披”为“分散”义,在佛典中有与“五叶”连用,组成“五叶分披”“分披五叶”的用例,如《弘觉忞禅师语录》卷17:“五叶分披果欲成,高支结得最宁馨。”(L155)《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东苑独出一枝,与少林分披五叶,还有同别也无?”综上语例可知,“千灯续焰”“五叶分披”(“分披五叶”)常在一起使用,表现佛教教义广布,薪火相传的盛景。而《祖英集》“五叶分披未葩”中“未”指“没有达到”,“葩”善卿释为“花房”(X64,p350b),大意为“禅宗各代祖师分散传教却未使教义完全‘开花结果’”,这似与寻常佛典中的用例意义相反,以此推“曾间”句,意思应是“佛灯千万盏,虽有佛徒续焰,但也曾经间断”。雪窦重显似乎想用此二句表现出佛教传播的艰难。

由此,我们认为“曾间”应译为“曾经间断”。

【乐闻】鱼教切。欲也。(X64,p355b)

按:“乐闻”出自《祖英集·革辙二门》:“劫火曾洞然,木人泪先落。可怜傅大士,处处失楼阁。德云闲古锥,几下妙峰顶。唤他痴圣人,担雪共填井。祖佛未生前,已振涂毒鼓。如今谁乐闻,请试分回互。”(T47,p689a)“乐闻”是两个词,应直接解释为“乐意听见(佛法道义)”。

“乐闻”在佛典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乐闻”二词连用,直接解释为“乐意听闻”,这在佛典中很常见,如《长阿含经》卷5:“何等如来八无等法?吾亦乐闻。”“汝乐闻者,谛听!谛受!当为汝说。”(T01,p31b)《般泥洹经》卷2:“常愿见佛,乐闻经法,已有是意,当务立信、立戒……建此五志以离垢悭。”禅宗语录中也较常见,如:如《西严了慧禅师语录》:“不落宫商角征羽,混然格调超千古。白雪阳春安足数,此曲而今谁乐闻,夜来月在长松树。”(X70,p484c)《万善同归集》卷2:“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惟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T48,p974c)《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2:“师曰:‘梵音深妙令人乐闻。’”二是“乐”“闻”两词分属两句的句末和句首,如《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卷2:“时耶陀迦罗越在高楼上,与妓女共相娱乐,闻门者言如是。”(T02,p868a)

我们认为善卿将“乐闻”解释为“欲也”,可能受到“乐欲”一词的影响,“乐欲”是佛教术语,《佛学大辞典》:“乐者,愿也,好也。乐欲者,愿求欲望也。《最胜王经》一曰:‘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盂兰盆经宗密疏》曰:‘愿者,心之乐欲也。’”[7](P1147)《故训汇纂·木部》:“乐,乐欲也。《玄应音义》卷二:‘乐香’注。”[8]善卿猎涉众经,熟知佛教术语,很可能在此处以“欲”训“乐”,又因训示后觉得诗意通顺,所以不再直译“闻”的意义。

据前“乐闻”作“乐意听闻(佛法道义)”解在佛典中出现的频率,我们认为“乐闻”作“乐意听闻(佛法道义)”解更符合文义,也更符合佛徒的语言习惯。

注释:

① 本文所引佛经原文来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免费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X64,p313a)括号里的“X”指《卍新纂续藏》,“T”指《大正藏》,J”指《嘉兴藏》,“L”指《乾隆大藏经》,“M”指《近代新编文献》,“I”指《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64”指册数;“p313”指页数;“a、b、c”分别指上、中、下栏。

② 《祖英集》上卷收录于《明觉禅师语录》卷五(T47,p698a),本文以大正藏本所收《明觉禅师语录》为底本。

猜你喜欢

语录禅师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语录
语录
语录
爆笑语录(之一)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