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器乐“玩创”之门 行课堂“生本”之道
——依托奥尔夫乐器进行器乐“玩创”教学的探索

2019-07-16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器乐乐器创作

李 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詹姆斯·莫塞尔教授曾经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器乐教学引起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思考。基于这一背景,我们的区域教研团队对器乐“玩创”教学的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能对中小学器乐教学有所启示。

一、器乐“玩创”教学的缘起

近年来,“创造”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引起了音乐教育界的持续关注。很多发达国家、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教育名家都对音乐创造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试着将器乐演奏和音乐创造两者相结合,进行“玩创”教学。所以,文中所述“玩创”教学的概念涵盖了器乐演奏和音乐创造两方面的内容,即利用丰富的奥尔夫乐器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有趣的器乐演奏环境,教授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演奏技巧,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进行个体或小群体的音乐想象、构思和创造。这是建立在“以生为本”基础上的器乐演奏与创造教学的尝试,旨在将学生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围绕与音乐有关的体验与实践并不断发掘学生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能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玩”与“创”。

二、器乐“玩创”教学的原则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总结出“玩创”教学开展的几项原则:

(一)“玩创”教学必须在丰富的音乐体验中进行

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注重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体验的重要性。在初中一年级的一节实践课中,我们教授了节奏型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四至八小节的节奏型“玩创”,但创作结果不尽人意—学生对于各种节奏型的使用是无意识的,除了“拼凑”的痕迹外,并不能看出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的“玩创”无趣也无价值。

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音乐体验是不可能出现有生命的“玩创”作品的,“玩创”教学必须强调音乐体验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聆听、欣赏、实践、评价等丰富的体验活动积累各种经验,才能形成创作的意向和构想,开始真正的“玩创”学习。

在浙江省2018年小学音乐教学“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中,我们展示了小学低段《糖果仙子舞曲》的器乐教学课,并且通过这节课,我们在关注学生音乐体验这一层面上有了强烈的意识:在音乐中不断感受三种不同乐器的音色、节奏、表现方式,让学生在奥尔夫乐器中寻找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置身于自由的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听觉上的认同、演奏上的快感、成功时的喜悦,最后萌发出创作的意愿。笔者相信这才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方式:高品质音乐作品的聆听、充满乐趣的创作任务、适中的演奏要求等,这类丰富的音乐体验是任何方式的音乐学习都不可或缺的,“玩创”教学亦是如此。

(二)“玩创”教学要充分体现综合性音乐学习的特点

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的“玩创”教学要摒弃单一化、片段化、分离化的学习,提倡尽可能融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

以起始课《乐器初探》的教学片段为例:

1.学生敲击手中的乐器,尽可能寻找满意的音色效果。

2.交换乐器,用不同于前一位同学的演奏方式、方法进行敲击,获得有差异的音色效果。

3.依序敲击乐器,在前一位同学演奏的乐器声音完全消失之后再敲击。

4.固定节奏敲击,根据教师的指挥手势,表现强弱并感受效果。

5.请学生来担任指挥,体验指挥与演奏的不同特点。

以上实践任务涉及诸多音乐学习内容:音色及音强的探索聆听、听觉与演奏训练、演奏方式的创新、尝试指挥等,随着课程的深入还会增加更多的实践形式,例如演唱、表演等。这既符合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又符合学习者的多层面需求,所以我们的“玩创”教学必然要充分体现综合性音乐学习的特点。

(三)“玩创”教学要把握好演奏和创造的关系

在器乐“玩创”教学中,演奏和创造是密不可分的:演奏使创造得以传递,技巧的欠缺会限制作品效果的传达;创作使演奏得以发挥,精湛的技巧往往需要通过好的作品得以施展。

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而言,当它仅以曲谱的方式呈现时,是不具有任何欣赏价值的,真正的音乐必须通过音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联想构思、创作意念和作品生成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创作的内容是否在演奏能力范围之内,具备演奏的可行性。可以建议学生一边创造一边尝试演奏,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途径。

在这里,我们认为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演奏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整个创作的过程不是以学生完成作品为终点的,而是以学生的演奏甚至是后续的评价为终点;学生创作时简单的书面记录往往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实际创作意图,只有当创作者和同伴通过演奏来呈现时,教师才能获得他们所要传递的完整的创作信息:某一个音的延长、某一件乐器“奇怪”的演奏方式、某一处超长的休止,都是对创作的补充。

(四)“玩创”教学要处理好个性表现与团队合作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创作更注重个体的思维表达,但是我们的课堂“玩创”教学却对团队合作具有较高的要求,无论是创作阶段还是演奏阶段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尤其是“玩创”课程开展早期,由于创作经验和手段的不足,让学生进行个体创作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团队合作就会成为理想的“缓冲”形式。因为“玩创”课堂中产生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运用奥尔夫乐器演奏的重奏作品,很多音乐思想的表达需要通过音响的叠加、对比来体现,这就需要众多演奏者合作完成。教师在“玩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定位、角色换位以及临时生成等多种合作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当然,集体创作的作品可能会限制部分学生的创作需要和个性体现,所以到了“玩创”课程的成熟阶段,鼓励学生体验个人创作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五)“玩创”教学的评价要兼具鼓励、开放、包容及有度

评价是“玩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音乐创造与演奏的有效促进。作为一项实验性的课程,在评价层面也需给予足够关注:首先,大多数学生是以全新的方式参与这一综合性的音乐体验,所以教师要以学生所处的水平为基准进行评价和引导,使其在鼓励中获得创造和演奏的自信与动力;其次,不同的创作思维对于作品的构成,不同的演奏对于作品的诠释,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尊重个性化的创造和演奏;再次,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变迁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导向会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所以教师要用开放的姿态去品鉴学生的“玩创”成果;最后,教师的评价要符合音乐审美的通行准则,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和高尚的情操亦是重中之重。

三、器乐“玩创”教学的路径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器乐演奏和创造无疑具有难度,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路径。

(一)始终侧重音乐本体,运用音乐要素进行创作

“玩创”虽然在字面表述上给人一种自由、随意的感觉,但它始终是一种音乐学习方式,所以熟悉音乐要素,能够运用音乐的语言去塑造自己想要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学生“玩创”学习得以开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甄选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音乐要素在营造音乐情境、打造音乐形象、刻画情感起伏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对构成音响的音乐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表现要素去进行音响的探索和创作意图的表达。

(二)点滴渗透知识技巧,循序渐进学创学奏

制约学生音乐创作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技能的不完善,这会导致学生在创作和演奏中对音乐意图的表达和对音乐的表现不到位。教师总是认为提供足够的材料,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后,学生应该能够按照要求“玩创”出满意的作品。但事实上,没有经过提升的训练和反复的实践,学生根本无从着手。所以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有计划地把基础知识和创作技巧分阶段进行传授和引导:按照难易程度的递进“分解”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是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使课程安排具有承接性和延续性;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玩创”任务涉及的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学生知识和技巧上的引导和补充;预设的任务要可分解、可叠加,让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在每堂课中都能不断习得并提高,从而获得音乐创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与已习得经验相结合,不断凝合新的经验

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指出:“音乐的意义,从根本上是个体根据他们的人生体验和音乐倾向,选择给予音乐和从音乐中得到的意义。”所以,为了弥补学生器乐演奏经验的欠缺和音乐创作经验的空白,让他们的创作真实而有意义,让“玩创”活动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是很必要的。教师要尽可能建立起学生已习得经验(包括音乐学习的经验和音乐外的其他相关经验)和音乐创作之间的纽带。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抛出易于引发学生相关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其所处年龄段兴趣倾向的材料,运用于学生的“玩创”实践。比如《电影音乐“玩创”》一课,我们选择了学生喜爱的电影《哈利·波特》中的相关材料,很好地关联了学生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对魔幻主题的偏爱,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

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其大胆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尝试。比如需要获得魔幻的音响效果,学生凭借对奥尔夫乐器的了解,会考虑风铃、钢片琴等辨识度相对较高的乐器,但在尝试之后,学生或许想增加神秘、阴郁的音响效果,便会改而去尝试音色稍微暗淡的其他乐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和探究的过程,此时教师只需要耐心聆听就够了。任何事物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器乐“玩创”亦是如此,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取舍,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符合内心期望值的作品。

(四)建构“玩创”逻辑,获得音乐能力的持续发展

创作一部音乐作品,对音乐创作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学生则不然,创作音乐不是他们惯常的实践领域,所以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尤其到了“玩创”课程后期,学生会开始挑战更有趣的、相对完整的 “玩创”任务,这时候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创作是具有一定的逻辑的:

1.寻找灵感(即创作意向):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即兴地在乐器上尝试。初级阶段重点考虑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高级阶段则会增加曲式、和声、风格等更多的内容。

2.记录:可以用乐谱、图形谱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音乐。

3.反复修改:不断地把创作的碎片或相对完整的部分与心目中的创作意向做比较和预见,不断回顾已经相对成熟的部分片段,并且重复演奏来拓展、发展音乐片断,直至完成。

这一过程可供“玩创”实践普遍使用,但并不否认有些学生会表现出独特的思考逻辑,这也是值得鼓励的。无论如何,创作逻辑的存在是学生“玩创”学习中客观存在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玩创”教学要把建构“玩创”逻辑作为目标之一,从而为学生音乐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小 结

教学在于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希望依托奥尔夫乐器进行的“玩创”教学能让原本无所适从的器乐创作与演奏得以实现。对于学生而言,其意义远不止创作和演奏本身,体验更完善的音乐学习有助于提升其全面的音乐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器乐“玩创”教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理解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让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成为音乐创新教学的行动者!

猜你喜欢

器乐乐器创作
学乐器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乐器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音乐审美对器乐演奏风格的影响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