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点 捋线 拓面
——试论“同课异段”教学中的三个策略

2019-07-16阮媛媛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杨柳青真知音乐作品

阮媛媛

众所周知,“同课异构”业已成为许多教师熟悉的一种教学、教研形式。由于受自身成长背景、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教师对“乐本”的解读往往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同课异构”正是展示执教者个性、风格的绝佳良机。除此之外,知识水平和知识体系的不同也使得每位教师的关注点、发掘点有所差异,而“同课异构”往往会使他们的教学互为补充、互为相长。因此,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音乐作品。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同课异构”的教学往往管中窥豹、浅尝辄止,尚不能够力透“乐背”。那么,教师该如何“吃透”一部音乐作品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散水平理应不断地上升、增进,但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如此。笔者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不仅难以更加深刻,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何转变这种“逆生长”的怪象呢?或者说,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朝着多元化、深度化发展呢?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同课异段”。“同课异段”,顾名思义,是指同样的一种课题材料出现在不同学段;而作为一类特定的行为,确切地是指执教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法,在不同的学段中对同样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深入地理解该作品及其内涵,促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地向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美育的要求。

之所以提出“同课异段”这样一个名词,源于笔者接触到的一种教学现象。笔者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分别使用两个版本的音乐教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又一次出现。有些中学生遇到这类歌曲或乐曲时便丧失了兴趣,不想再学,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在笔者看来,同一歌曲或乐曲重复出现在不同学段的教材中,说明它们都是很经典、很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值得各个年龄段、各个学段的学生反复地欣赏、品味。学生对教材中重复出现的音乐作品抱以抵触和敷衍的态度,作为教师应先冷静分析、仔细反思,而后循循善诱、巧妙引导。那么,教师应采取什么策略来教授“异段”的同一部音乐作品,使其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抓牢点、捋直线、拓宽面,以此启迪真知,唤醒新魂,引人入胜。

一、抓牢“同课”之点,启迪“异段”之真知

抓牢“同课”之点,启迪“异段”之真知,就必须抓牢“同课”之不同基本点、重难点和突破点。一部音乐作品有其固化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的形式要素—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等。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教学不是基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应基于音乐要素“追本溯源”。抓牢“同课”之点的“点”,首先指的就是基本点—音乐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音乐要素,并在“异段”的音乐教学中注重通过教师的旁敲侧击、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方式,启迪和巩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音乐作品中的基本要素相对稳定,但教师在不同学段对同一作品的教学不可“一锅端”“大杂烩”,而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有所侧重,并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如《杨柳青》一课,在四年级的教参中,要求“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并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歌曲,感受这首江苏民歌的风格”①。分析教参要求可知,四年级的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并结合方言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而在七年级的教材中,《杨柳青》的教学目标是:表现二声部合唱《杨柳青》的音乐风格;能发现它由五声音阶组成;比较《杨柳青》与另一首江南民歌《无锡景》在旋律、节奏上的不同特点。对比之下,七年级的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旋律、节奏等要素如何影响音乐风格,而四年级的学生只需要感知音乐的风格即可。所以,针对《杨柳青》这首作品,在四年级的感知音乐要素的教学片段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① 初听歌曲,学生感受歌曲情绪、速度。

② 复听歌曲,学生用笔标出衬词。

③ 再听歌曲,学生仔细聆听、观察所标衬词的力度强弱。

④ 学生尝试用强和弱两种不同的力度跟着范唱演唱衬词,体会哪一种力度更合适,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再次唱一唱。

⑤ 学生听教师演唱两遍歌曲,留心分辨前后演唱有什么区别(第一遍没有衬词,第二遍有衬词),自己唱一唱,用更喜欢的方式演唱一遍,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⑥ 学生跟着教师用方言读歌词、唱歌曲,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并体会衬词对歌曲风格的影响。

而在引导七年级学生感知作品的音乐要素时笔者又是这样处理的:

①学生聆听单声部版和二声部版《杨柳青》,对比两者在情绪上的区别,思考并说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②学生复听二声部版歌曲,找一找歌曲中常用的音并按顺序排列,对比平时学过的大调音阶,说说有什么不同。

③对比聆听《无锡景》,感受并说出两首歌曲在旋律、节奏上的不同特点。

④再次聆听《杨柳青》,感受、思考并说出歌曲旋律和节奏上的特点对歌曲风格的影响。

⑤唱一唱歌曲,结合作品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独特韵味尽可能地表现歌曲的风格。

从上述教学案例片段中可见,同样是以风格为目标、符合渐进原则的教学设计,四年级和七年级的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并不相同:四年级多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以衬词为主要线索,以情绪、速度、力度为主要“抓手”铺开,以感受歌曲风格为重点;七年级则多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比较为主要手段,以旋律、节奏为主要“抓手”展开,以表现歌曲风格为重点。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杨柳青》,但七年级学生确实在新的教学基本点的刺激下产生了新的兴趣,课堂效果较好。如此看来,只要在“异段”抓牢不同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不会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感到无趣和厌烦,而是会在再次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新的启发,获得更多的真知。

当然,抓牢“同课”之点,教师应找出同一音乐作品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重难点,并在解决这些重难点的过程中锤炼出“异段”之真知。在备课时,教师应从各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预设好重难点,并依据课堂互动情况对教学重难点合理地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及不断地反思、磨合。在此基础上因“段”施教、因材施教,既解决每个学段、每位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又提倡“小众化”思考,保留学生的话语权,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不被边缘化,及时并有效地对话“少数派”,帮助启迪和建立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学段对所学音乐作品的真知。如在《杨柳青》的“异段”教学中,笔者将四年级的重点预设为: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难点预设为:对歌曲风格的感受。而将七年级的重点预设为:有风格地表现歌曲;难点预设为:比较并总结歌曲旋律、节奏、风格上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须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师生共同聆听、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歌曲的风格特点。可见总结歌曲的风格特点是教学重点中“有风格地表现歌曲”的前提和铺垫,应作为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将预设中的难点—总结歌曲的风格特点放置在重点中。这时,四年级和七年级不同的重难点就基本确定了。在解决这两个学段重难点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按照笔者的思路一路向前,他们通过较为常规的学习、互动获得真知;也有部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最终化疑惑为真知,例如有位七年级的学生就《杨柳青》的风格特点提出疑问:在他的印象中江南音乐大多细腻委婉,然而为什么《杨柳青》的风格是明快有力、热情爽朗的呢?当时笔者正要和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听到他的提问,就立刻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考,并请同学们先仔细在书上试着寻找答案并进行讨论。过了一会儿,一些同学发现课本上并没有写明《杨柳青》是江南民歌,只介绍了这首歌曲是江苏民歌,认为《杨柳青》是江南民歌很可能是一种思维定式,有谬误。笔者马上赞赏了这些同学,并请全班同学在课下自主查找资料,看看江苏民歌的定义、分类,并找出《杨柳青》在分类中的真正归属。通过查找资料,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学生也加深了对《杨柳青》、对江苏民歌的认知。由此可以说明,在“异段”教学中抓住教学重难点不断研究、交流、碰撞,便能在教学互动中不断地披沙炼金,启迪学生获取真知。

除此之外,抓牢“同课”之点,还需重视不同学段学生对音乐理解的不同突破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学生在不同学段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思考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的突破点就有了“时差”。教师应为学生准备音乐成长记录袋,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的音乐心理变化,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其中,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积累“突破点”的经验值—教师更了解不同学段的学生,学生更了解不同学段的自己,以此启迪和帮助学生在不同学段获得对同一音乐作品渐进式的真知。由此可见,只有抓牢基本点,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真知;只有抓牢重难点,才能在动态实践中出真知;只有抓牢突破点,才能在年龄增长中获真知—最终帮助学生在“异段”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思索和求解脚踏实地。

二、捋直“同课”之线,唤醒“异段”之新魂

点动成线,在抓牢“同课”之点、启迪真知后,还应进一步捋直“同课”之线。此“线”有三层含义:一是横向的线,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建立的各个知识点、重难点和突破点之间的联系;二是纵向的线,是指在不同学段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规律梳理“同课”中各个新旧知识点、重难点、突破点之间的联系;三是时空的线,指的是知识链与学生个体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等发展相契合的联系,即方法、策略。在这三个层次中,教师应巧于“搭桥”“牵线”,并和学生一起探寻如何最有效率地连线和追求最短的线—捋直线,以此在不同学段唤醒学生对音乐更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唤醒新魂。而学生在学段上升的过程中由照猫画虎的懵懂初识,到逐渐习得欣赏方法和规律,再到通过自己的长期积淀,得心应手地、创新性地分析音乐作品,洞悉音乐内涵,并持续地无限接近音乐的本质和表达音乐的灵魂。如《孤独的牧羊人》在三年级教材中作为欣赏内容出现,而在八年级教材中则作为演唱内容出现。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应能简要描述音乐的情绪,感知音乐主题,并能“聆听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②。而八年级学生则需要能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和风格,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所以针对这一作品,三年级课程的要点围绕在感知音乐情绪、音乐主题和音乐风格上,而八年级课程的要点主要集中在对音乐情绪、风格特点的分析和表现上。其中,音乐风格影响着音乐情绪和音乐主题的特点,而音乐情绪是音乐风格的抒发和外显,这是横向的线。纵向上,分析和表现要从感知入手,感知奠定分析和表现的基础,且只有充分感知才能有效地分析,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表现。那么采用什么策略、方法来感知、分析和表现呢?《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所以在三年级欣赏课中,笔者选择用创设故事情境、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势律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在八年级的歌唱课中,学生先反复演唱并感受歌曲,教师再运用大量辅助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先小组讨论、分析歌曲,教师再补充、总结歌曲特点;学生先自主编创角色表演,教师再集各所长完善表现。这样“三放三收,三开三合”,以唤起学生感受之更新、分析之更精、表现之更美。虽是“同课”,但在不同学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捋直线”的过程中,教师更会教了,学生更会学了,表达更精妙,音乐更入心。

三、拓宽“同课”之面,呈现“异段”之“胜景”

拓宽“同课”之面,可以用一个三维坐标轴(如图1所示)来说明:X轴代表的是一部音乐作品,Y轴代表的是学生个体的学段,Z轴则代表的是音乐作品的研究方法与策略。X轴与Y轴构成拓宽面的第一层含义,指学生个体随着年龄段的不断攀升,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大量地听;Y轴与Z轴构成拓宽面的第二层含义,指当学生个体的年龄段呈不断向上的走势时,学生个体对于音乐作品研究的方法与策略也不断发展、成熟;X轴与Z轴构成拓宽面的第三层含义,指当学生个体的音乐研究方法与策略不断纯熟时,其对于该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图1

要拓宽“同课”之面,首先要反复听、大量听。那么应如何听呢?笔者认为在不同学段听同一部音乐作品都应带着基本点边听边分析,击中触发点边听边思考,汇集发散点边听边总结。何谓基本点?即前文说的音乐的基本要素。何为触发点?即整个音乐作品最具特性的、最核心的基本点。何为发散点?即根据触发点进行“头脑风暴”所辐射出的点。如图2所示,由于这三个点呈递进关系,所以这三个点也与“异段”听“同课”的三个步骤相联系:在低段时反复、大量地听,侧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和认知,帮助学生做到能分析;在中段时反复、大量地听,鼓励学生寻找、判断核心音乐要素,并尝试自主思考和互相评价;在高段时反复、大量地听,与此同时,教师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关于作品背景的素材,激励学生以音乐要素为核心充分地发散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于基本点、触发点、发散点的思考和践行要从核心素养出发,结合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来度量,以学生个体的音乐修养、文化积淀为目标,最终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服务。全面发展,岂不为“胜景”哉?

图2

拓宽“同课”之面,还需要在年龄增长的同时,磨砺自己的音乐研究方法与策略,使之更丰富、更完善。那么如何磨砺呢?教师应当在前文所述的反复听、大量听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从听讲解到自己了解、内化后习得,再到创新性解读、诠释的情境;而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不间断地听、练、说、演寻得适合自身的音乐研究方法和策略,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善于研究、乐于研究,以此升级和丰满对“异段”的同一部音乐作品的领悟和感受。

随着学段的上升、音乐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音乐作品的不断深入理解使得学生对于该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景致”理解得越来越明晰,与此同时,该音乐作品带给学生的“味蕾”也越来越多元,学生对其的感知范围也越来越辽阔,此也为“胜景”。

笔者认为,上述的X、Y、Z三轴构成的三个面互为前提、互相作用、不断推进,从而构成一块砖石,并随着音乐作品聆听数量的不断积累、增加,逐渐构建出个体的“音乐大厦”。而这块砖石又如同魔方,横向上由于每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所聆听的音乐作品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的“音乐大厦”如万花筒般不尽相同、千篇千律;纵向上每个学生自身不同年龄节点上的变化,也使得每座拔地而起的“音乐大厦”色彩斑斓、多彩绚丽。而这,更是“胜景”之所在!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同课异段”中教有所长,须抓牢点、捋直线、拓宽面;学生想要在“同课异段”中学有所得,须乐聆听、勤思考、多实践。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经典音乐作品更是时空中流动的艺术瑰宝,它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流淌,哺育和滋润每个人的心灵。追求音乐之路纵然漫漫而无止境,然而笔者常常提醒自己和学生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只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才能不断地看到音乐的曙光,才会不竭地感受音乐的不同与不凡,才可不懈地表达音乐的内涵和意义。“同课异段”只是音乐人生的一个缩影,望吾辈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专心致志、无问东西,扎根于音乐,执着于教学,栽种和灌溉祖国的未来!

注 释

①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四年级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猜你喜欢

杨柳青真知音乐作品
参与式体验下的杨柳青古镇文创设计及其模式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实验出真知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