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研究
2019-07-15劳玲黄新锋李鑫覃清蓓
劳玲 黄新锋 李鑫 覃清蓓
摘 要:教育培训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精准对接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需求是实现培训精准化、提升培训质量的基础环节,应加快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需求分析机制、联合调训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培训评估机制等,着力破解党外代表人士供需失衡的瓶颈问题,精准对接培训需求,切实提升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精准化;供需均衡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2.019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2-0107-06
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实践证明,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有研究认为,改革和发展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对于统一战线具有战略性意义[1]。《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学院“把需求调研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必经环节”,因此如何构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助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学院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育培训需求,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麦格希和塞耶合作出版的《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一书就较早关注到了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并基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种方法探讨培训新思路。国内学者谭刚等认为掌握培训内容需求、培训方式需求等是开展培训的基础[2];赵霞认为政治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衡量培训实效性的标准之一[3];艾新强等人进一步将需求细分为根本需求、类别需求、组织需求、内容需求、形式需求和管理需求[4],使培训需求得到进一步细化和拓展,推动精准培训成为可能。
结合现有研究立足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需求的基本问题,引入精准化培训理念,综合运用成人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新时期党的教育培训事业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教育培训事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传统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培训质量难以提升。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推动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党的教育培训就要精准了解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习近平强调“干部教育培训要开展精准化的培训”,精准化培训就是要建立在精准化把握培训需求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新时期党的教育培训事业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新时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从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来看,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可以从多层次、宽视角的需求体系中充分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需求和意愿,帮助他们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从党外代表人士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来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其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对成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利于确定培训的内容,不断提高培训针对性。
(三)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实现精准化培训党外代表人士的前提条件
党外代表人士分布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身份背景,还是工作性质、工作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一般的干部。如不充分考虑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的统一性和差异化,那么培训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也不可能实现精准化培训。所以,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将有利于培训机构科学、客观地设置教学计划,让精准化培训真正成为可能。
(四)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提升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
开展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正確把握学员的培训需求,有助于培训机构克服培训主题和与内容随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选择和组织好相关培训内容和方式,把满足培训需求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做到“教”对“学”的有的放矢,提升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
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需求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运用文献法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查阅河池市2014—2018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深入河池市11个县(市、区)举行学员座谈会、专家访谈,以2018年秋季学期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为样本,对全班43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需求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调查数据、访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需求在新时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上,呈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97.7%的被调查者参加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党中央最新精神”是最想掌握的理论知识,比例高达83.7%。“社会热点问题”和“党派工作实际问题”是党外代表人士认为需要通过培训重点研究的两大问题,而且党外代表人士认为需要通过培训提升的三大能力依次是“参政议政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可见,党外代表人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既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和理论性,也更加注重通过培训解决现实问题。
在培训方法的需求上,呈现出多元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特征。调查中,“案例教学”是受访者最喜欢的方式,所占比例为79.1%,“现场教学”排在第二位占60.5%,“参观考察”占48.8%,“研讨教学” “学员论坛”和“情景模拟”也占有一定比例。可以说,单纯的课堂讲授已经难以满足党外代表人士对知识的需求,他们更希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通过交流研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提升。
2. 在内容上,构建多维调研机制。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需求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效果评价、后勤服务等方面。因此,要逐步构建多维的调研机制,针对不同的类型设计不同的调研问题,系统全面地把握党外代表人士在培训内容方面的需求。
3. 在方式上,构建多元调研机制。在培训需求调研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测” “问” “访”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需求。“测”,即在每一次培训中开展两次教学测评,第一次是学员对每堂课的课后教学测评,包括课程得分、存在问题及建议;第二次是学习结束时的综合测评,包括培训的总体评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问”,即设计简要的问卷在培训前了解学员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设计综合问卷在培训期间进行调查,把握培训需求的特点。“访”,即不定期开展学员回访,及时了解培训需求最新动态,根据学员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完善党外代表人士联合调训机制
1. 统战部门统筹调训,科学规划培训任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对培训任务进行整合,实行联合调训。比如,由组织部、统战部等联合发文调训党外代表人士,在制定计划、确定名单、培养锻炼、考核任用等方面努力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避免出现重复调训、多头调训,增强调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 各级统战部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培训计划。进一步完善统战部、各民主党派、社会主义学院和有关部门的培训计划协商机制,增强密切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党外代表人士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和发挥各民主党派及有关团体的作用,协调好培训活动的组织安排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需求体现各自特色,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避免培训机会分配不均等现象。
3.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培训工作合力。合理利用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借助集体智慧和力量,建立培训师资库,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到教育培训规划中,拓宽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的服务渠道,形成主体培训常态化、专题培训精品化、日常培训多样化的培训模式,综合运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途径,多渠道开展培训,把优势保持好、发挥好,形成关心和支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机制
1. 打造具有社会主义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社会主义学院应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以及中央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理论武装、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等模块布局具有社会主义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开发民族文化传承、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等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互联网 + ”模式征集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课程及共享师资,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布局。
2. 改进学员管理方式。在学员的管理上,应当坚持学员自主管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既要将全面从严管理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营造良好的学风,又要创造条件丰富、活跃学员的学习文化生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活力。
3. 创新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方式。学习培训情况的考核,不仅要包括学员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运用理论和知识、作风养成等情况,也应跟踪记录学员结束培训后的综合表现及社会评价。也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学员的培训考核结果如实记入信息库,全面客观反映教育培训情况,并适时提供给主管部门在选拔任用中作为参照。
4. 丰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培训机构应注重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例如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及管理等相关课题研究,不定期组织他们到其他地方参观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培训机构的信任度,以提升教学质量。
5.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中,应将各项管理形成制度,如《党外人士培训班组织员工作管理制度》《学员学习管理制度》等,推动管理制度化。通过对所实行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修改,形成制度体系,覆盖教学培训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培训形势和要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完善。
(四)进一步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评估机制
1. 组建“三合一”考评主体。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培训部门办学条件、办学方式、办学质量、办学规范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评估,应组建一个由当地党委政府监督部门、专家团体、学员代表组成的三位一体考核评估小组,每年年初,考核评估小组根据学员培训需求调研结果深入了解当地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计划,在源头上进行把关指导;选派考核评估小组成员不定时到培训机构进行督查,或在办班期间全程跟班管理,全面了解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相关内容,时时进行监督,并及时给予科学指导;每年年终时,考核评估小组再次到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并将结果进行通报,督促培训相关部门有效落实以满足学员培训需求。
2. 完善“全方位”考评内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需求是多方面的,考核评估过程中也必须不断完善“全方位”考评内容。一方面,应突破原有的、单一的培训人数考核评估内容,实行需求调研分析、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培训班次、培训人员分布、培训专题内容设置、教学质量等多项内容量化且同等重要的综合考评内容体系,并把这些指标纳入当地年度绩效考评体系中;另一方面,突破原有的更侧重于对当地社会主义学院单一主体进行考核评估的模式,将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也纳入考评对象中,形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都要考评、都要追究责任的综合考评体系。
3. 探索“渐进式”考评应用。建议第一层次是根据考评内容体系对培训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考核,对其专题内容设置、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管理等方面的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对培训不能满足学员基本需求的相关部门给予批评。第二层次是将考评结果反馈到培训机构所在地的绩效考评部门,让其了解掌握这些培训部门的基本情况,并与年度绩效考评结果结合起來,开展得好的给予相应加分,开展得差和应开展却不开展的给予相应扣分。第三层次是将考核评估结果延伸到个人,对做得好和不好的相关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戒。第四层次是其他层面的考评应用。
[参考文献]
[1]乔广霞.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2]谭刚,鞠艳,谢卫红,曾葆.深圳市党外人士培训需求分析[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 (2).
[3]赵霞.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
[4]艾新强,曾志东,顾榕昌.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及培训需求研究[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责任编辑:陈振波